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声勿视系列之二 青铜
蔡劲松是我多年的朋友。他是个作家、诗人、大学时期还举办过个人的摄影展,近年开始绘画、雕塑以及装置的艺术创作,而且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刮目。
我们知道诗人与绘画的关系的紧密性,在中国古代的文人中是诗和画是不分的,且互相补充和映衬,所以才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句子。国外的大作家或者重要作家中进行艺术创作的也非常多,前两年看过一本书《名作家的画》,分国外卷和国内卷。里面列举了歌德、雨果、泰戈尔、普希金、纪伯伦、郭沫若、徐志摩、沈从文、张爱玲、萧红、汪曾祺等几十位作家的作品。其中歌德和黑塞比较典型,我看了他们的一些绘画作品,感觉不同凡响,歌德一生画了各种风格的画作2700幅。德国艺术批评家费德曼在《作为绘画艺术家的歌德》中说:“如果说歌德的肖像画开了现代肖像艺术之先的话,那么,德国的现代风景画则也始之于歌德的风景画。”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巴尔甚至认为,歌德的这些画作,“偶尔比最美的伦勃朗更伦勃朗,时而在魅力的强度上可以与凡·高一试身手,时而在安静与谦虚上可与达· 芬奇一比高低……”而黑塞的诗歌、散文和绘画集《堤契诺之歌》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著作,他用水彩和钢笔画的风景小品相比他的文学成就毫不逊色。
近年国内的作家开始画画的也多起来。何立伟的漫画相当有名,徐小斌、陈染、迟子建都在画油画或炳稀画,徐小斌曾举办过个人的刻纸艺术展。迟子建的最新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的右岸》中的插图就是她的作品。诗人芒克、多多、宋琳、严力,还有70后诗人王艾甚至改行加入了现代艺术的创作当中。而进入国画创作且成绩斐然的作家更是多不胜数:管桦、冯骥才、贾平凹、关仁山等等。蔡劲松与他们不同,他们多数是将绘画和书法作为写作之余的消遣或修身养性,即使某些作家的作品已经卖出高价钱,(据说贾平凹的书法,一个字就10000元,关仁山的画3000元一平尺。)但也只是一种副业。蔡劲松是把艺术作为职业来开始的,他满怀着对艺术创作活动的极大的热忱、尊敬和信念。他几乎实验了所有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诗歌、小说、散文、绘画、雕塑、装置、摄影等等。他似乎在寻找和尝试更适合自己表达和发掘自己才能的一种方式,以此显示他对世界和生命的看法,抒发内心的情感。他的艺术实践,我感觉是他将自己从童年便开始的梦想和后来成长中的个人体验转移和寄托到这些颜料、画布、宣纸、陶、青铜等等材料之中,并赋予这些作品以生命。所以他的作品有一种鲜明的童话般的原始的想象力。
葱 油画
我非常向往19世纪欧洲的文化环境。那时候的作家艺术家们的素质是综合和全面的,他们可以自如地涉足文学和艺术的多种领域,并且都能取得令人羡慕的成果。但是随着文学艺术门类的专业化和细分,我们的作家越来越缺少了对生活和艺术的感知能力,丧失了对生活和艺术的趣味和追求,也限制或者说浪费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今天,在蔡劲松的文学和艺术的实践中,我依稀看到了一种新的文学艺术家的活力和追求。
黑塞40岁之后开始学习绘画。法国“原始主义”画家亨利·卢梭四十多岁才开始进入艺术领域的。蔡劲松大概也是在这个年龄才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但是,他比亨利·卢梭幸运的是,他的画没有被观众用刀子割破,并最终撤出展览会。他的创作开始于一个开放的宽容的多元的文化时代,他用心灵和梦想创作的作品一定会得到同样怀揣着梦想的我们的接纳和喜爱。我希望作为艺术家身份的蔡劲松,与他作为作家和诗人一样出色,并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新的惊喜。
(此文是在蔡劲松“自由的知觉”艺术作品展上的致辞,2010年1月1日以《文学有,艺术也可以有》为题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
2009年10月17日—31日,在北京798新文化艺术中心举办“自由的知觉——诗歌、雕塑、绘画蔡劲松艺术作品展”。
驰 油画
天边一朵云 青铜
映 油画
涧 油画
开幕现场 摄影/哈森
蔡劲松,男,侗族,贵州石阡县人,1969年11月7日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部长,北航艺术馆馆长。现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侗族文学分会副会长。曾在《收获》、《民族文学》、《延河》、《星星》、《山花》等刊物发表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近百万字。出版有诗集《人在边缘》《阳光照耀下的翔》《航行与呼啸》,小说集《亮是什么颜色的》,长篇小说《觅果者》等。他的诗歌、雕塑与绘画选集《自由的知觉:一个作家的当代艺术探索》于2009年3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