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2012》 ■导演:罗兰·艾默里奇 ■主演:约翰·库萨克、阿曼达·皮特、切瓦特·埃加福特 ■发行: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上映时间:2009年11月 ■读家:兴安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电影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将科学命定的人类劫数与玛雅宗教确定的世界末日联系到一起,使我们不得不在相信科学的真实同时,对宗教的预言性和神秘性产生尊重和敬畏之情。
灾难大片《后天》之后,罗兰·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又推出了灾难巨制《2012》。这部超过两个半小时的影片可以说继承和汇集了以往所有灾难片的看点和技术,场面之宏大,制作之精良,效果之逼真、煽情之彻底,完完全全盖过了灾难片的经典《泰坦尼克号》和《独立日》,更超越了《活火熔城》、《天地大冲撞》和《后天》,达到了我们所看过的灾难片的极至。我不知道下一部有关地球的灾难片还怎么拍,因为它已然囊括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所能发生的所有的灾难:地震、火山爆发、沉船、海啸、洪水等等。也许下一部灾难片可能只有等到地球真的毁灭那一天的景象才可以与《2012》相匹敌。
我们知道人类和地球的存在完全依靠太阳的恩赐,或者说地球不过是太阳的俘获物,是“人质”,而太阳也不过是一团燃烧中的火球,它随时发生着我们意想不到的变化,而这种变化一旦发生异常,就会给地球表面和内部带来灾难性的结果。从科学的角度看,这个结果是必然的,它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电影就是根据这一结果将未来某一时刻人类的劫难提前到3年之后,为我们进行一次预演。电影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将科学命定的人类劫数与玛雅宗教确定的世界末日联系到一起,使我们不得不在相信科学的真实同时,对宗教的预言性和神秘性产生尊重和敬畏之情。
说实在的,电影还是为人类留了一定的面子和再生的余地,就是它没有从根本上毁灭地球,只是再现了史前神话中洪水淹没大地的一幕,让人类中的极少部分人借助现代化的“方舟”得以劫后余生。看着电影我在想,假设这场灾难是地球从中间裂成两半,或者干脆被太阳吞噬熔化,人类将从此在宇宙中彻底灭绝那会怎样?人类几千年累积的文明就此烟消云散,甚至人类这个概念也化为乌有,那将是怎样的悲剧和结局?难怪电影结束后,观众在一片崩溃、恐怖的叫嚷和抱怨声中悻悻离去。
知道结局总比被蒙在鼓里盲目乐观,或者被眼前的微不足道的利益所遮蔽和羁绊要强的多。电影的感人和撼人之处恰恰在于此,它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宇宙中人类的渺小和无助,以及面对必然降临的灾难之时我们的对策和应该保持的最后的尊严、情感、信念和良心。
当各国政要和经过精心挑选的人类准备乘坐“方舟”逃生的时候,黑人总统却毅然决定留下,与他即将毁灭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他在劝一个想与他并肩迎接灾难和死亡的年轻科学家撤离时,深情地说:“你必须活着,一个活下来的科学才子肯定强过五个以上的老政客。”他还说:“作为一国总统,我必须留下来通知我的国民,让他们有时间和亲友相互告别,母亲可以最后一次抚摸自己的孩子,父亲能有时间向女儿说声对不起……”
当主人公杰克逊得知灾难就要来临之时,首先想到的也是自己未成年的儿女。他明知自己是小人物,几乎无法乘上10亿欧元一张船票的“方舟”,但是他必须竭尽全力,将孩子和已经离异的妻子——孩子的母亲送到“方舟”基地。此时,对生的渴望和舔犊之情的本能让他获得了超人的智慧和能量。而他最后的成功,一方面告诫我们在灾难面前人与人是平等的。另一方面,又启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生存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将人类最后的希望——“方舟”基地,设在了中国的喜玛拉雅高原,这当然与喜玛拉雅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理位置有关,况且,它又是世界最神秘宗教的发源地。作为自视西方才是世界文明中心的美国导演,在自身文明体系衰败和毁灭之际,将东方作为避难所和救赎之地,以获得时间与世界的轮回和转世,或许是一种象征性的无奈之举。至于国内有人乐观地大呼,好莱坞终于开始讨好中国的电影市场了,则是另外一回事。
电影的结尾,字幕:0001年1月27日,灾难之后,世界又重新开始纪元,人类社会开始重新洗牌,人在劫难之后重新认识自我,认识脚下本不属于我们的地球。看到这里,我忽然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假如在我们活着的时候有幸没赶上这么一场浩劫,那么就在我们走出电影院之刻起,让我们的心灵获得一次洗礼。让我们好好活着,爱应该爱的人,做好应该做的事情。因为说来归去人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幸运和福祉。
(已发《北京青年报》2009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