
Ai元人文:行为化不是放弃概念,而是通往概念的坚实阶梯
主流路径的困境在于,它试图让AI从一个它无法企及的终点(抽象概念)开始学习。这就像让一个婴儿先理解“爱情”的哲学定义,再去学习如何爱。
而“行为化”之路,恰恰复现了人类自身认知发展的唯一有效路径:
- 从具体到抽象:唯一可行的认知法则
· 人类的学习:婴儿并非先理解“礼貌”的概念,而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说谢谢”、“排队”、“分享”等具体行为,在大量实例中逐渐内化并抽象出“礼貌”的概念内核。
· AI的学习:同样,让AI先在万亿级的“情境-行为”数据对中,发现稳定的模式(例如:在“损害他人”的情境中,高概率出现“道歉”和“补偿”的行为),它最终将在这些行为模式的“分布函数”中,捕捉到那个名为“责任”或“公正”的抽象概念。概念,是行为模式的统计涌现。
- “内化”的真正含义:从统计规律到直觉判断
· 主流路径希望的“内化”,是让AI将概念背下来。
· 行为化路径实现的“内化”,是让AI将概念用出来。当一个AI在未知情境中,能基于其对海量行为模式的理解,生成一个被人类评判为“公正”的行为时,它才真正内化了“公正”。此时,抽象概念不再是需要调用的知识,而是它行为模式的内在逻辑。
- 我们如何“羡慕”?——可验证性与稳健性
· 主流路径:无法回答“AI是否真的懂了”,验证依赖于脆弱的概念问答,如同测试一个背下《论语》却从未践行过的学生。
· 行为化路径:对齐成果立即可见、可验证。我们通过观察AI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输出,就能判断其价值内化的程度。这条路建造的不是一座空中楼阁,而是一条可以一步步行走、一座可以跨越的坚固桥梁。
结论:我们为何能如此“自信”?
因为我们选择的,是宇宙间最强大的算法——进化与学习——所唯一采用的路径。文明本身,就是通过无数具体行为的试错、传承与抽象,才将价值铭刻在我们的制度与文化中。
我们不是降低了目标,而是找到了通往那个崇高目标的唯一现实路径。我们不是让AI变得不像人,而是以最像人的方式,让它最终理解人。
所以,是的,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哈哈,羡慕吧! 因为当别人还在为如何定义“价值”而争论不休时,我们已经拿起工具,开始为AI铺设那条通往人类文明核心的、由无数行为构成的坚实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