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夏天带着通过亲戚朋友筹集的学费4000元踏上了北上兰州的旅程。我独自一人第一次穿越3000公里来到兰州,办好入学手续住进宿舍。虽然没有政和的老乡,但是有几位南平的老乡来找我,特别是建瓯话和政和话是一样的,老乡们告诉了很多学校里事情,突然之间就对兰州大学有了熟悉的味道。特别是告诉我数学系也有基地班(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会在开学一周后全校选拔考试,我很荣幸的被基地班录取了,也有2位是从其他系进来的。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基地班的学费为1500元/学年。 每个学期都有全员奖学金500元(即每年1000元)。每月还有国家补贴生活补助。因此我也是特别努力的学习好数学专业知识,保证了大学四年都在基地班里学习,基地班每个学期都会根据大家的成绩进行调整,基地班里学习不达标的会被调整到普通班,普通班里学习好的同学调到基地班来。虽然每个学期这样调整的同学不多,四年下来也有好几位不好好学习的同学调到了普通班,我觉得他们本身都是很聪明的,只是不好好学习,有的是被游戏耽误了的。学校提供校内勤工俭学岗位,学生可通过兼职工作(如图书馆助理、助教、打扫卫生等)获取额外收入,减轻经济负担。我也有幸通过校内勤工俭学岗位进一步解决了我的生活费用。
数学专业的学习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习确实是难度大不少的,对于我来说,学习好专业知识是实质性降低就读负担的经济压力的最好方式。也正是专业的数学锻炼赋予我用数学语言解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将抽象公式转化为可执行的代码能力。在专业学习之外, 我还通过家教市场获得收入,以及在寒暑假期间打工赚钱。
我记得非常清楚的一件事是2021毕业时候写毕业论文,我的指导老师是李维德,那时候正好他有个小项目,我接手独自完成了这个项目,当时是使用PowerBuilder 完成的这个项目开发,也通过这个项目完成了毕业论文。在毕业答辩后令我惊喜的是李老师给我1000元,说这是完成这个项目的报酬。真没想到我完成了这个项目还有这么丰厚的报酬,这是我进入工作岗位之前获得的最大一笔报酬了。上面我们已经介绍清楚了背景,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下大学四年的学费/生活费这本帐:
学费与奖助学金体系
1. 学费标准
a. 1500元/学年(按当时购买力计算,约为2025年水平的1/6至1/5)
2. 奖学金制度
a. 基础奖学金:每人每学期500元(三等奖学金),覆盖全体学生
b. 进阶奖学金:可竞争更高额度的二等奖、一等奖学金(金额未详述)
c. 月补助:每月额外发放数十元生活补助(按30元估算,全年约360元)
3. 年度直接到账金额估算
最小金额 = 三等奖学金 × 2学期 + 补助 × 12个月
= 500 × 2 + 30 × 12 = 1000 + 360 = 1360元
实际收入 ≥ 学费(1500元)的90%
勤工俭学与校外兼职
1. 校内机会
a. 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如图书馆管理员、助教等),时薪约1-2元(日均收入可覆盖伙食费)
2. 校外家教市场
a. 需求群体:兰州市初高中学生(数学补习需求旺盛)
b. 课酬标准:约5-8元/小时(每周10小时可获50-80元)
c. 月收入潜力:200-320元,能够解决我每个月的生活费用
1997-2001年背景下的经济适应性
● 生活成本参考: 食堂套餐价格:1.0-1.8元/餐(日均饮食支出3-5元)
○ 校内宿舍年费:约300元
● 总收支平衡:
最低年支出 = 学费1500 + 住宿费300 + 伙食费1000 ≈ 2800元
最低年收入 = 奖学金1360 + 家教收入2400(按200元/月×10个月) = 3760元
盈余约960元
结语:在1997-2001年的经济环境下,我在基地班里“全员奖学金+1500/年学费”以及校内勤工俭学,结合省会兰州家教市场优势,使得我无需家庭资助即可实现财务自足,充分体现了当时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以及我的自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