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代码大全2,书中内容从编码前的准备工作深入到代码构建的核心环节,如循环结构优化、数据类型选择、函数设计原则等,让我对“优质代码”的理解从“可读”延伸到“高效”“可维护”,更深刻体会到编码中的工程思维。
最让我茅塞顿开的是函数设计的相关论述。此前我写函数时,常陷入“一个函数干到底”的误区,要么把过多逻辑堆砌成数百行的“巨型函数”,要么随意拆分导致函数间依赖混乱。书中提出的“单一职责原则”如同指南针——一个函数应只完成一项明确任务,且函数名需精准反映其功能。书中给出的案例极具说服力:将一个包含数据验证、计算、存储的巨型函数拆分为三个独立函数后,不仅调试时能精准定位问题,后续修改计算逻辑时也未影响其他模块。我随即重构了项目中一个处理用户信息的函数,拆分后代码复用率大幅提升,同事协作时也无需反复询问函数逻辑。
数据处理的细节论述更让我意识到编码的严谨性。书中强调“数据类型的选择不是随意的,而是对业务逻辑和性能的预判”。例如处理金额时,若用浮点数可能因精度问题导致误差,而使用decimal类型或整数分账模式能规避风险;对于高频访问的列表,选择数组还是链表,需结合查询和插入频率综合判断。此前我曾因用浮点数处理订单金额,出现过几分钱的对账差异,当时仅用“四舍五入”临时解决,如今才明白这是数据类型选择的根本问题。按照书中方法优化后,同类问题再未出现。
循环与条件判断的优化技巧也极具实践价值。书中指出,“低效的循环不是语法问题,而是逻辑冗余”,并提供了具体优化方向:减少循环内部的计算量、避免在循环中创建对象、合理使用break语句减少无效迭代。我将项目中一个遍历数据的循环按此优化,通过将循环外不变的计算提前、简化条件判断,执行效率提升了近40%。这让我明白,高效代码并非依赖复杂算法,更多藏在对基础结构的精细打磨中。
读到此处,《代码大全2》已彻底改变我“重功能实现、轻细节优化”的编码习惯。它让我明白,优质代码是可读、高效、可维护的统一体,每一个数据类型的选择、每一次函数拆分、每一处循环设计,都关乎项目的长期生命力。后续我将继续研读剩余内容,尤其期待代码测试、重构等章节,希望能进一步掌握提升代码质量的系统方法,真正从“能编码”向“善编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