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和海岩的文学选择》赖洪波/著 张颐武/序 兴安/策划 定价:22元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09年2月出版)
赖洪波的这部著作是她的博士论文的修订和扩展的成果,是她在北京大学三年的博士生生活的一个总结。在博士答辩中,赖洪波的论文受到了答辩委员会的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部扎实和认真的成果。根据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在本书出版时赖洪波又进行了修改和扩展,使之更加完备和成熟。今天这部书以这样的形态和读者见面了,无疑是值得祝贺的。在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赖洪波一直努力地在当代文学的学术领域中默默地探究和思考,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不断地尝试开拓学术领域,克服了许多困难,无论在理论的思考或者具体的问题的探索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展,终于获得了这样的成果。作为她的博士生的指导教师,我感到欣慰,愿意在这里表达我的一点意见。
这部著作是通过对于王朔和海岩两位自“新时期”以来对于中国的文学写作和大众文化有重要影响的作家的全面的研究来探索当代文化的转变的。王朔和海岩两位作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跨出了传统的“文学”的边界的作家。他们都具有多重的身份:既是小说和影视多方面拓展,不断引起轰动效应的公众人物,又是在文学领域中开拓新的领域和空间的人物。他们的这种特性其实凸显了他们不仅仅是文学领域内的人物,而且还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的,对于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转化起到重要作用的作家。
这两个作家都是在八十年代的中期开始自己的文学写作。在他们开始写作的时候,中国文学还仅仅是一个“统一”的文学界,还没有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分野,而且正是文学成为社会的中心,受到极大关注的时代。同时,这也是中国价值观和社会形态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一面是中国内部的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中国的市场化刚刚开始初露踪迹。而另一面是中国开始了开放的进程,和西方建立的新的关系。而中国的大众文化也在悄然崛起。他们投入了文学领域,当然可能是受到当时文学的中心位置的吸引,但他们却正好风云际会,通过自己的写作打开了文学的新的天地。他们都突破了原有文学的框架,将文学和当时正在兴起的大众文化“打通”,为中国的文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当年王朔的《空中小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一系列小说和海岩的《便衣警察》都是建立了新的文学意识的作品。他们当时的这些作品其实是在文学领域中感受到了正在兴起的大众文化的冲击,并对此有了应和的作品。这些作品当然仍然有“新时期”的启蒙意识,但已经有了新的视野和风格。王朔是在文学界内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独特的语言和对于剧烈变动的社会的新的观察,表现了在计划经济的传统已经开始溃败的时代,一种从中游离出去的新的生活经验。这种经验是方生未死的经验,是旧的秩序开始变化的象征。王朔的这些小说所写出的“边缘人”已经脱离了计划经济控制的刻板生活,但对于这种脱离还充满了不安和忏悔,但他们其实已经回不去了,他们其实正在开启一个新的天地。王朔的早期的小说写的都是一种互相吸引。男主人公往往是从计划经济中游离出来的人,已经没有了过去的单纯,他们非常迷恋还在体制内的单纯和美好的女性。通过这种迷恋其实是给自己在不确定的新的生活中一个确定的位置,而仍然生活在计划经济的秩序中的女主人公则对于这些男主人公所代表的新的经验充满兴趣,受到强烈的吸引,他们通过这些男性感受到了新的活力和生机。这种小说几乎是王朔最受欢迎的早期小说的模式。而海岩的作品则以《便衣警察》精彩地为类型小说打开了空间。在他之前,虽然也有类型小说的形态,但由于文学界的并未分化而并没有这样的文类自觉。海岩可以说是第一个自觉开创了类型小说的作家。《便衣警察》改编电视剧的巨大成功使得从此开创了海岩小说的持续地流行。而海岩也以感情和犯罪作为自己小说的两大支柱而创造了中国小说的一种独特的新的类型。这种类型也是以电视剧的流行为基础的。这种新的类型是中国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代的社会形态的投射,人们感情生活的剧烈变化当然是社会变化的中心,而和经济生活的复杂化相联系的犯罪也是引起关注的重点,其实海岩的小说当然投射了社会的变动的轨迹。到了九十年代,王朔也突入了大众文化领域,《渴望》和《编辑部的故事》都打开了大众文化的新的空间,也为九十年代的“后新时期”文化提供了新的文化资源。而王朔始终受到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因为他可以说是从正统的文学界突入到大众文化的代表人物而激发了巨大的争议和持续的讨论,海岩则与此不同,文学界对于他的作品的关注始终缺乏,他是依靠作品的流行而受到读者和电视剧观众的关注的。
此后他们的写作一直持续下来,直到今天。他们其实都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的同时也确立了一个新的边界。他们一面是将文学和大众文化勾连起来,另一面却也划定了纯文学和大众文化之间的界限。王朔近期的写作已经走向了一种纯粹个人化的对于自己的生命的极限性的思考,而海岩则持续着自己的写作。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在三十年中国的历史中,他们都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他们的工作是我们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他们在我们面对的一个关键的时代中为我们的心灵的发展提供了滋养。
赖洪波的这部书对于这两个作家的精神轨迹、创作道路和写作状态进行了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在比较中凸显了不同的特色和相似的贡献,这部书的研究是扎实严谨的,也是富于创造性的。这部书不仅让我们理解两个作家,也让我们理解我们处身其中的时代的变化。
是为序。
张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