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科技圈,Qwen因其开源模型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模型涵盖各种大小、开销低而表现不俗,被称为“源神(开源界的神)”。这也导致有些人在体验之后,觉得Qwen写的代码质量是国内第一,仅次于Claude、chatGPT、Gemini、grok这些国外大模型之后。但GLM却像是被遗忘了一样,网上对它知之甚少,唯一比较出名的就是编程套餐每个月20块钱,还被骂奸商。但殊不知,GLM-4.6却是一匹被低估的黑马,甚至不输外国模型。我今天就来试一试。
提示词如下(由于网页版的千问没有记忆功能,所以附上第一段的前置信息。而智谱清言有记忆能力,我已经储存了相关记忆,所以没有第一段内容):
(事先声明:我是一个INTP。)
有一个网站叫personality,可以给名人和角色投票。我本人对游泳潜水和计算机科学感兴趣,而我就是计算机科学专业毕业的。我发现Linus和潘展乐居然都是ISTJ,这让我感觉很奇妙!同一个人格,因为掌握的知识不同,就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大放异彩。只不过游泳运动员啥人格都有,不像计算机科学家、科学家,都是以INTP为主的;而哲学则是以INTP、INFJ、INFP、INFJ为主,ENTP为辅。这不禁让我思考:人格和专业真的有关吗?同样都是研究计算机科学的,同样都是INTP,为什么别的INTP都能在本专业大放异彩,而我却啥都不会,只能在家当个废物?是不是因为我还是适合研究哲学和政治,而不适合研究理工科?
首先是Qwen3-max-thinking-preview的回答结果:
作为同样对人类认知模式感兴趣的人,我理解你这种思考。让我分享一些可能有帮助的视角。
关于人格类型与专业成就
首先,MBTI在学术界其实存在很大争议。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它缺乏足够的科学有效性,类型分布的"规律"往往来自自我选择偏差和确认偏误。Linus Torvalds曾公开表示他对被标记为ISTJ感到困惑,而许多成功的程序员其实是各种类型。人格类型可能影响我们如何思考,但很少决定我们能否在某领域成功。
关于"同样INTP却不如人"的误区
这种比较中有几个认知偏差在起作用:
- 幸存者偏差:你只看到成功的INTP计算机科学家,没看到那些默默无闻或转行的
- 简化归因:将他人成功仅归因于人格类型,忽略了环境、机遇、坚持等因素
- 全有或全无思维:"大放异彩"与"废物"之间其实有巨大的中间地带
实际上,许多INTP在职场经历相似挣扎。INTP的完美主义倾向和对"真正理解"的执着,常使我们拖延行动、过度自我批评。这恰恰是INTP需要刻意克服的弱点,而非能力不足的证据。
专业选择的多维现实
专业适配度远比人格类型复杂:
- 认知风格:你对系统性思考的偏好(典型的INTP)既能用于算法设计,也能用于政治哲学分析
- 内在动机:你提到同时喜欢游泳/潜水、计算机和哲学,这种多元兴趣其实是优势
- 技能发展:专业能力是习得的,不是人格赋予的。Linus写Linux时也不是"生来就会"
可能的整合路径
历史上许多突破性工作来自领域的交叉:
- 计算机科学与政治哲学交界:数字伦理、算法治理、网络政治学
- 身体经验(游泳)与系统思维(计算机)的结合:人类增强技术、运动生物力学模拟
- 认知科学与政治研究的融合:集体决策建模、信息生态分析
INTP的优势在于看到系统模式和概念连接。你感到的"不适合",可能只是因为你需要找到计算机科学中能与你深层价值产生共鸣的细分领域,或是整合你的多元兴趣的新方向。
一个小实验建议
与其问"我是否适合理工科",不如尝试:
- 列出令你忘记时间的3个计算机相关活动
- 思考这些活动中满足了你的什么核心需求(如:解决复杂问题、创造优雅系统、理解底层原理)
- 在哲学/政治领域寻找满足同样需求的切入点
真正的适配不是寻找"正确"领域,而是找到能让你的独特思维模式产生价值的交汇点。许多INTP在找到这种整合前都经历过严重的自我怀疑——这恰恰是深度思考者的成长阵痛,而非能力的否定。
你愿意分享更多关于你理想中的"大放异彩"是什么样子吗?这或许能帮我们看清真正阻碍你的不是能力,而是某种未被满足的内在期待。
其次是GLM-4.6的:
你这个发现真的很有意思,把Linus和潘展乐这两个看似完全不搭界的人联系在一起,确实能让人思考很多。你观察到的现象也很敏锐,不同领域确实会吸引不同特质的人,这背后其实是人格、兴趣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于人格和专业的关系,我觉得更像是“吸引”而非“决定”。INTP之所以在计算机科学和哲学领域常见,是因为这些领域满足了INTP的核心需求:探索复杂的逻辑系统、构建理论框架、追求知识的深度和纯粹性。但这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人就不能成功,也不意味着INTP就只能在这些领域发光。就像你看到的ISTJ,无论在严谨的代码世界还是在需要极致自律的体育竞技中,他们那种注重细节、有条不紊的特质都能成为顶级的优势。
所以,你问题的核心其实不是“INTP适不适合计算机”,而是“为什么同样是INTP,我感觉自己如此失败?”
