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交流模式
1.1. 香农-韦弗模式(Shannon-Weaver model)
1.2. 贝罗传播模式(又称SMCR传播模式)
1.3. 原则都是相似的
1.4. 当你第一次走出舒适区尝试新鲜事物时,尤其在体验不佳时,可能会感到不适,会想逃回舒适区
1.5. 走出舒适区是非常重要的,你尝试得越多,你所尝试的东西就越有可能为你所用
2. 接近目标
2.1. 和陌生人接触的最初几秒钟是非常关键的,它将为接下来的互动定下基调
3. DISC画像
3.1. 1917年,马斯顿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就从那时起测谎仪诞生了
3.2. DISC是首字母缩略词,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解读
-
3.2.1. D—直爽型/支配型(direct/dominant)
-
3.2.2. I—影响型 (influencing)
-
3.2.3. S—支持型/稳健型(supporter/steady)
-
3.2.4. C—谨慎型/服从型(conscientious/compliant)
3.3. 了解自己是智慧的开端
-
3.3.1. DISC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画像适合一些特定的任务,而不太适合其他任务
-
3.3.2. 不要过度关注他所转发的内容,因其无法让你精准地刻画出这个人的交流风格
-
3.3.3. 倾向于把关注点放在他的所有原创内容上
-
3.3.4. 关注这个人使用的主题词
-
3.3.4.1. 看看哪些词能描述你所看到的内容
-
3.3.4.2. 他的大部分发言是直接、有说服力、结果导向的,还是精准、隐秘、条理清晰的呢?
3.4. D型交流者
-
3.4.1. 如果你以权威者的身份来交流,请你
-
3.4.1.1. 开门见山
-
3.4.1.2. 设定明确的边界
-
3.4.1.3. 简要切题
-
3.4.1.4. 只回答“是什么”
-
3.4.2. 如果你以服从者的身份来交流,请你
-
3.4.2.1. 强调“是什么”而非“怎么做”
-
3.4.2.2. 给出选择,但强调结果
-
3.4.2.3. 注重逻辑
-
3.4.2.4. 肯定事实和立场,而不仅仅肯定个人
3.5. I型交流者
-
3.5.1. 如果你以权威者的身份来交流,请你
-
3.5.1.1. 友好放松
-
3.5.1.2. 让对方畅所欲言
-
3.5.1.3. 帮助对方将想法付诸实践
-
3.5.1.4. 回答“是谁”
-
3.5.2. 如果你以服从者的身份来交流,请你
-
3.5.2.1. 注重新的、特别的信息
-
3.5.2.2. 交流要有来有往
-
3.5.2.3. 不占主导位置
-
3.5.2.4. 引用“专家言论”和证据
3.6. S型交流者
-
3.6.1. 如果你以权威者的身份来交流,请你
-
3.6.1.1. 客观公正且条理清晰
-
3.6.1.2. 轻松友好
-
3.6.1.3. 词一致,告诉对方“为什么”
-
3.6.1.4. 明确你的需求
-
3.6.2. 如果你以服从者的身份来交流,请你
-
3.6.2.1. 保持耐心
-
3.6.2.2. 询问“怎么做”
-
3.6.2.3. 关注团队
3.7. C型交流者
-
3.7.1. 如果你以权威者的身份来交流,请你
-
3.7.1.1. 注重细节
-
3.7.1.2. 稳重可靠
-
3.7.1.3. 不吝赞赏
-
3.7.1.4. 告诉对方“怎么做”
-
3.7.2. 如果你以服从者的身份来交流,请你
-
3.7.2.1. 运用数据与统计
-
3.7.2.2. 提供逻辑与事实
-
3.7.2.3. 强调可靠性
3.8. DISC画像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无论你是和对方面对面交流,还是打电话、发邮件,甚至是通过社交媒体交流,它都很好用
3.9. 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交流
3.10. 即使我们把事情搞砸了,也要花点时间回忆一下整个过程,看看能从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
4. 伪装
4.1. 变成任何你想成为的人听起来非常吸引人,这在社会工程中称为“伪装”。
4.2. 伪装被定义为以他人的身份来表现自己,从而获取私人信息的行为
4.3. 伪装还能用于模仿特定职业的人或者某种角色,而这种职业或角色是伪装者从未实际体验过的
4.4. 伪装也不是一个一招通吃的解决方案,社会工程人员需要在其职业生涯中编造多种不同的伪装
- 4.4.1. 关键在于,没有任何一种伪装是可以适用于所有状况的
4.5. 伪装都有一个共通之处:研究
4.6. 伪装既是社会工程任务中最有趣的部分之一,同时也是最危险的部分之一
4.7. 你的伪装可能成就整个任务,也可能毁掉整个任务
5. 伪装的原则
5.1. 即兴表演课程能帮你在自然状况下走出舒适区,更好地进入角色,学会成功地策划和进行伪装
5.2. 原则一:想清楚你的目标
- 5.2.1. 具体的目标有助于改善伪装
5.3. 原则二:明白现实与虚构的差距
