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需求的碎片化现实
2018年末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达37万家,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划分为1380个细分领域,单个行业的平均企业数量仅约270家,且并非所有企业都会采购质量管理软件。这种高度分散的市场结构决定了专业QMS供应商必须突破行业边界,通过增强产品通用性实现规模化发展。
二、供需失衡的全球困局
管理软件市场呈现鲜明对比:Salesforce在2017年实现全球营收80亿美元,同期全球MES市场规模仅92亿美元。尽管知名MES供应商云集(西门子、ABB、艾默生、通用电气、SAP等),但市场体量远不及CRM领域。这种失衡源于客户需求的极端多样化,导致MES产品通用性持续走低,开发成本居高不下,最终通过高定价压缩市场购买力。
三、QMS赛道的特殊性
技术门槛:需融合质量体系知识、统计学方法、质量管理经验及行业专业认知。
行业集中:全球QMS企业多数规模有限,且聚焦特定垂直领域。例如2020年被霍尼韦尔以90亿元收购的Sparta,深耕医疗行业27年,团队规模仅200余人。
四、通用化路径的底层逻辑
云质QMS采用不同于欧美企业"项目→产品→SaaS"的渐进路径,而是通过四大核心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多元行业积淀:核心团队具备跨国制造企业(中石油/通用电气/伊莱克斯等)跨行业管理经验。
五、需求采集的方法论创新
通过领英平台实施规模化触达:完成40万次点击,新增2万名质量专业人士及IT从业者,最终收获200余位资深人士的深度反馈,包括多次Skype实时交流。
六、民企市场的战略价值
与外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呈现独特生态:决策者亲力亲为、要求严苛且预算敏感。这一特性恰好为产品打磨提供绝佳试炼场——能从民企获取收益,意味着产品具备真实价值创造能力。
七、市场认知的演进轨迹
从2000年市场对QMS概念反应寥寥,到近年关注度显著升温,印证了质量管理数字化的必然趋势。
八、产品演进的辩证关系
基于对全球主流QMS产品(含ERP/MES质量模块)的深度研究,清晰绘制出需求-供给现状图谱。
九、商业模式的本质思考
To B领域不存在通吃型解决方案,成功的核心在于:
通过深度抽象提升通用性
承受由此带来的复杂度增加
在利弊权衡中寻求最优解。
结语
在离散化的工业软件市场,通用型QMS平台的构建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对制造业本质需求的深刻洞察。通过连接全球质量专业人士的需求网络,构建既能适应行业差异又可随企业动态演进的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