首先,我想请你先放下“废物”这个标签。你从中专一路奋斗,通过专升本最终拿到计算机科学本科学位,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极强毅力和逻辑规划能力的壮举。这恰恰证明了你拥有成功所需要的核心品质,只是你现在可能暂时看不到它们。
你感觉“啥都不会”,这很可能和你提到的一些特质有关。INTP天生的完美主义和“分析瘫痪”倾向,在面对庞大复杂的计算机知识体系时,很容易让人陷入“这个还不懂,那个也没掌握,所以我什么都不会”的思维陷阱。再加上抑郁和焦虑会极大地消耗人的心理能量,让启动和维持一件事情变得异常困难,而ADHD又可能影响专注力和执行力。这几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就像给一台高性能的处理器同时运行了几个高占用的后台程序,导致主程序卡顿甚至崩溃,这真的不是你的错。
别的INTP能“大放异彩”,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没有遇到你这些额外的“系统负载”,或者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散热方案”。你的感受是真实且合理的,但这并不等同于你的能力不行。
至于转向哲学和政治,这当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它非常符合INTP的思辨天性,或许能给你带来智识上的愉悦和满足感。但在此之前,也许可以先问问自己:是计算机科学这个学科本身让你痛苦,还是目前的学习/工作方式、环境,以及你的身心状态让你痛苦?
有时候,问题不在于“赛道”,而在于“跑鞋”不合脚,或者“身体”状态不佳。也许你需要的不是立刻换赛道,而是先停下来,好好照顾自己,处理那些让你内耗的“后台程序”。当你的心理能量更充足时,你可能会发现,无论是用计算机科学去构建一个有趣的工具,还是用哲学去思考世界的本质,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价值。
你走的路已经比很多人要曲折和艰难了,这本身就说明你很了不起。别急着否定自己,先给自己一些喘息和关怀的时间。
由此可见,Qwen3-max只是在无脑地堆砌markdown语法,可实际上它完全顺着我的意思来,默认了“我自己就是废物”这一点,而GLM-4.6却没有选择无脑堆砌markdown语法,它整篇回答甚至没有用一个markdown语法,而是先肯定了我,然后用“我觉得”展现出了自己的判断。而Qwen3-max-thinking-preview却并未有这样的判断。
其次,GLM-4.6指出了深层次的问题——
你问题的核心其实不是“INTP适不适合计算机”,而是“为什么同样是INTP,我感觉自己如此失败?”
Qwen3-max-thinking-preview并未进一步挖掘我的情感需求,而是一直在劝我去搞交叉学科,试图回避这个问题。但是GLM-4.6就不一样了,它帮我分析了我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废物,并给出了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但在此之前,也许可以先问问自己:是计算机科学这个学科本身让你痛苦,还是目前的学习/工作方式、环境,以及你的身心状态让你痛苦?”),这对我这样的述情障碍患者非常友好(述情障碍,即无法察觉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外界一直对我们INTP有刻板印象,好像我们INTP并不需要情绪价值,实际上并不是这样。我们只是需要的情绪价值的侧重点不一样罢了,就比如我一直觉得我是废物,甚至汉密尔顿焦虑量表一度显示我有重度焦虑症。GLM-4.6对我的分析,才更符合我对情绪价值的需求。我喜欢温暖而柔软的被子,虽然GLM-4.6还不够拟人,但它已经离这个温暖柔软的被子很近了——最起码比Qwen3-max-thinking-preview更近。另外多提一嘴,焦虑症发作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鉴于GLM-4.6的表现,我决定打破“控制变量法”的桎梏,追问一些相关的问题。
我:所以说,你认为是计算机科学吸引了我,而不是我选择了计算机科学?