-
5.3.1. 如果你的伪装是建立在现实经历(无论是对你还是对你的目标而言)的基础上的, 那么你将更容易记住它
-
5.3.2. 你的伪装应当源于实际生活,并依赖你已有的或能轻松驾驭的知识
-
5.3.3. 伪装应该基于自身已有的事实、情感和知识。如果你没有,但能够轻松伪装,那也可以
-
5.3.4. 如果你的目标对话题很熟悉,也就是说你的用词、主题和语境都符合他的预期,你就很有可能让目标保持在α 模式,从而使其精神放松,不再充满警惕
-
5.3.5. 多利用现实元素,能让你更轻松地融入伪装身份,也让目标更容易相信你
-
5.3.6. 以现实为基础进行伪装,能帮你更好地把握需要为此准备的信息的详细程度,从而使细节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准,既不过多也不过少
5.4. 原则三:把握尺度
-
5.4.1. 把握好尺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用力过猛
-
5.4.2. 其他的细节都是目标不关心的冗余信息
5.5. 原则四:避免短期记忆丢失
-
5.5.1. 短时间内多叫几次保安的名字
-
5.5.2. 把记录一切作为伪装的一部分
-
5.5.3. 名片
-
5.5.3.1. 与目标交换名片是全面了解他们的好方法,但不要一开始就这么做—等你们的关系变得融洽,或你要离开时
-
5.5.4. 记录设备
-
5.5.4.1. 记录会面时的音频和视频,以及通话时的音频,以确保我能捕捉到所有细节
-
5.5.4.2. 请确保在录制之前得到了相关许可
-
5.5.5. 搭档
-
5.5.5.1. 和别人一起合作是很有帮助的,对方可以在我关注其他事情时,帮我记住细节
-
5.5.6. 练习
-
5.5.6.1. 尽可能频繁地练习,记住那些工作范畴之外的细节,包括家庭聚会、办公室会议、销售电话,以及你与他人共处的其他细节
-
5.5.7. 阅读
-
5.5.7.1. 花越多的时间去锻炼大脑,它就能在我需要时“发挥”得越好
-
5.5.7.2. 花点时间读读实体书(不论是精装书还是平装书)能改善记忆
-
5.5.8. 简单化的伪装身份还能提高你的记忆力,让你不仅能长时间记住你的相关伪装信息,而且还能帮你记住获取到的各种情报(从而在将来也能更容易地回忆起来)
5.6. 原则五:为伪装做好准备
- 5.6.1. 如果我的名片上显示我在某地居住了一段时间,那么我一定会准备相关的信息以证明它的真实性
5.7. 原则六:执行伪装
-
5.7.1. 伪装的执行比前五条原则的应用重要得多
-
5.7.2. 练习
-
5.7.2.1. 练习能影响伪装的成败
-
5.7.3. 伸展和呼吸
-
5.7.3.1. 根据紧张程度,会在执行伪装和发起攻击之前,花点时间摆个能量姿势,帮助我建立一些自信
-
5.7.4. 交流
-
5.7.4.1. 必须确保自己跟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聊合适的事情
-
5.7.5. 不要使用剧本
-
5.7.5.1. 主要针对的是DISC图表中的C型人,他们想准备大量的细节和每一步的描述
-
5.7.5.2. 有了剧本之后,灵活应变的能力会减弱
-
5.7.5.3. 没有什么事会完全照计划发生
-
5.7.5.4. 灵活变通才能带给你优势,并提高你的成功率
5.8. 每条原则都建立在上一条原则的基础上,在你逐渐成长为一位强大的社会工程人员的过程中,这些原则都会帮到你
- 5.8.1. 如果你不坚守以上原则,可能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6. 族群心理
6.1. 族群心理指的是,去融入你要接近的目标所处的族群(或者叫“圈子”),无论是通过改变你的穿衣打扮、语言风格、文化水平,还是通过改变其他特征
6.2. 作为一名社会工程人员,你更应该去融入目标的族群,而不是反过来
6.3. 作为一名社会工程人员,你必须先树立自己是目标族群一分子的形象,然后才能开始构建融洽关系
6.4. 族群(tribe),简单来说就是能识别某个群组的特征—可能是一种穿衣风格、一项集体任务、一种态度或一种共同利益
6.5. 成员之间的这种共性使他们一起构成了“族群”
7. 建立桥梁
7.1. 道德分子
-
7.1.1. 信任的力量能让人违背本能,做出原本不会做的事
-
7.1.2. 多巴胺是与大脑如何奖励我们有关的主要神经递质
-
7.1.3. 多巴胺和催产素有助于建立信任和强化积极的社交互动
7.2. 建立融洽关系的10个原则
-
7.2.1. 使用人为的时间限制
-
7.2.1.1. 时间限制就是当你与其他人以任何形式接触时,在时间上的约束
-
7.2.1.2. 加入人为一词仅表示是你在施加那种限制—事实上,根本没有什么时间限制
-
7.2.2. 适应非语言表达
-
7.2.2.1. 不加练习的话很难实践
-
7.2.2.2. 适应非语言表达的意思是,你的非语言表达要与你的伪装相吻合
-
7.2.2.3. 很难在维持伪装身份合理性的同时,与你的情绪作斗争
-
7.2.2.4. 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其实是有良心的,但是很弱
