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脑机接口行业发展如火如荼,但应用仍高度集中在医疗领域,比如运动功能康复等。这类方向不仅技术相对成熟,也更易获得商业回报——毕竟无论是医院还是患者,都更愿意为“恢复健康”买单。
然而,若希望脑机接口能像汽车、手机那样,真正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我们或许需要更多面向大众场景的创新。我想到的一个比较容易发展到方向,是基于脑机接口的疲劳监测。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致力于用脑电信号识别疲劳状态,技术相对来说比较成熟。那么,在工人、公交司机、出租车司机等一旦疲劳就极易引发事故的职业中,是否可强制推行上岗前的疲劳检测?如系统识别出过度疲劳,就应强制休息数小时,待状态恢复再返岗——这不仅是对劳动者个人的保护,更是公共安全的重要保障。
更进一步,这项技术或可缓解眼下日益紧张的劳资关系。当前很多企业中存在这样的矛盾:老板总认为员工“还不够努力”,而员工却早已不堪重负。前不久,就有一位微软印度裔员工因连续加班、多次反馈工作强度过高未被重视,最终不幸猝死。类似悲剧本或可避免。
如果企业能引入客观的疲劳监测机制,例如通过脑电设备判断员工是否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并据此提供“疲劳假”,是不是就能更人性化地保障劳动者权益?比如某员工前一天熬夜,第二天状态极差,若任务并非十万火急,系统检测确认后即可批准其休息半天或一天。即便任务紧急必须到岗,也应设定连续工作天数上限,避免长期过劳。
这样一来,脑机接口不再只是“高端医疗设备”,而成为劳动者健康的“守护者”,用技术为公平与 wellbeing 提供一层保障。而这,或许才是科技该有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