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的职业路不算长,可不少人早早就遇到了 “天花板”:想提升没方向,想突破没抓手,这就是让人头疼的 “瓶颈期”。是什么让我们陷入这种困境?又该怎么走出来?咱们一点点说清楚。
摆烂心态
在程序员不算长的职业生涯里,真正能实现能力跃升的黄金期,可能也就那么几年。但仅凭这几年积累的经验,在大厂“搬几年砖”解决户口问题,通常难度不大。
从入职一家公司到从“新人”熬成“老油条”,快则半年到一年,慢则两年。为什么不会更久?试想,要是两年都没给你涨工资,你还会在领导面前刻意扮演“奋斗逼”吗?
于是,很多人就此进入“摆烂模式”。佛系的工作态度,自然没法带来个人能力和技术的提升——摆烂心态,正是造成个人能力瓶颈的一大关键原因。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这个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这句话你永远可以信。那些看似厉害的软件,说不定都是月薪几千块的外包(作者自己也曾是其中一员)写的;你可能想不到,一个简单的功能,会被写成十几个 if else 判断,或是三四层嵌套的 for 循环。
上班的本质是挣钱糊口,不是为了靠技术“装X”——反正最后把东西做出来不就行了?大多数人抱着这样的想法,其实没什么错。
可要是自己技术本就一般,还天天把“我到瓶颈期了”挂在嘴边,那就多少有点贻笑大方了。
现在的开发工作,说穿了就是“搬砖”:把“砖头”(功能模块)放到早已搭好的框架里。像基础功能,早就靠脚手架实现了,不用再自己“刀耕火种造轮子”。这种开发模式确实给开发者省了不少事,对新手尤其友好,几乎是“有手就能做”。
但方便的同时,也弱化了开发者亲手造轮子、写底层代码的能力。比如有些人用Vue写页面驾轻就熟,用element-plus也炉火纯青,可真要让他写一个Vue指令,或是开发一个Vite插件,却瞬间两眼发懵、面露难色。
说到底,还是基础不够扎实。对框架、工具的理解,还停留在“只会用少数几个功能”的层面,既没去深究背后的原理,也没尝试过模仿或拓展它们的功能——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知识的混乱
技术在不断迭代,新框架、新工具也总是层出不穷。作为开发者,要是没有一套清晰的知识体系,日子会过得很糟糕。
就拿Web开发举例,要学的东西可太多了:最基础的“三剑客”JS、CSS、HTML;然后是UI渲染框架Vue、React、Angular;还有打包工具Vite、Webpack、Rollup;页面要做网络数据交互,那HTTP、TCP相关协议也得学;更复杂的还有浏览器原理……而这些,还只是冰山一角——这里面随便拎出一样,都能写成几本字典厚的书。
结果就是,学的东西多了,感觉什么都懂一点,可真要深入讲解,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再加上各种知识互相“串线”,脑子里乱得像一团缠打结的麻,连线头都找不到。而这种困惑,绝不是少数开发者的专利。
衣服乱放,房间会乱;书本乱放,桌子会乱;知识“乱放”,脑子自然也会乱。
如何打破瓶颈期
不管是因为什么陷入所谓的“瓶颈期”,其实都该试着走出来。
如果是受了委屈,或是觉得钱给少了,想用“摆烂”的工作状态默默抗争——其实完全没必要。与其在一个地方内耗,不如换个环境、挪个地方,心态也能跟着调整过来。
至于基础不牢或是知识混乱,说来说去就一句话:“小老弟,你还得练”。该看网课就去看网课,该啃官网文档就啃文档,该梳理知识分类就认真梳理。只要把时间和努力实实在在投进去,改变自然会慢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