> 7.2.2.4.1. 具备反社会人格的人能轻松地将自己的错误行为合理化,只要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利> 7.2.2.4.2. 他们缺乏同理心,而同理心正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基础之一
-
7.2.2.5. 别扭的非语言表达会导致你的喉头肌肉紧绷,从而影响你的声音质量,增加声音负担
-
7.2.2.6. 如果你的非语言表达很别扭或者你很紧张,这很容易就会反映到你的声音中,使你无法建立起融洽关系
-
7.2.3. 放慢语速
-
7.2.3.1. R—节奏(rhythm)
-
7.2.3.2. S—语速(speed)
-
7.2.3.3. V—音量(volume)
-
7.2.3.4. P—音调(pitch)
-
7.2.4. 营造同情或援助的氛围
-
7.2.4.1. 如果同情或求助得到了恰当的处理,那么被求助者就会跟这次求助产生强烈的情感联系
-
7.2.4.2. 这种联系会让被求助者无法拒绝提供帮助
-
7.2.5. 暂时放下自我
-
7.2.5.1. 一条非常强大的原则,掌握它以后,你将所向披靡
-
7.2.5.2. 掌握它并非易事
-
7.2.5.3. 真正的放下自我就是放弃你的自我
> 7.2.5.3.1. 你必须优先、必须正确,或必须让别人觉得聪明等—以及你的是非观
-
7.2.5.4. 放下自我,为了另一个人而将一切暂时放下,这是很难装出来的
-
7.2.5.5. 人们在自己必须承认不了解某事的时候会感到脆弱
-
7.2.5.6. 若要暂时放下自我,你就需要把他人的想法、言论和意见视作他人的权利—不管你是否认同
-
7.2.5.7. 你还要拥有在不引人厌恶的前提下表示不赞同的能力
-
7.2.5.8. 要成功应用这一原则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要对话题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提出优质问题
-
7.2.6. 认可他人
-
7.2.6.1. 认可就是同意、赞美或认同他人的说法、决定或选择
-
7.2.6.2. 当对方感到被认可时,他们的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催产素,这有助于你获得信任和建立融洽关系
-
7.2.6.3. 你的认可不能太过私人化
-
7.2.6.4. 认可与放下自我相结合时将非常强大
> 7.2.6.4.1. 当你放下自我、允许他人自我膨胀时,对方就会感到自己被认可
-
7.2.6.5. 认可他人指的是你向他人寻求建议并听取他们的回答
-
7.2.7. 问对方“怎么做”“为什么”“什么时候做”
-
7.2.7.1. 开放式问题有助于维持交谈
-
7.2.7.2. 如果你能在提出问题后稍作停顿并主动倾听,对方往往就会得到鼓励,并继续讲下去
-
7.2.8. 利用交换物
-
7.2.8.1. 交换物(quid pro quo)的解读是“以物易物”
-
7.2.8.2. 社会工程人员可能犯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就是,让目标感觉到了这种“买家懊悔”
-
7.2.8.3. K.I.S.S.(即Keep It Simple Social Engineer的缩写,保持社会工程的简单性)原则
-
7.2.9. 使用互利主义
-
7.2.9.1. 礼物的价值是由收到礼物的人确定的
-
7.2.9.2. 通过OSINT、观察来寻找目标觉得重要的东西,但无论你使用什么方法,都不要以为自己看重的东西,目标也会同样看重
-
7.2.10. 管理期望
-
7.2.10.1. 当你处于半投入状态时,是使用这一原则的最佳时间
-
7.2.10.2. 认可、信任和融洽关系会让你的目标体内释放多巴胺和催产素,而你的体内也会产生同样的变化
-
7.2.10.3. 如果事情没有向你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样也要管理你的期望
-
7.2.10.4. 让他们因为认识你而感觉更好
-
7.2.10.5. 如果你发现你的努力不利于融洽关系的建立,甚至可能引发负面情绪,那么你最好找个借口离开,换个对象继续
-
7.2.10.6. 不要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工具来利用
8. 融洽关系的机器
8.1. 在日常生活中练习
- 8.1.1. 你不用等到正式工作以后才开始练习
8.2. 阅读
8.3. 特别留意失败的经历
-
8.3.1. 当事与愿违,或者某次交流失败时,不要试着去掩盖和遗忘这次经历
-
8.3.2. 失败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的经历中学到的更多
-
8.3.3. 经历过失败后获得的成功更有意义
8.4. 退出是在实践中运用原则时最难掌控的技巧之一,因为退出会让人感觉不悦
8.5. 融洽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 8.5.1. 当你与越来越多的人建立关系时,也渐渐能够选择让对方因为认识你而感到更好或更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