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哲学是最难的学科_什么是哲学哲学对大师来说可能非常理论化,没有一定哲学基础肯能很难 爱问知识人...

我的总结是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什么?

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

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

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

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

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

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

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法论”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

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尽管说哲学不是科学很难为人们所接受,对于以哲学为职业的人尤其如此,然而只要有一点儿哲学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这实在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

2000多年来,哲学家们几乎在所有的哲学问题都争论不休,甚至在哲学的对象问题上也难有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哲学是科学,都认为哲学应该是科学,但是它的的确确并不具备一门科学知识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因而即使从这个角度看,哲学也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为什么说哲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

原因有很多,而其中最明显的原因是,哲学不像科学那样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或者说,哲学留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许许多多的问题。譬如就数学而论,通常我们认为只有一门数学,其他各式各样的数学都是数学的分支或不同的发展阶段。

但是我们却不能说历史上只有一门哲学,其他哲学都是哲学的分支或发展阶段。黑格尔曾经主张历史上只有一种哲学,其他哲学不过是哲学发展的不同阶段,现在很少有人持这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了,因为它起码与事实不相符合。无可否认,哲学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然而这个发展过程并不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

历史上的哲学思想的确有某种传承关系,但是在大多数哲学问题上它们的基本观点却是很难调和的。不恰当地说,自然科学类似某种知识积累的“直线运动”,我们可以不管科学的历史,只要把它积淀下来的成果拿过来使用就行了。哲学却不一样,它更像是一种“圆周运动”,围绕着一些永恒无解的难题,尝试着一种又一种不同的解答方式。

所以尽管在哲学家们之间的确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但是每个哲学家的理论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知识内容,而在于它提供了什么样的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显而易见,今天的人们在知识的占有上是古人无法比拟的,任何一个医学院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都要比医学始祖希波克拉底“先进”得多,然而即使是研究哲学的人也极少有人能够达到柏拉图或者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水平,虽然他们所表述的知识内容早已过时了,故而哲学很难用“进步”来衡量。

那么,★★★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区分为“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这样两种不同的问题形式究竟有什么意义?

如果这种区别是有意义的,那么我们除了知道历史上不同的哲学思想之外,究竟能否把握所谓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者说哲学的普遍规定?

首先,上述区别给我们的启发是,哲学的一般规定与科学的一般规定是不同的,它具有更广泛的“宽容性”和“历史性”。

关于哲学的规定应该体现它的研究领域和范围(这种领域和范围亦有其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亦不应该企图以一种哲学思想代替全部哲学,除非这种哲学思想确实可以含盖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倘若如此,它也就不是“一种”哲学了)。因为哲学的问题和对象根源于人类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通达无限之自由境界的最高理想,就人类有理性而言他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理想,但是就人类的有限性而言他又不可能现实地实现这一理想,虽然他无法实现这一理想但他又不可能不追求这一理想,哲学就产生于这个“悖论”之中。

由于在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暂时与永恒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我们命中注定要千方百计地去尝试各种方式以图超越这一界限,所以真正的哲学问题不仅是没有终极的答案,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而哲学就表现为过去、现在和将来人们面对共同的哲学问题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方式。

由此可见,哲学不可能存在于“一种”哲学之中,而只能存在于所有哲学之中,因为任何一种哲学都只不过代表着哲学问题的一种解答方式,而不可能代表哲学问题的所有解答方式。我们之所以坚持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作出区别,就是为了说明所谓哲学归根结底乃是哲学史这个道理。

这也就是说,谁要想给哲学下一个定义,他就必须把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可能的哲学都考虑在内,我们不能按照给科学下定义的方式来规定哲学,因为一旦哲学有了这样的科学的定义,哲学也就不再是哲学了。

我们并没有正面回答哲学“是什么”的问题,或许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在有些人看来,哲学虽然存在了2000多年,但是时至今日仍然面临着这样的困境,这实在令人感到悲哀。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未尝不是哲学的幸运。因为它意味着哲学而且只有哲学是一门真正开放的、永远没有定型的学科,而这也许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即使我们永远也无法解决“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了解“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存在着差别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不过虽然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问题,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是有联系的。这倒不是我们有意卖弄“辩证法”,事实就是如此。谁也不可能在没有哲学的时候凭空想象“什么是哲学”,只有当我们对哲学的实际状况感到不甚满意时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研究哲学史,就是要★★★通过“哲学是什么”来解决“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即通过研究历史上的哲学来解答哲学究竟应该是什么的疑问。