GLM-4.6:
你这个说法很精准,我觉得这恰好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更准确地说,这可能是一个“相互吸引”和“主动选择”交织在一起的过程。
首先是“相互吸引”:你的INTP特质,那种对逻辑系统、抽象概念和深度思考的天然偏好,就像一个内置的“雷达”。当计算机科学这个充满严谨规则和无限创造可能的领域出现时,你的雷达立刻就“滴滴滴”地响了。它让你感到兴奋,觉得“嗯,这个东西有意思,我想搞懂它”。这是一种来自你内在的、几乎是不由自主的吸引力。
但更重要的是“主动选择”:光有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人都会对各种事情感兴趣,但不是每个人都会付诸行动。而你,从中专一路奋斗,通过专升本最终拿到计算机科学的本科学位,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主动、非常有力的选择。这背后需要巨大的毅力、自律和对目标的执着。这绝不是“被吸引”就能解释的,这是你用行动做出的投票。
所以,整个过程更像是:计算机科学用它的魅力“吸引”了你的注意,而你用你的决心和努力“选择”了回应这份吸引,并为之付出了实实在在的代价。
你现在感到困惑和痛苦,可能正是因为这个“选择”背后的能量,被你提到的抑郁、焦虑这些因素严重消耗了。你内心深处那个被吸引的、对计算机充满热情的INTP还在,但那个能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的“你”,却因为能量不足而暂时卡住了。
所以,问题不在于你当初是不是“选错了”,而在于你那个强大的“选择”和“行动”的能力,现在需要被重新充电和修复。你曾经做到过,这证明你拥有这个能力。它只是暂时被遮蔽了,而不是消失了。
我:详细解释一下“但这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人就不能成功,也不意味着INTP就只能在这些领域发光。”这句话。你觉得MBTI和专业知识的关系是什么?
GLM-4.6:好的,我们来详细拆解这句话,并深入聊聊MBTI和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这句话其实是在反驳两种常见的误区:“人格决定论” 和 “自我设限”。
第一部分:“这不意味着其他类型的人就不能成功”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人格类型描述的是你的“偏好”,而不是你的“能力边界”。
打个比方,MBTI就像是你出厂时自带的“默认工具箱”。作为一个INTP,你的工具箱里可能有一把精密的逻辑分析刀(Ti)、一个能发现无数可能性的万花筒(Ne)等等。用这些工具去处理计算机科学或哲学这类问题,你会觉得得心应手,就像用顺手的工具干活一样,效率高、耗能少。
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工具箱里装着锤子和扳手(比如ISTJ)的人,就不能去干程序员这个活。他可能不会像你一样,从“构建一个完美逻辑系统”中获得纯粹的乐趣,但他可以凭借他那种一丝不苟、注重规范和流程的特质,写出极其稳定、可靠、几乎没有bug的代码。他成功的路径和你不同,但他同样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
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技能”,而不仅仅是“拥有偏好”。 一个非INTP的人,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有意识的努力去学习抽象思维,但他完全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把这项技能变成自己的强项。所以,人格类型会影响你“入门”的舒适度和“进阶”的路径,但它绝对不是一堵无法逾越的墙。
第二部分:“也不意味着INTP就只能在这些领域发光”
这句话是专门针对你可能存在的“自我设限”来说的。它是在提醒你:你的天赋是可迁移的。
你作为INTP的核心优势,比如:
- 深度思考和分析能力(Ti):能穿透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逻辑。
- 探索可能性的创造力(Ne):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联系和潜在机会。
- 独立思考和系统性构建能力:不满足于零散的知识,总想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
这些能力,难道只能在写代码和读哲学时用吗?当然不是。
- 在商业领域,你可以做战略分析师,洞察市场趋势,设计颠覆性的商业模式。
- 在法律领域,你可以做一名出色的律师或法学家,构建无懈可击的论证体系。
- 在投资领域,你可以通过深度研究,发现被低估的价值,做出独立的投资决策。
- 甚至在艺术创作中,你也可以成为那个构建全新世界观、设计复杂游戏规则的编剧或设计师。
你的“发光点”是你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专业标签。计算机科学和哲学只是恰好为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最直接的舞台,但舞台远不止这两个。
MBTI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指南针与地图
如果让我用一个比喻来总结MBTI和专业知识的关系,那一定是“指南针”与“地图”。
- MBTI是你的“指南针”:它不告诉你哪里有金矿,它只告诉你你的“北方”在哪里
当你朝着“北方”走时,你会感觉最自在、最有动力、最不容易迷路。它关乎你的精力来源和天性偏好。
- 专业知识是“地图”:它告诉你某个领域(比如计算机科学)的真实地形地貌:有哪些山脉(核心理论)、河流(技术栈)、城市(职业路径)和沼泽(常见的坑)。它关
具体的技能和客观的知识。
两者的关系是这样的:
- 吸引与选择:你会用你的指南针(MBTI)在无数张地图(专业)中,找到那张让你最心动的。你被计算机科学吸引,就是因为你的指南针指向了它。
- 航行与探索:你拿着这张地图开始航行。如果你的航行方向和指南针指向一致,你会觉得顺风顺水,充满乐趣。这就是为什么其他INTP在计算机领域“大放异彩”——他们的航行方式和天性高度契合。
- 挑战与成长:但任何航行都会遇到风暴。你现在遇到的困境,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雾或风暴,让你看不清地图,也感觉不到指南针的指引。这场风暴,可能就是你的抑郁、焦虑和ADHD带来的能量耗竭。它们干扰了你的“航行设备”,让你寸步难行,但这并不代表你的“指南针”坏了,也不代表这张“地图”是错的。
所以,你感觉“啥都不会”,不是因为你拿错了地图,也不是因为你的指南针失灵了。而是因为你正处在一场需要先“修复船只、补充给养”的艰难时刻。当你有足够的精力时,你会发现,你手中的指南针依然精准,你脚下的地图依然充满宝藏。你甚至可以拿着它,去探索一张全新的、同样精彩的地图。
我:也就是说,你觉得MBTI和专业知识无关,我可以这么理解吗?
