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
理想模型和恒压降模型非常简单。
交流小信号模型就是假设 \(u_i\) 在一个非常小的范围震荡。
然后因为 \(i(u)\) 是连续的,你在看 \(\lim \limits_{\Delta u\to 0} i(u+\Delta u)=i(u),\) 所以换来换去都是一个点。
于是问题解决了,限制是幅值很小(\(\Delta u\to 0\)),由于物理条件限制频率不能过大。
以及 \(i(u)=I_s(e^{\frac{u}{u_T}}-1),u_T\) 是一个只和温度 \(T\) 相关的量。
PN结
一边是空穴多一边是电子多,两个东西放一块会扩散。导致边缘部分空穴被电子填满不导电了。需要足够高的电压打穿这一层才能继续导电。
含二极管电路分析,先断开二极管,分析正负电压,如果大于压降就是通,通了以后只过电流。
稳压二极管主要考虑反偏,过了截止有一段跟恒压降很接近的,
这一段 \(u\to u_0\) 常数,所以对的电压不是 \(0\) 就是 \(u_0\).
三极管
发射极正偏集电结反偏。

指标
\(\beta=\frac{I_C}{I_B},\alpha=\frac{I_C}{I_E}\)
两个指标一个共射一个共基,都是集电结输出。典型的输出比输入。
\(\beta=\frac{\alpha}{1-\alpha},\alpha\to 1\Rightarrow \beta\to \infty\)
事情似乎天生如此,\(I_B 10mA\) 别的都可以很大,限于物理条件 \(\beta\space 10^2\) 差不多。
输入电阻 \(R_i=\frac{U_i}{I_i},R_o=\frac{U_o}{I_o}\)
放大指标 \(A_u=\frac{U_o}{U_i}\)
最大不失真电压 \(U_{om}\) 对应功率 \(P_{om}\) 效率 \(\eta=\frac{P_{om}}{P_v}\)
静态工作点 \(Q\) 指标 \(I_{BQ},U_{BEQ},I_{CQ},U_{CEQ}\)
算指标先 \(Q\) 再 \(R_i,R_o,A_u\) 比较套路
图像
先看直流再看交流。
以基本共射为例。输出 \(u_{CE}\) 不变,考察输入电流和电压的关系\(i_B(u_{BE})\)。
\(B\)和\(E\)之间的部分本质上是个二极管。所以这一部分就是非常类似于二极管一样的东西。
考察 \(i_C(u_{CE})\) 的话其实差不多类似,但是会出现削弱,所以电流不是无限涨下去。
组态判断
输入两个端口输出两个端口三极管三个级。
哪一极接了两个端口就是共哪极的组态。
工作点分析
先写直流再写交流。
直流的等效是电容断开,交流的等效是电源电容变导线。
以下面这个为例:

直流等效电路

先算基极比较好算,后面直接有集电极。
\(I_{BQ}=\frac{V_{CC}-U_{BEQ}}{R_B},U_{BEQ}\) 是常量,因为 \(BE\) 之间是二极管。
\(I_{CQ}=\beta I_{BQ}\)
\(U_{CEQ}=V_{CC}-R_C\cdot I_{CQ}\)
这就算完了,如果有串并联没有关系,等效一下就可以。
还有图解,主要是画 \(I_{CQ}(U_{CEQ})\) 的图像,给定 \(I_{BQ}\) 对线找交点就可以。
这里给下 \(I_{CQ}(U_{CEQ})\) 的式子。
有点复杂不展开了。
交流等效电路

这个感觉没有一条非常合理的支路能拿来分析的,需要对三极管做个等效。
考虑输入输出特性、连接方式和 \(\beta\) 指标。
输入输出特性是在造电阻,\(\beta\) 指标是受控源。
但是你右边不能只是受控源,因为要考虑输出特性,是个电阻并联受控源。
所以一个最简单的模型

剩下就是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