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例:箭头函数1、箭头函数o-计算1-100的和、箭头函数2、箭头函数-计算机
1.客户端:client
2.服务器端:server
3.请求:request
4.响应:response
-在 Web 开发中,这四个概念构成了基础的交互模型,通常被称为 Client-Server Model(客户端 - 服务器模型)。
5在fiddler中
5.1查找状态码:
。点击导航栏‘’查找/ctrl+f‘’
。或者左侧菜单栏右键状态码第一个查找
5.2右下侧菜单栏还可以查看图片。
5.3右上侧是’数据‘是’请求体‘,右下侧‘数据‘是’响应体‘。
6.http的请求方法:
6.1有15种左右
。http/1.0定义了3种方法:get、post、head
。http/1.1定义了5种:options、put、delete、trace、connect
。其他方法:(如patch、move、copy等)由扩展标准(如webdav引入)
6.2常用的4种:
。get
。post
。put
。delete
7.cache缓存:(此处讲的是http的)
7.1目的:减少网络请求,加快加载速度,降低服务器压力,提升用户体验。
7.2本质:浏览器在本地存储资源副本,下次请求时直接复用,或确认是否要更新。
7.3分类:freshness强缓存(不用问服务器)、Validation协商缓存(需要问服务器)。
-304状态,表示使用了缓存就没有响应体(no response body)
-f5(有304,直接刷新)、ctrl+f5(无304强制刷新不使用缓存)
8.全局断点
全局断点:菜单栏->规则->自动断点->在请求前
9.单个断点:
9.1通过快捷键alt+q可以将焦点定位到命令输入框(小黑框)中。
9.2命令行中输入命令:bpu+空格+服务器地址,然后按enter键。
9.3命令行中输入:bpu 退出断点
10.cache、entity、modified、since、match、cookies
缓存、 实体、 已修改、 自从、 匹配、 服务器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的 “小型文本文件”
11.浏览器缓存判定流程:
11.1是否有强缓存(expires/cache-cotrol)且未过期
。命中-直接用本地副本
。过期/没有-进入协商缓存
11.2是否有协商缓存的标识(etag/last-modified)
。发送请求,带上标识
。资源没改-返回304,用本地缓存
。资源更新-返回200,替换本地缓存
。没有标识,只能重新请求。
12.缓存存放位置
12.1 memory cache(内存缓存,页面关闭即失效)Windows powershell窗口输入命令:wmic memcache list
12.2disk cache(磁盘缓存,长期有效)
13.前端应用设置
14.apl数据:
14.1静态数据(如字典表)
14.2动态数据(如用户协议)
15.http压缩(适不适合讲的是压缩比)
16.查找定向图片:先定向,再查找(排序、search)
17.ctrl+f5刷新才能自动转发实现替换效果(抓包前也需要这样刷新一次,抓包后也需要这样刷新一次,所以一共需要抓包2次才可以实现效果。)
17.1操作步骤:
a.找到需要操作的网站,打开fiddler,准备好需要替换的素材(需要替换的是图片,可以检查另存为时复制素材地址。)
b.ctrl+f5刷新网址,然后fiddler抓包
c.找到要替换的图片的位置,然后找到导航栏上的'自动转发',把抓包到的材料拖到下面的白色空白处,这个拖过来的素材也需要勾选上。
d.在‘自动转发’需要勾选上面的启用规则+unmatched requests passthrough,勾选完成后点击加入规则。
e. 然后替换第二行的保存地址,改成你想替换的素材,然后点击保存。
f.最后重新打开网页,ctrl+f5刷新。
18.修包
18.1
19.indexof(包含一定是个大于等于0的数,(osession.方法.indexof(‘拦截的名’)>-1))
19.1使用方法:
19.2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