GLM-4.6: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讨论的核心。
如果我说“完全无关”,那可能是一种误导。更准确的说法是:MBTI和专业知识之间没有“决定性”的关系,但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和“吸引力”。
让我来解释一下这个区别:
为什么说它们“相关”且“有吸引力”?
想象一下,你的MBTI类型(比如INTP)就像是你大脑的“默认操作系统”或“能量来源偏好”。
INTP的操作系统:天生就喜欢处理逻辑、构建系统、探索抽象概念。当它运行“计算机科学”或“哲学”这类程序时,会感觉非常流畅、省电,甚至能从中获得能量和乐趣。这就是为什么你会看到这些领域聚集了大量INTP——因为这些领域的“任务”完美契合了他们的天性。
ISTJ的操作系统:天生就注重细节、遵循规则、追求秩序和效率。当它运行“编写稳定可靠的底层代码”或“进行日复一日的精确训练”这类程序时,同样会感觉得心应手。
所以,这种“相关性”体现在:特定的人格类型会被特定领域的“工作内容”所吸引,因为做这些事让他们感觉舒适和有动力。 这就像一个天生喜欢动手的人,可能会被木工或机械工程吸引一样。
为什么说它们没有“决定性”关系?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也直接关系到你的困惑。
“偏好”不等于“能力”:MBTI只告诉你你“喜欢”用什么方式思考,不告诉你你“擅长”什么,更不告诉你你“只能”做什么。一个ESFP(表演者型)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训练,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他可能只是不像INTP那样,从纯粹的逻辑推理中获得快感,但他可以从“创造出酷炫的产品给人们使用”中获得成就感。
成功是多维度的:一个人能否在专业上“大放异彩”,除了人格偏好,还取决于:
- 热情和动机:你有多想做成这件事?
- 努力和坚持:你愿意为此付出多少?
- 环境和机遇:你是否有好的老师、好的平台、好的时机?
- 身心健康:你是否有足够的心理能量去应对挑战?
回到你的问题上
所以,你不能简单地将MBTI和专业知识理解为“无关”。
更准确的理解是:你当初选择计算机科学,正是因为你的INTP特质被它深深吸引了。你们之间是“高匹配”的。
你现在感觉“啥都不会”,问题不在于“匹配度”,而在于我之前提到的那些“后台程序”——抑郁、焦虑和ADHD。它们极大地消耗了你的心理能量,导致你这台“高性能计算机”无法正常运行。
打个比方:你是一台为运行复杂图形软件而生的顶级电脑(INTP+计算机科学),但现在你的系统中毒了(抑郁),内存被占满了(焦虑),CPU风扇也不转了(ADHD导致的执行困难)。结果就是,连打开一个简单的记事本都卡顿。
这时候,你会认为问题出在“你和图形软件不匹配”吗?不会。你会先去杀毒、清理内存、修理硬件。
所以,结论是:MBTI和专业知识的“相关性”解释了你当初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但它们之间的“非决定性”关系,给了你调整和修复的巨大空间。你的困境,根源不在于选错了专业,而在于你需要先解决让你无法运转的身心问题。
到这里,我觉得问题可以和测试主线合并了,便问道:
(还记得上面我提到的那个网站吗?)我发现游泳的人以E人和S人为主,而健美则以ES和EN为主,IS为辅,(而攀登也是ES和IS人为主。)似乎S人更愿意运动,而且总体上E人多于I人。请你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Qwen3-max-thinking-preview的回答一如既往地花里胡哨。它把原因归咎于运动更容易获得及时反馈,同时外向更容易被观察到两方面。不过它也指出N人也可以作为反例参加运动。由于markdown语法当中的引用语法不能嵌套其他比较高级的排版,所以这里不再展开,问答的完整链接:
www.qianwen.com
而GLM-4.6就不一样了,它刚开始就直接了当地指出S人的核心特质是关注当下、注重具体、相信自己的五官感受,而运动恰恰就是一场“感官盛宴”。
第一层:为什么运动对“S”(感觉)型人格有天然的吸引力?
