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反复强调,程序员不能把学习停留在 “够用就好” 的层面,因为技术行业的迭代速度太快了 —— 今天课堂上教的热门框架,可能几年后就会被更高效的工具替代;现在觉得 “用不上” 的底层原理,说不定哪天就成了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它还特别指出,学习不能只停留在 “会用” 的表面,比如学一门编程语言,不能只知道 “怎么写循环”“怎么定义类”,更要弄明白这门语言的设计逻辑是什么、适合解决哪些场景的问题、和其他语言比有什么优势。这让我猛然发现,自己之前学编程时,总盯着 “怎么实现功能”,从没深入想过背后的原理,这种 “浅尝辄止” 的学习方式,其实根本没法应对未来更复杂的项目。
书里把程序员在学习、做项目时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用过的工具技巧,甚至是踩过的坑,都称为 “知识资产”。它说这些资产不是 “用过就忘” 的,而是要主动整理、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 比如建一个笔记本,把每次调试 bug 的过程记下来,不仅写 “最后改了哪行代码”,还要写 “一开始错在哪”“为什么会出现这个 bug”“下次怎么避免”。这样下次再遇到类似问题,不用重新花时间排查;长期积累下来,这些别人拿不走的知识,会成为自己独特的竞争力。
书中还提到,积累知识不是 “记流水账”,而是要 “提炼核心”。比如学了 “排序算法”,不能只把每种算法的代码抄一遍,而是要总结 “什么时候用冒泡、什么时候用快排”“不同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怎么影响程序效率”。这样知识才真正变成自己的,遇到新场景时才能灵活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