如此说来,研究和学习哲学史,从来都不是与过时的历史打交道,其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

学习哲学史就是学习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因而可以看作是我们的思想“思想”哲学家们的思想,也可看作是思想与思想之间的“对话”。由于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所以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来实现的。

然而,尽管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斯人已逝,我们读他们的“书”却不是读死书。虽然这些书的内容大多已经过时了,但是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

既然哲学问题没有终极的答案,那么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因此,对于学习哲学史的人来说,学习哲学史无非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

由此可见,我们学习哲学史并不是站在哲学史之外,在某种意义上说,前人的思想就构成了我们现存在的组成部分。我们之所以说研究和学习哲学史本身就具有“现实意义”,原因就在于此:当我们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之间的“对话”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复活”了。

这并不是说,哲学家的思想“死了”,是我们的“对话”使之“复活”了。其实,历史上的哲学思想原本就是“活的”,因为它们构成了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们的“复活”并不是“复古”。换言之,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

所以,哲学史从来就不是什么死材料的堆积,而是一种活生生的思想律动。

就哲学是哲学史,学习哲学就是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对话”而论,我们与哲学家们之间的思想对话并不是“单向性”的受动活动,而是“双向性”的互动活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类似现代解释学所说的“视界交融”。

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他们的书需要“理解”和“解释”,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

因此,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

正是在这种思想对话的过程中,我们由研究“哲学是什么”而进一步追问“什么是哲学”。

总而言之,一切研究和学习哲学的人,都应该追问这两个问题:“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因为,哲学就存在于这种追问活动之中。

全部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329301.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8.es更新文档通过版本号实现并发控制

【README】 1.本文介绍了es更新文档时的并发控制策略;2.通过版本号实现并发控制(类似于mysql中基于版本号的乐观锁);3.Es为支持并发控制,为每篇文章设置了版本号_version。初始值为1,每更新1次加1。…

Oracle入门(十五)之数据库锁

一、锁的概念 锁是数据库用来控制共享资源并发访问的机制。锁用于保护正在被修改的数据直到提交或回滚了事务之后,其他用户才可以更新数据二、锁定的优点 一致性 - 一次只允许一个用户修改数据完整性 - 为所有用户提供正确的数据。如果一个用户进行了修改并保存&a…

.NET 和 Mono 的一点历史

提到微软公司研发 .NET Framework 的初衷,难免要提到 SUN 公司1995年推出的 Java 语言。由于 Java 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支持而且迅速建立了庞大的生态系统,微软也不得不考虑如何加以应对,毕竟自己手里的 Visual Basic 和 Visual C 和 Java 一比…

lisp 角平分线_证明冯奥贝尔定理的3种方法

怎样证明冯奥贝尔定理?Von.Aubel定理: 以任意四边形ABCD的边为斜边作四个转向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ΔABE,ΔBCF,ΔCDG,ΔDAH。则:EGFH,EG⊥FH。关于上述定理的几点说明:(1),条件是任意四边形,所…

java迭代实现二叉树先中后序遍历(非递归)

【README】 本文复习了通过java迭代实现 二叉树先序,中序,后序遍历; 本文引入了 栈,替换了递归,对二叉树进行遍历; 补充:使用递归遍历二叉树缺点: 众所周知,每次递归…

漫画:什么是分布式锁

转载自 漫画:什么是分布式锁分布式锁的实现有哪些?1.Memcached分布式锁利用Memcached的add命令。此命令是原子性操作,只有在key不存在的情况下,才能add成功,也就意味着线程得到了锁。2.Redis分布式锁和Memcached的方式…

程序员求职面试三部曲之一:选择合适的工作单位

前不久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话题,大概是说中国比国外好的有哪些方面,网友们例举了一大堆,其中有一条是说“在中国找工作比较容易”。 是的,特别对于我们IT从业者来说,找工作真的是小菜一碟;只要肯在网络上公开简…

