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https://mp.weixin.qq.com/s/2ZKk1DLjju_dKMoiYF-AKQ
https://mp.weixin.qq.com/s/eKi44Y4BLBPVP4VYfSVzFQ
https://mp.weixin.qq.com/s/Jf1YR0Qj-PU7AHJZ5NyZCA
1 新能源增量项目机制电价形成方式
自 2025 年 6 月 1 日起投产的新能源增量项目,其机制电价的形成将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具体而言,由各地【每年】组织已投产和未来 12 个月内投产、且未纳入过机制执行范围的项目自愿参与竞价。在竞价初期,考虑到不同技术类型的新能源项目成本差异较大,为保证竞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可按技术类型(如光伏、风电等)分类组织竞价。
2 竞价申报
申报主体应根据各省的竞价规则,合理填写项目的【申报电价和申报电量】。各省竞价规则通常会综合考虑发电成本、市场供需状况、新能源发展目标等因素。申报电价应在充分考虑项目成本、合理利润以及市场行情的基础上确定,申报电量则需根据项目的实际发电能力和预期运行情况进行估算。
在提交申报信息前,务必仔细核对,因为申报信息提交后将无法修改或撤回。所有申报数据均经过加密存储,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统一出清是指平台根据所有申报项目的电价和电量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则(如边际电价出清规则)进行计算和匹配,最终确定机制电价和各项目纳入机制的电量】。申报完成后,申报主体可进入【竞价申报】模块查询项目是否纳入机制。
例如,某省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新增【100万千瓦】的光伏项目纳入机制电价范围。所有符合条件的项目都可以自愿申报一个期望的机制电价。交易机构将所有申报价格从低到高排序,直到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为止。最后一个入围项目的报价,就成为所有这100万千瓦项目共同的机制电价。这种竞价模式,本身就充满了博弈:报高了可能无法入围,报低了又会拉低自身未来的收益基准。
3 签订差价协议
差价协议是保障竞价结果有效执行的重要文件,它明确了项目在市场电价与机制电价存在差异时的结算方式和补偿机制。建议增量项目在竞价结果公布后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签订,【存量项目】在月度分解完成后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签订(具体时间要求需参照各网省规则执行)。在签订前,务必仔细核对电量、电价等关键条款,确保与竞价结果完全一致。若未按时签订差价协议,可能会导致项目无法按照竞价结果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影响项目的收益和正常运营。
多退少补的结算流程如下:
当市场交易均价低于机制电价时,触发少补逻辑。电网公司会把这个差额部分(机制电价 - 【市场交易均价】)乘以该电站纳入机制的电量,作为一笔补偿款支付给发电企业。
当市场交易均价高于机制电价时,触发多退逻辑。发电企业需要把超出的这部分差额(【市场交易均价】 - 机制电价)乘以机制电量,返还给电网公司。
【这笔退或补的资金,最终会计入当地电网的系统运行费用科目,由全体工商业用户分摊或分享】。
发电企业实际度电电价 = 自身市场交易价 + (机制电价 – 全省市场均价)
让我们来仔细剖析这个公式:
自身市场交易价:这是电站通过自己的交易策略实实在在卖电获得的价格。这是体现企业自身交易能力的部分。
(机制电价 – 全省市场均价) :这是电网公司与电站之间进行的差额结算部分。它是一个调节项,与电站自身的交易表现无关,只与全市场的平均表现和政府设定的机制电价有关。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一个残酷而重要的事实:机制电价锁定的不是你的最终收益,而是你相对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它像一个平衡器,当市场大盘下跌时,它托你一把,让你不至于跌得太惨;当市场大盘疯涨时,它又把你往下拉一拉,防止你获得超出政策预期的暴利。但无论如何,你自己的交易能力,即你获取自身市场交易价的能力,始终是决定你最终收入的关键变量。
【市场交易均价】:这并不是某个电站自己卖出的价格,而是全省同类型新能源项目在当月参与市场交易形成的加权平均价格。在已经实现电力现货连续运行的省份,这个均价原则上按照月度发电侧的实时市场加权平均价确定;在尚未连续运行的地区,则按照中长期交易的加权平均价确定。这是一个反映市场整体水温的指标。
举个例子,假设某省光伏机制电价为0.35元/度。
情况A(市场低迷):当月全省光伏市场均价仅为0.25元/度。差额结算部分为(0.35 - 0.25)= +0.10元/度。
如果某电站A交易能力强,卖出了0.28元/度的价格,它的最终收入是 0.28 + 0.10 = 0.38元/度。
如果某电站B交易能力弱,只卖出了0.23元/度的价格,它的最终收入是 0.23 + 0.10 = 0.33元/度。
情况B(市场火爆):当月全省光伏市场均价飙升至0.42元/度。差额结算部分为(0.35 - 0.42)= -0.07元/度。
如果电站A卖出了0.45元/度的价格,它的最终收入是 0.45 - 0.07 = 0.38元/度。
如果电站B只卖出了0.40元/度的价格,它的最终收入是 0.40 - 0.07 = 0.33元/度。
通过这两个例子可以清晰地看到,无论市场如何波动,交易能力更强的电站A始终比电站B的度电收入高出0.05元。机制电价并没有抹平个体之间的差异,反而是在一个相对可控的风险范围内,放大了交易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