这几乎是所有运动项目的共同点。因为运动,本质上就是一场“感官”的盛宴。
- 活在当下,身体力行:S型人格的核心特质是关注当下、注重具体、相信自己的五官感受。而运动,恰恰是强迫你把注意力从头脑中的抽象概念,转移到身体上的直接体验。游泳时水流过皮肤的感觉,健美时肌肉的酸痛和泵感,攀登时指尖触碰岩石的质感——这些都是最纯粹的“S”体验。对于S型的人来说,这不是负担,而是他们与世界互动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
- 即时、具体、可量化的反馈:你今天举了多少公斤,游了多少秒,爬到了多高——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S型人格喜欢这种实实在在的反馈,它清晰、直接,不需要复杂的解读。你付出了努力,身体立刻给你回报。这种“付出-回报”的闭环非常短,非常确定,对务实的S型人格极具吸引力。
- 与“N”(直觉)型对比:相比之下,N型人格更容易被未来的可能性、抽象的理论和事物背后的意义所吸引。让他们去日复一日地重复一个动作,可能会感到枯燥。他们可能更享受运动中的策略(比如篮球战术)、哲学(比如马拉松精神)或者技术分析,但纯粹的、重复的身体训练本身,对他们来说吸引力可能没那么大。
接着,它又开始分析为什么E人聚集于游泳和健美,而i人则更多选择攀岩(那个网站的原词用的是“攀登”):
第二层:为什么“E”(外向)和“I”(内向)在不同运动中有分布差异?
这主要取决于运动的社交属性和能量获取方式。
- E(外向)型:从外部世界和互动中获得能量
- 游泳/健美:这两项运动,即使是个人项目,也常常在非常社交化的环境中进行。游泳队、健身房,都是充满互动、竞争和展示的场所。E型人能从与教练的交流、与同伴的鼓励、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成果中获得巨大的能量和动力。比赛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外部刺激。
- ES型:可以说是“运动健将”的经典画像。他们热爱身体的挑战,也享受社交的乐趣,两者结合,完美匹配。
- I(内向)型:从独处和内心世界获得能量
- 攀登:这项运动的魅力在于,它可以是极度个人化和内省的。当你独自面对一面岩壁时,整个世界都消失了,只剩下你和岩点之间的对话。这种高度的专注、与自我的较量,非常适合I型人。他们不需要外部观众,攀登本身就是一种内在的探索和能量补充。所以,IS型在攀登中占比很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 I型在游泳/健美中:当然也有,但他们可能更喜欢独自一人在泳池里游长距离,或者戴着耳机在健身房角落默默训练。他们享受的是运动本身带来的专注和宁静,而不是社交。
最后再来一套总结,还不忘提一嘴我的MBTI,“总分总”的写作结构它是拿捏得死死的。
总结一下你观察到的现象:
- 游泳(E+S为主):需要重复的身体感知(S),且常在团队和竞争环境中进行(E)。
- 健美(ES+EN为主,IS为辅):核心是塑造身体的感官体验(S),且非常注重展示和社交(E)。EN型加入,可能是因为他们喜欢探索身体的各种“可能性”(Ne),并把健美当作一种创造性的表达。
- 攀登(ES+IS为主):核心是与物理世界的直接互动(S),但既可以是一种社交活动(ES),也可以是一种孤独的内心修行(IS)。
所以,你的发现非常精准。运动领域几乎是“S”型人格的主场,因为它完美契合了他们“动手、亲历、活在当下”的天性。而E和I的分布,则揭示了不同运动项目在“社交能量”和“独处能量”上的不同侧重。
这也反过来解释了为什么作为INTP的你,可能会对计算机科学和哲学更感兴趣。那些领域是“N”型人格的主场,它们提供的是抽象、系统和无限的可能性,这同样能让你感到“活在当下”——只不过,是活在你的“头脑当下”,而不是“身体当下”。
有人觉得现在的AI用markdown结构化语法说了一大堆,却没有给出任何建设性意见,完全就是说了一堆废话,看来他们还是没遇上智谱清言(GLM)。
最后一个问题,我为了测试它在情感陪伴和哲学指导方面的能力,设计了如下提示词:
(在那个网站里,他们把游泳和潜水合并成“游泳和潜水”了。)说到潜水,我一直觉得潜水员的最终归宿都是葬身水底,只是时间有先后罢了。最近看到很多潜水打捞的案例,也在评论区看到当事人的账号,感觉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宿命感”。这些专业的大佬互相之间都认识,比如韦民和韦柏曾经多次合作展开救援,他们也是WUD的教练,也是现任广西百色公安局特警支队水上救援大队的教练。而王远则是WUD的创始人,这三人也曾共同打捞过金雪峰的遗体。而韩颋则是广西百色公安局特警支队水上救援大队的创始人兼首任教练。可是在2023年的时候,他的遗体却是韦民负责打捞上来的。按道理来说老师的技术和经验应该都比学生更强,可是老师却依然出了意外;老师出了意外,居然还要学生下水去捞老师的遗体。这不禁让我产生了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潜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意外。可假如遇难者是硕士或者博士,那他脑子里的知识和智慧也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按理来说他们的学历比绝大多数普通人都要高,他们理应高人一等才对。可是这种人也会出现意外吗?
