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书以来学习已经二十年有余,一直依靠着天分和性情在体制化的学习道路上浑浑噩噩的深造。有些许个问题,长期以来也没个自己的答案,顺着接受校方和老师的短期目标,也就一直这么过来了。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一些争执,我以一个过来人的思维去重新梳理这些问题的脉络,尝试对“学习”一词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总结。
重视教育的习惯让我们总将学习和读书画上等号,任何有思维能力的人都能知晓这样简单的认识是非常错误的,极为容易将读书和学习割裂和片面化。一言以蔽之,学习就是获取和熟练使用思维上工具的过程,与锻炼身体没有本质区别,仅仅在侧重上有所不同。幼儿一次次想用勺子把饭喂到嘴边、青年想让下一脚足球踢得更快更准、壮年想规划更短的上班路线、科学家想让机器的散热性能提高,这些“想”并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无一不是学习的过程。更具体的讲,学习就是通过在头脑中,为达到自身目的,基于自身状况,优化实现路径的过程。学习需要大脑的参与,不经过大脑思考,仅仅使用类似肌肉记忆的条件反射并不是学习,只是已有神经通路的复用而已;学习中,大脑不仅是存在的参与,还要总结和思考,没有创造的的过程不是学习的过程。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学习的过程就是创造思维工具的过程,创造本身能够就使人愉悦;同时绝大部分人对自己的现状或多或少都有不满,针对性的学习有助于改善这一状况,很少有快乐能够比得上艰苦奋斗后取得理想结果。仅仅将学习局限在学校读书是对自己的自我阉割,每一个使人感到不满意的地方都是改进的空间,主动的获取改变现状的能力就是去主动的学习,哪怕它失败了,在学习能力上也是有所成长的。
学习的过程就是使思维向目标趋近(拟合),经过积累后,突破这一界限的过程。包括娱乐性的学习在内,学习首先应该明白两点:自身的状况和目标,这两个要素共同构成的学习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其次是寻找能够实现学习目标的方法,包括上学、看书、询问有经验的人和自身总结云云。对自身状况和目标的评估、对学习路径的构建,这个是学习的三个基本要素。三个基本要素均不是现成的,事实上我们的想法总是和现实有或大或小的偏差,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在中间经常重新评估和调整,失败然后重新开始是在所难免的。一般而言,去评估和构建学习道路能力的强弱就是学习能力的强弱,这一点需要自身不断在成功和失败中总结得出。好的老师很难得,他可以大量的节省你规划路径的成本,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所依照时时调整,过分的依赖老师而舍弃自我思考不可取,这完全是一种舍本逐末,也恰恰是我们教育目前最直接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使学习规范化了,首先学习目标,直接由教育部决定,再由学校的老师进行解读和拆解,一方面它极大的脱离了学生的自身情况,使得它现实意义大大减少,另一方面不需要学生参与这一过程,学生无从成长;再有评估自身状况,这一步在学校教育中被简化为了不同年级的学习进度,同样从教育部规定出发而非学生需求,落后进度太多的学生往往被舍弃掉,这一步同样不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最后学习路径,这一步由老师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授课。总的来说,学习这一过程在学校中,一方面被大大的简化,另一方面被极大的阉割,学生并没有作为学习的主体被关注和支持,仅仅作为了攀附教学目标的工具,机械地接受别人的方案。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在学校教育中获得了识字的能力和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他们只是在接受知识而非在学习,而没有得到真正的智慧。那么,学校教育应该被完全舍弃么?
我们很难这样做。正确的处理三个基本要素本身就是困难的,它需要基本的思维能力和知识储备,这些基础最开始来源于服从式权威的教育。学习本身是一个因人而异的过程,将有用的学习经验在大多数身上推广和复习更是困难的,换句话说在成本上不可接受。另一方面,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评估自身状况,而非抱怨自身状况,“评估”的一个隐藏含义是哪怕它有缺陷也先接受这一现状,提高学习能力这个学习过程也是遵循学习三要素的。学校教育作为学习的一个支流,它本身不完美是正常的,学习者和制度制定者都需要接受这一现状,然后完善它和自己,“认为现实是且应该是完美的”这一想法既不实际也害人不浅。
虽说我们的学校教育没要到需要舍弃重建的地步,也应该做出改变,目前让学习的主体脱离于学习行为本身,制度上要求学生不需要思考跟随进度,实际上要求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是极为矛盾的。像极了我们希望通过练习建立一种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做出正确决定的条件反射的过程,这在踢球跑步的时候有用,却不是学习的目的。我们的学校教育需要回归教育的主体,也需要给他们松绑,学校不仅仅是发现人才的地方,也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同样是鼓励人能够成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