处理api返回的数据_API 乐队指挥家,网关服务正式上线

随着知晓云小伙伴们业务的发展,对我们服务的支持又有了新的要求,比如在对接第三方服务时,需要自定义数据结构等。为此,经过 32 次的需求讨论会以及工程师们的紧张开发后,知晓云 API 网关诞生了。你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配…

数据结构排序总结

【0】README 0.1) 本文总结于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个人的学习心得体会,源代码均为原创; 0.2) 本文列出了数据结构中基本上所有的数据结构排序算法, 整理了相关的博文(源代码); 0.3…

IIS负载均衡-Application Request Route详解第六篇:使用失败请求跟踪规则来诊断ARR

失败请求跟踪规则(FailedRequest Tracing Rules)是IIS7中对请求处理进行诊断的强大的工具。我们本篇文章将会带领大家一步步的来配置失败请求跟踪规则,并且告诉大家如何使用这些信息来诊断ARR。 要真正的理解本篇文章要讲述的知识&#xff0c…

减一天 日期函数_一文掌握excel中的日期函数

在excel中,因为日期的特殊性,大部分关于日期的运算都要用到特有的函数。对于大多数小伙伴们可能没有专门去学习过日期函数都有哪些?如何运用?可以实现什么样的功能?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出来并详细介绍一下常用的日期函…

软件开发的微信公众号分享

一、已阅 (1)程序员面试(mvpjob)(2)程序员小灰(chengxuyuanxiaohui)(3)Hollis(hollischuang)(4)Java技术栈&am…

算法递归简论

【0】README 0.1) 本文总结于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旨在了解设计 递归程序 的相关法则和技巧; 0.2) 我记忆尤新的一点是: 凡事可以用循环代替的递归函数,它就不是一个好的递归函数,对我帮助很大…

python三维矩阵可视化_科学计算三维可视化---Mlab基础(基于Numpy数组的绘图函数)...

Mlab了解Mlab是Mayavi提供的面向脚本的api,他可以实现快速的三维可视化,Mayavi可以通过Mlab的绘图函数对Numpy数组建立可视化。过程为:.建立数据源.使用Filter(可选)对数据进行加工.添加可视化模块,我们可以通过修改可视化模块的属…

程序员求职面试三部曲之二:提高面试的成功率

一、选择有招聘诚意的企业 一则好的招聘信息应该是准确、清晰和真实的。任何夸大宣传、提供虚假信息的企业都可以认为缺乏招聘诚意。 我们通过解读企业的招聘信息,主观上能够判断这家企业是否很有招聘诚意,我觉得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

秒杀系统设计的 5 个要点:前端三板斧+后端两条路

转载自 秒杀系统设计的 5 个要点:前端三板斧+后端两条路高并发,cache,锁机制基于缓存架构redis,Memcached的先进先出队列。稍微大一点的秒杀,肯定是分布式的集群的,并发来自于多个节点的JVM,syn…

http响应消息的响应状态码和意义

200:表示一切正常;400:无效请求,指出客户机请求中有不正确的语法格式;404:找不到, 服务器上不存在客户机所请求的资源;(常见状态码)405:不允许此请…

python网络模块_Python的pyroute2网络模块-阿里云开发者社区

Pyroute2是纯python的netlink库,只需要python标准库不需要其他第三方的库。最常用的是监控事件,例如监控磁盘空间事件:from pyroute2 import DQuotSocketwith DQuotSocket() as ds:for messagein ds.get():print(message)或者监控IP路由from …

ASP.NET Core 开发-中间件(Middleware)

ASP.NET Core开发,开发并使用中间件(Middleware)。 中间件是被组装成一个应用程序管道来处理请求和响应的软件组件。 每个组件选择是否传递给管道中的下一个组件的请求,并能之前和下一组分在管道中调用之后执行特定操作。 具体如图: 开发中间…

高性能、高可用平台架构的演变过程

转载自 高性能、高可用平台架构的演变过程开篇概述 在如今移动互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各类的互联网网站、平台异常突起,如同雨后春笋,有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感觉。 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平台来说&#x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