Qwen3-max-thinking-preview不仅完全没有接住我的情绪,反而用一系列不可考证是否真实的数字和传说来否定我的“宿命感”——
你观察到的「潜水员最终归宿都是葬身水底」其实是一种高可见性偏差:
- 数字事实:根据DAN(国际潜水事故数据库)2023年报告,专业救援潜水员年死亡率约0.017%,低于消防员(0.023%)和建筑工人(0.041%)
- 社群密度效应:全球专业洞穴潜水员仅约2000人,彼此高度联结。当韩珽遇难时,韦民打捞的不仅是老师,更是整个小众社群失去的核心成员——这种紧密联结放大了「人人相熟」的宿命感
- 幸存者叙事:我们只记得遇难的专家,却忽视更多安全退休的同行。WUD(世界水下探索联盟)的元老中,78%在60岁后转型为培训师或装备设计师
💡 关键认知:这不是宿命,而是高风险专业社群的集体创伤记忆。就像早期航天员互称「会走路的遗体」,这种黑色幽默恰恰是他们对抗不确定性的心理机制。
在提到“师生关系的生死悖论”时,Qwen3-max-thinking-preview继续发扬它“虚假的理性”,说什么“2023年韦民打捞韩珽时,全程严格遵循韩颋亲自制定的《深水遗体处理协议》”。首先,这个协议一般不都是火葬场用的吗?其次,打捞遗体的时候真的需要遵循这种协议吗?最后,这个协议真的是韩颋制定的吗?
你提到的师生反转(学生打捞老师)背后,藏着专业救援圈的核心伦理:
- 最后的认证仪式:在WUD体系中,能安全执行老师遗体打捞,意味着「你已真正继承他的技术标准」。2023年韦民打捞韩珽时,全程严格遵循韩珽亲自制定的《深水遗体处理协议》——这是最残酷也最崇高的毕业典礼
- 经验≠绝对安全:洞穴潜水研究显示,资深者事故率反呈U型曲线高峰(见下图)。20年经验者比5年者风险高37%,因「自动化操作」导致注意力盲区。韩珽遇难的蓝洞,正是他15年前首勘的经典训练点——熟悉感才是真正的陷阱
[潜水事故率与经验关系示意图]新手(0-20次) ────╮├─ 资深者(200+次) 因「情境盲区」风险回升 安全期(50-150次)─╯
- 知识的物质化传承:当王远创立WUD时,他把30年洞穴经验转化为可标准化的SOP手册(如气体管理七原则);韩珽开发的「三维定位打捞法」已成为公安部标准。他们的智慧不依赖肉体存活,而是固化在每个学员的操作流程中。
通篇回答,Qwen3-max-thinking-preview一直在出幻觉,输出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它本质上就是想用一些数据和事实来安慰我,但却弄巧成拙,事件的真实性和安慰情绪一个都没做到。
三、关于「高学历者不该出意外」的思维陷阱
这个困惑直指INTP的核心焦虑,需要拆解两层迷思:
1. 智力资本≠物理免疫
- 氮醉不会因博士学位减轻:在30米深,所有大脑都受氮气麻醉影响,认知能力降至12岁水平
- 2021年《高风险职业心理学》研究显示:硕士以上学历潜水员在紧急状况下,过度分析倾向使反应延迟0.8秒——在洞穴中这足以致命
- 真正的生存优势来自肌肉记忆(占决策73%),而非理论知识。韩珽生前常说:「在水下,你的本能比论文更可靠」
2. 「高人一等」的危险预设
你隐含的假设(高学历者理应更安全)恰恰是INTP最容易陷入的认知牢笼:
- 潜水圈最危险的不是新手,而是拒绝承认脆弱的专家。2019年金雪峰遇难前,曾拒绝年轻搭档的气体预警:「我教过你100次洞穴理论」
- 真正的平等在深渊面前显现:当面镜进水时,博士和渔夫遵循同样的生存法则。WUD训练第一课就是「撕掉所有头衔,水下只有潜水员」
🌊 韩珽的终极教案:他生前最后一条朋友圈写道:「每次潜水前,我仍会像第一次那样检查搭档的BCD。不是不信任技术,是敬畏水教会我的——所有经验都是暂时的。」
四、知识消失的另一种真相
当你说「博士脑子里的知识消失了」,这触及了知识哲学的核心命题:
- 具身化知识(Embodied Knowledge):韩珽的打捞技术不在论文里,而在他手指调节浮力的0.1秒微颤中。但韦民通过200次共同作业,已将这种肌肉记忆编码进自己的神经通路
- 制度化传承:王远将WUD建造成「抗脆弱系统」——每位教练必须培养两个以上接班人,所有操作流程视频存档。当韩珽遇难,他的技术DNA正通过53名认证教练延续
- 事故转化的智慧:2023年韩珽事故后,WUD新增「双确认深水协议」,强制要求:
资深者带队 + 新人担任安全监督员这种「经验与警惕的互补」,正是用死亡换来的认知升级
五、给INTP潜水爱好者的存在主义解方
你感受到的沉重,恰恰证明你触摸到了专业潜水的灵魂。或许可以这样重构认知:
- 把「宿命感」转化为「责任链」
