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Agent原理与ReAct 架构详解 ——《动手学Agent应用开发》学习心得
==================================================================================
最近参加了Datawhale开源组织举办的组队学习。本篇的学习内容是基础原理-选修:三、Agent原理与最简实践
【教程地址】
https://gitlink.org.cn/datawhalechina/build_good_agents
==================================================================================
1、Agent 核心概念
1.1、Agent 的本质公式:
大模型 + 记忆 + 工具 = Agent
Agent(智能体)是能够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自主实体。与传统程序相比,Agent 具备以下核心特征:
- 自主性:无需人工干预即可独立运行
- 反应性:能对环境变化做出实时响应
- 主动性:主动追求目标而非被动响应
- 社会性:能与其他 Agent 或人类进行交互
当前主流的 Agent 架构:
- ReAct(推理+行动)
- 将思考和行动融合在每个步骤中
- 通过观察-思考-行动的循环实现决策
- 适合需要实时响应的动态任务
- Plan-and-Solve(规划-求解)
- 先规划再执行的解耦式架构
- 制定详细计划后严格按照步骤执行
- 适合需要长远规划的复杂任务
- Reflection(反思优化)
- 执行→反思→优化的三步循环
- 通过自我评估和迭代改进提升质量
- 适合追求高精度的关键任务
1.2、ReAct 架构详解
ReAct(Reasoning + Acting)是目前最简洁有效的 Agent 架构,其核心思想是:
观察环境 → 思考推理 → 采取行动 → 观察结果 → 循环
ReAct 决策循环:
- Thought:基于当前观察进行推理
- Action:选择并执行具体行动
- Observation:观察行动结果
- 循环:根据新观察继续思考
示例流程:
用户:"北京天气如何?"
Thought:用户询问天气,需要获取北京当前天气信息
Action:weather_query(location="北京")
Observation:{"temperature": 25, "condition": "晴"}
Thought:已获得天气数据,可以回复用户
Action:回复"北京今天25度,晴天"
1.3、其他主流 Agent 架构
Plan-and-Solve Agent:
- 工作原理:由 Lei Wang 在2023年提出,将整个流程解耦为规划阶段和执行阶段
- 规划阶段:接收完整问题,分解任务并制定分步骤的行动计划
- 执行阶段:严格按照计划执行,保持目标一致性,避免中间步骤迷失方向
- 优势:在处理多步骤复杂任务时能够保持更高的目标一致性
Reflection Agent:
- 核心思想:灵感来源于人类学习过程,通过执行→反思→优化的循环提升质量
- 执行阶段:使用 ReAct 或 Plan-and-Solve 生成初步解决方案
- 反思阶段:调用独立的 LLM 实例担任"评审员",评估事实性、逻辑性、效率等维度
- 优化阶段:基于反馈内容对初稿进行修正,生成更完善的修订稿
LangChain Agent:
- 基于链式调用的 Agent 框架
- 支持多种提示模板
- 丰富的工具集成生态
- 适合复杂工作流
AutoGPT:
- 完全自主的目标追求
- 长期记忆系统
- 自我提示生成
- 适合开放式任务
MetaGPT:
- 软件开发的 Multi-Agent 协作框架
- 模拟真实软件团队角色分工
- 产品经理、架构师、工程师等角色扮演
- 适合自动化软件开发任务
CAMELAI:
- 基于角色扮演的对话式 Agent 框架
- 多 Agent 协作完成复杂任务
- 强调角色定义和通信协议
- 适合创意写作、教育培训等场景
架构对比:
| 架构 | 复杂度 | 控制力 | 适用场景 |
|---|---|---|---|
| ReAct | 低 | 高 | 简单决策任务 |
| Plan-and-Solve | 中 | 高 | 多步骤复杂任务 |
| Reflection | 高 | 中 | 高精度关键任务 |
| LangChain | 高 | 中 | 复杂工作流 |
| AutoGPT | 高 | 低 | 自主探索任务 |
| MetaGPT | 高 | 中 | 软件开发自动化 |
| CAMELAI | 中 | 高 | 角色扮演对话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