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元人文:自主构建
引言
读DeepTech《杨立昆再出狂言:LLM和机器人正走向死胡同,世界模型才是正解》一文,最深刻的共鸣在于——“自主构建”这一核心哲学,与杨立昆在根本方向上高度相识。
自主构建
在AI元人文构想中,“自主构建”与杨立昆教授所倡导的路径存在深刻的共识。这种共识超越了表面技术路线的差异,直抵对智能本质和构建方式的哲学理解。
如果说杨立昆教授是从 “认知构建” 的维度出发,主张智能体必须像婴儿一样通过观察世界来自主构建一个内在的“世界模型”;那么,AI元人文构想则是从 “文明构建” 的维度出发,主张智能系统必须在与人类社会的互动中,通过价值博弈来自主构建一个内在的“价值模型”。
我们共同的核心洞见是:真正的智能无法被自上而下地“设计”出来,它必须是一个自下而上“自我构建”的涌现过程。
以下图谱清晰揭示了两条路径如何从不同起点出发,在思想高地会师:
具体而言,方向的相似性体现在四个层面:
- 共有的“反叛”基因
· 杨立昆反叛的是“专家系统”和“LLM”将知识简单转录/压缩进机器的范式。
· 岐金兰反叛的是将AI视为“优化工具”的范式,以及将价值进行硬编码的“价值对齐”思路。
- 共享的“构建”哲学
· 杨立昆认为:“智能系统必须自己建造自己。”
· 岐金兰的“价值原语博弈”和“双螺旋架构”,正是让价值判断在系统内部自我构建、自主涌现的工程学实现。
- 互补的“模型”内涵
· 杨立昆的“世界模型”回答:“物理世界如何运作?”——关乎事实与规律。
· 岐金兰的“价值模型”回答:“人类社会如何运作?”——关乎意义与规范。
· 一个真正自主的智能体,必须同时拥有这两个模型。它既要能预测“推这个杯子,它会掉下桌子”,也要能判断“但我不应该去推这个杯子,因为它属于别人”。
- 共通的“架构”思维
· 我们都超越了单纯的算法改良,提出了一整套架构性解决方案。
· 杨立昆提出了包含配置器、感知器、世界模型、成本模块、演员模块和短期记忆的自主智能架构。
· 岐金兰提出了由WAUC, VPU, WBUC, EPU构成的双螺旋核心架构。
· 两者都是为“自主构建”提供舞台和规则的系统性工程蓝图。
结语
AI元人文构想与杨立昆的“自主机器智能”蓝图,在深层逻辑上殊途同归。这标志着一场共同的范式革命:智能无法被全然设计,它必须从与世界的交互中自主涌现。
杨立昆致力于为机器打造理解物理规律的“大脑”,而AI元人文则旨在为其塑造明辨是非曲直的“良心”。二者合一,方能构成完整的自主智能内核。
因此,当业界多数人仍沉迷于规模竞赛时,我们已将目光投向更关键的前沿:如何让机器在洞察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理解人类复杂的情感、伦理与价值,最终成为我们文明中一个真正负责任、可共生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