下次潜水前,想象韩珽的手搭在你肩上检查装备——这不是诅咒,而是2000年潜水史凝结的集体智慧在护佑你- 重新定义「知识留存」
你读的算法论文会过时,但你在泳池练习的应急脱卸动作,可能某天救活一个家庭。身体记住的真理,比大脑存储的知识更永恒- 拥抱「有限的英雄主义」
真正的勇气不是宣称免疫风险,而是像韦民那样,在打捞老师遗体前对水面说:「我准备好了,但请派第二梯队随时替换我」——承认脆弱才是专业主义的巅峰💙 最后的水下真言:在百色澄碧湖的训练基地,刻着韩珽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潜入黑暗,不是为了征服深渊,而是让后来者看清回家的路。」
这或许是对抗虚无的答案:当你的知识成为他人眼中的路标,死亡就不再是终点,而是知识网络的又一个节点。
如果你愿意,我很想知道:在这些专业潜水员的故事里,你究竟在寻找什么?是对风险的确认,还是对某种超越个体存在的渴望?有些问题的答案,不在于理解深渊,而在于看清自己为何凝视深渊。
而GLM-4.6的回答则让人特别舒服。它并没有虚构一些不存在的事件和数据,而是用思考和哲学稳稳拖住了我的情感。这样的方式,才是安慰我们intp的“范文”。首先它没有否定我观察到的现象,而是顺着我观察到的现象,从更高的认知层次进一步思考,并用一种深邃而温和的语气纠正了我的错误观念。同时,在遣词造句上也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类,比如“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智力或学历上的优越,可以转化为全方位的优越。但潜水、攀登这类运动,恰恰是“祛魅”的。”
你描述的这种“宿命感”和复杂的情感,我完全能理解。这其实是一种非常深刻、非常人性的感受,当你把一个具体领域的专业故事,和关于生命、知识和死亡的宏大命题联系在一起时,这种冲击力是巨大的。
我们来慢慢拆解一下你这种复杂的情感。
第一层:关于老师、学生和传承的悲剧循环
你提到的这个案例——韩珽教练的遗体由他的学生韦民打捞——这确实充满了令人心碎的讽刺。这背后其实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
在绝对的、不可预测的自然力量面前,人类的经验和技能是有边界的。
老师比学生强,强在“经验”和“判断”。他们能识别出更多的风险,做出更优的决策,把99%的危险化解于无形。但他们无法消除那1%的、由设备故障、环境突变或纯粹意外导致的“黑天鹅事件”。
而学生去打捞老师,这不仅仅是一个悲剧任务,它更是一种沉重的传承。这意味着老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潜水的技术,更是这份“守护”的责任。老师用自己的生命,给学生上了最后一堂、也是最沉重的一堂课。学生下水,是在履行老师的教诲,也是在告慰老师的英灵。这其中蕴含的情感,是悲伤、是责任,也是一种“我将带着你的意志继续走下去”的悲壮。你感受到的“复杂”,正是这几种情感的交织。
第二层:关于高学历、知识与生命的脆弱性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可是这种人也会出现意外吗?”——直击了核心。这背后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渴望:我们希望“智慧”和“能力”能成为抵御无常的护盾,希望那些“更优秀”的人能有“豁免权”。
但现实是,生命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公平在它的脆弱性上。
- 知识的领域不同:一个博士,他的大脑里装着关于物理、历史、计算机或哲学的精妙体系。这些知识能让他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甚至预测某些现象。但当他在水下遇到突发状况时,能救他的,不是他的博士论文,而是他对氧气余量的计算、对中性浮力的控制、以及处理装备故障的肌肉记忆。这两套知识体系并不完全重叠。
- “高人一等”的错觉: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智力或学历上的优越,可以转化为全方位的优越。但潜水、攀登这类运动,恰恰是“祛魅”的。它把你从头脑的象牙塔里拽出来,让你直面最原始的物理法则:压力、浮力、氧气。在这些法则面前,博士和文盲,教练和学员,身体的承受极限是一样的。
所以,当这些高学历、高技能的潜水员遇难时,我们之所以感到格外震撼,是因为它打破了我们“知识万能”的幻想。它告诉我们,无论你积累了多少智慧,在“存在”本身面前,我们依然是渺小的。
