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寫寫瀏覽器使用的心路歷程吧,我沒有能力開發出屬於自己的瀏覽器,只能在這些產品中徘徊,最終我回到了原點,Firefox(下稱 FF,火狐)。
最開始,我還不會用 Google 的時候,我用的是 FF 中國的服務,但總是磕磕絆絆有問題,最終我轉到了 FF 國際的服務。
然後,在學習 Linux 的時候,我迷上了 Ubuntu,把電腦全部換成了這個操作系統,當時在 Ubuntu 上,語雀等網絡工具在 Chrome 的表現要比 FF 好,我就自然的切換到了 Chrome。
但那段時間流行去 Google 化,擁抱 Chromium,提倡隱私保護,而且我發現 Chromium 的性能要比 Chrome 要強,最終我全部切換到了 Chromium,直到我發現 Google 不再支持 Chromium 登陸。
我在猶豫要不要切換回 Google 的猶豫下,選擇了 Vivaldi / Brave 等瀏覽器,後來因爲他們魔改的一些東西受不了,又切換回了 Chromium。
這個時候,我已經放棄了 Ubuntu,重寫切換回 Windows 後有一段時間了,接下來就是 Copilot 發佈,Edge 表現優異,性能也比其他瀏覽器好一些,我又轉回了 Edge。後來還是因爲 Edge 設計太獨特了,我經常找不到它的相關設置,最終還是放棄了它,回到了 Chromium。
後來我就換 Mac 了,我發現 Chrome 啓動非常慢,Safari 非常好,但是佔用內存太恐怖了,長時間開啓的標籤頁也不會休眠,就是個內存殺手,我最終只能選擇 FF,雖然 FF 也是個內存泄漏的好手,但最近幾個版本已經好多了。
如今,ChatGPT Atlas 又發佈了,Chrome 也發佈了自己的 MCP 工具,但 FF 仍然慢人一步,說實話,CA 非常驚豔,彷彿那年學的搜索技術都白搭了。
但在我考慮是否把默認瀏覽器切換到 CA 的時候,我猶豫了,他的設計風格太像 Edge 了,隱藏了很多菜單,而且我最在意的是,他的性能怎麼樣,我不知道它會不會在我電腦開了幾百個標籤頁之後就讓我的電腦卡死,續航爆炸,這些都是 Chrome 的問題,而 CA 基於它。
我重新把 FF 設置成了默認瀏覽器,因爲我知道:
Familiar is King.
Source via: https://note.bgzo.cc/weekly/1263-familiar-is-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