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来自童年的预言
记得小学时读过一篇科幻作文,讲的是未来世界里有一种神奇的学习枕头。学生只需枕着它入睡,梦中就会有老师传授知识、指导
写作。故事的主人公小明起初从枕头那里学到了真正的方法,作文水平突飞猛进。但渐渐地,他开始偷懒——不再思考,只是等着枕
头在梦里提供范文,然后直接抄下来交差。
直到有一天,小明在梦中遇见了另一个自己——一个冷漠的分身对他说:"我就是你,一个只会抄袭的懒惰虫。你以为依靠这个枕头
就能取得好成绩吗?真正的知识是要靠自己去学习和积累的。如果你继续这样懒惰下去,你永远都不会有真正的进步。"
小明从梦中惊醒,开始反思。他最终选择放下对枕头的依赖,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阅读和思考,真正掌握了知识,写出了充满个
人创意的作文。
这个童年读过的故事,如今看来竟是一则精准的预言。
当AI成为现实中的"学习枕头"
今天,AI已经不是科幻,而是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 写作有ChatGPT、Claude帮你润色甚至代笔
- 编程有Copilot自动补全代码
- 设计有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生成图像
- 学习有各种AI导师答疑解惑
- 工作有AI助手处理邮件、总结会议
AI就像那个"神奇的学习枕头",它能迅速给出答案、提供方案、完成任务。问题是:我们是在用AI学习成长,还是在让AI替我们思
考?
AI的正确定位:助手还是替代品?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很多人把AI当成:
- 捷径工具:能快速完成任务就行,不管自己懂不懂
- 替代品:反正AI能做,我就不用学了
- 依赖对象: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问AI,而不是自己思考
但AI真正应该是什么?我认为是:
- 启发者,而非替代者
就像故事中的老人最初教小明"写作方法",而不是直接给他范文。好的AI使用方式是:
- 帮你理清思路,而不是替你做决策
- 提供参考方向,而不是直接给出唯一答案
- 辅助你学习,而不是让你放弃学习
- 放大器,而非拐杖
AI应该放大你的能力,而不是成为你能力缺失的补偿:
- 你懂基础,AI帮你做得更快更好
- 你有判断力,AI帮你拓展可能性
- 你会思考,AI帮你验证和完善想法
- 工具,而非主人
最关键的是:人应该掌控AI,而不是成为AI的附属品。
我们该如何与AI共处?
回到小明的故事,他最终的觉醒给了我们答案:
保持主动思考
- 使用AI前,先尝试自己思考
- 使用AI时,理解它的逻辑和方法
- 使用AI后,验证、改进和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培养核心能力
- 判断力:AI给的答案对不对?适不适合?
- 创造力:如何在AI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
- 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这样做?还有更好的方式吗?
建立使用边界
- 学习阶段:用AI辅助理解,不用AI直接给答案
- 创作过程:用AI激发灵感,不用AI替代表达
- 工作场景:用AI提升效率,不用AI放弃思考
结语:工具的奴隶还是主人?
那个科幻故事里,小明最终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取得进步。
今天的AI时代,这个道理依然成立。
AI是人类创造的最强大工具之一,但它终究是工具。工具的价值在于使用者如何掌控它。如果我们像小明初期那样,只是被动接受
、机械抄袭,我们就会成为工具的附属品——一个"只会抄袭的懒惰虫"。
但如果我们像小明觉醒后那样,把AI当作学习的辅助、思考的伙伴、能力的放大器,我们就能真正掌控这个工具,让它为我们所用
,而不是被它所困。
在AI无处不在的时代,真正的竞争力不是谁更会用AI,而是谁能保持独立思考、持续学习、不断创造。
这或许就是那篇童年科幻作文想要告诉我们的: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的主动性、思考力和创造力,永远不可替代。
你呢?在使用AI时,你是小明初期的样子,还是觉醒后的样子?
=============================
实际上这篇文章是我给ai提供素材、思路、想法,由ai生成的,虽然和自己想的不完全一样,大概意思是有了的,本来只是作为一个系列的开篇,也没必要进一步润色或者自己花时间来亲自写了。
我觉得如何使用ai,取决于对ai、自己的定位,取决于自己的目的:
当你只是想要得到一个答案的时候,ai是最快的搜索引擎(不需要自己对检索到的若干个答案进行识别,ai给出的答案大多数下是可用的)。
当你只是想要得到一个工具的时候,你作为产品经理/甲方,告诉ai你的需求,对ai产物进行验收即可,你不需要关注代码是如何生成的,是什么样的架构。
当你想要作为架构师想要开发某个软件的时候,你需要给ai指定架构,指定规范,让ai按照你的要求做事情。
当你想要用ai辅助学习的时候,ai是你的老师、助教,你可以在其帮助下提高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