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与核心思想
- • 数量遗传学研究数量性状(如身高、产量等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规律。
- • 特点:受多基因控制,且环境效应显著。
单基因模型基础
- • 单基因模型是数量遗传理论的起点,假设一个基因位点有两个等位基因(A和a),形成三种基因型(AA、Aa、aa)。
- • 定义三种基因型的基因型值:AA = a,Aa = d,aa = –a。
- • 推导群体均值(μ)及其与等位基因频率(p、q)的关系:
关键遗传参数
- 1. 平均基因替代效应(α)
表示一个等位基因被另一个替代时对性状的平均影响。 - 2. 育种值(Breeding Value)
衡量个体作为亲本的遗传价值,基于其传递给后代的基因效应:
- • AA:
- • Aa:
- • aa:
- 3. 显性偏差(Dominance Deviation)
基因型值中无法用育种值解释的剩余部分,反映非加性效应。
遗传方差分解
- • 总遗传方差()分解为:
- • 加性遗传方差():由育种值差异引起。
- • 显性方差():由显性效应引起。
- • 当等位基因频率为0.5时,显性方差最大;加性方差在完全显性(d=1)时于p=1/3达到峰值。
数量性状模型与统计方法
- • 基本模型:性状值 = 群体均值 + 基因型效应 + 环境误差()。
- • 方差分析(ANOVA):用于估计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的方差分量。
- • 遗传力(Heritability):
- • 广义遗传力():总遗传方差占比。
- • 狭义遗传力():仅加性方差占比,对育种选择更关键。
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
- • 遗传相关()可能由基因连锁或多效性(pleiotropy)(同一基因影响多个性状)引起。
- • 需区分遗传相关与环境相关,以指导多性状育种。
应用与意义
- • 育种价值:稀有有利等位基因虽对群体均值贡献小,但育种潜力高。
- • 选择策略:基于育种值和遗传力优化选择效率,平衡加性与显性效应。
总结
报告从单基因模型出发,逐步扩展到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涵盖遗传参数估计、方差分解、统计模型及育种应用,为理解数量性状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框架。












如要获取PDF版本一起交流学习,请加入“生物信息与育种”知识星球。社群含有大量智能育种相关资料和心得,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