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高原》第八卷《曙光与暮色》的两个主题值得关注。第一是孤独。小说的发展主要有三条线索:宁伽、曲涴、庄周,三条线索虽有内在关联,但都彼此孤立、隔离,甚至是彼此绝缘。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出身、地位、阶级等等无不彼此孤立,人与人缺少信任,各说各话,甚至彼此仇恨。
在第八章“老人之间”一节中那个独自一个人生活在山里的老人,他的话让我的心口不觉一颤。当曲涴费尽千难万险逃出监狱,想让这个老人收留自己,可老人却几乎是将他轰走。他说:“伙计,我们好不容易才混到一个人过的份儿上,这不容易啊,你还是回吧。我知道你是好意,可是我不能和你住在一块儿。”曲涴的自尊受到严重打击。他不解:这个人像自己一样瘦弱、矮小,可是这个人的心有多硬啊。老人继续说:“我这个人啊,和谁都合不到一块去,时间短了行,我们可以成个好朋友,时间长了咱们就会结仇。你想知道吗?我告诉你,我和我的兄弟也合不到一块去,我让你走是为了和你做个朋友,免得日后成了仇人。我也想告诉你,你要真把我当做朋友的话,那么有工夫就来看看我,有用的着我的地方也来找我,保险错不了。我还想劝你,千万不要和别人合到一块过,人和人是合不到一块去的,你逃出来了,成了一个人,就要一个人去过。你说年纪大了,活不久了,要互相照料,这又错了。还是自己照料自己吧,能活就好好活,不能活就一个人去死。”这是饱经生活的磨难和苦痛之后的一种最极端的孤独,张炜借用这个老人的话,表达了一种人生的无奈、冷傲和决绝。
第二是罪与原罪。小说中的人都是有罪的——世俗之罪与精神之罪。曲涴娶了自己年轻的学生——庄周由于械斗杀人而四处流亡,这是世俗之罪。而小说中的很多人都在一个更大的精神之罪的笼罩之下。这些罪如同原罪一般,似乎从他们出生便伴随着他们。这恰如去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塔·米勒所说:“体制总是企图让人相信自己有罪。”曲涴最后不愿做“知识苦力”,背叛和逃离“铁幕”的行为,正是他以世俗之罪反抗和抵消精神之罪的一次炼狱之旅。
不久前,我在《伟大使命与文学长征》的这篇文章中,谈到过张炜小说中的经典因素。从思想与结构的复杂和矛盾、史诗化的叙事精神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超越与象征意义等等方面,充分显示了《你在高原》的经典价值。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谈到小说的“预言”性时曾说:面对这样的小说,我们必须保持谦虚和去除幽默感。同样,当我们面对张炜的《你在高原》时也应该怀着这种心态,否则,我们将无法体验和领悟小说给我们提供的实质和经典精神。
(在张炜小说《你在高原》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见《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