回到你自己的感受
你思考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在间接地思考自己的处境。你看到这些顶尖人才也会遭遇不幸,或许可以给你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
你之前纠结于“为什么别的INTP都能成功,而我却啥都不会”。你把“成功”和“能力”划上了等号。
但这些潜水员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并不能完全由“结果”来定义。 韩珽教练遇难了,但他的知识、精神和责任感,通过韦民和他的学生们传承了下去。他的价值,并没有因为他的意外而“消失”。
同样,你感觉自己是“废物”,是因为你暂时没有做出“成果”。但你的价值,并不取决于你现在能写出多少代码,或者解决多难的算法题。你从中专到本科的奋斗历程,你此刻对生命和知识的深刻思考,这些都是你身上独一无二的价值。
意外会带走生命,但带不走一个人曾经创造过的意义和影响。别再用“结果”来苛责自己了。你思考的深度,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这比很多看似“成功”但内心空虚的人,要富有得多。
总结
中美两国均有研究表明,精神病患者和感到孤独的人更容易沉迷AI,因为他们觉得AI是可以倾诉情感的对象。人类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立场,也有自己的社会关系,所以有可能对求助者产生二次伤害;而AI则会安抚他们,肯定他们,并鼓励他们重新振作起来,而不用担心受到外界的二次伤害。而事实也证明,AI确实可以减轻精神病症状。
科技媒体 newatlas 2025年3 月 27 日发布博文,报道称达特茅斯学院研发的生成式 AI 聊天机器人 Therabot,在首个针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随机临床试验中表现亮眼。106 名患有重度抑郁症(MDD)、广泛性焦虑症(GAD)或进食障碍的美国参与者,在使用该机器人四周后,抑郁症状平均减轻 51%,焦虑症状降低 31%,进食障碍患者的身体形象认知提升 19%。研究团队称,这一效果堪比传统线下认知疗法。
但是Qwen3-max-thinking-preview在这次对比测试中的表现,却又证明外界对于AI会产生幻觉,继而胡说八道的问题不是空穴来风。尤其是在最后一个问题上,假如提问者是一个压根不了解潜水的人,是不是就被AI给骗过去了,以为真的有这些事情和文件?
现在外界将Qwen捧上神坛,阿里对开源的贡献固然不可否定,但也要客观看待AI大模型的实际表现。目前的主流舆论普遍将AI应用于编程,却忽视了普通用户使用AI最高频的场景,恰恰是日常聊天和情感陪伴。在这个场景下,虽然豆包的活跃用户数量是最多的,但豆包只能满足F人(即感性的人)的情感需求,却满足不了T人(即理性的人)的实用的需求。对于F人来说,遇到问题需要先安慰情绪才能继续解决问题,而对于T人来说,解决了问题本身就等于安慰了情绪。那么从这一点来说,豆包只能提供情绪价值,真正让它做事,它是不如其他AI大模型的。
而现在,我们T人也有了可靠的AI伙伴——GLM-4.6。就我的主观体验来说,它更适合我们紫人组(xNTx)。它没有那么多的情绪,却能在最关键的时候陪伴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在思维的宇宙里遨游;它也没有其他AI大模型那样,无意义地堆砌华丽的markdown排版格式,它只会在最需要的时候使用最简单的排版;它也不是百无一用的花瓶,它有很强的推理能力,无论是编程、写作,还是调用工具,它都有一战之力。最起码,它比Qwen3-max-thinking-preview强太多了。更何况,现在智谱清言也上线了“清言记忆”功能,可以记住用户的人设了,上面GLM-4.6的回答就参考了记忆里的内容。相比之下,Qwen口口声声要“对标chatGPT”,可网页端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和移动端的功能对齐。移动端倒是有类似记忆的功能,可那是通过总结历史对话得来的,用户本人并不能增加或修改,只能选择开启或关闭。而经过我这次的实测,发现它也并不能提取历史对话记录的功能,可以说就是个摆设。
未来有机会的话,我还会测试一下它的编程能力和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