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产品时,满脑子只有简化操作步骤;开会脑暴时,提出“还有没有新方案?”换来的只有一片沉默……
你的项目是不是也陷入了这些格式化思考模式?
就像羊群习惯了追随领头羊,团队长期用这种固化的思路推进项目,只会慢慢失去创造、发散的能力;但反过来,过于自由、无结构的思考,又会让会议或创意陷入各说各话、毫无结果的低效中。
想要兼顾创新活力与落地可能性,可以尝试禅道协作白板:打破思维定式,用结构化的引导,为创意搭建“放得开、收得拢”的生长环境。
一、用协作白板为创新铺路
1.用白板做好创意留白
当团队每天被迭代进度、Bug修复、事务性任务填满,我们的大脑只能陷入机械的任务执行模式,根本没有精力再做创新。
就像艺术家需要画布来承载他们的艺术一样,思维的发散也需要一个虚拟的空间、独立的时间:- 在时间上,可以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内暂停常规任务,让团队专注探索新的想法、新的方向;
- 在空间上,禅道协作白板能提供线上的可视化思维画布,把思维的空间从封闭的会议室中拉到开放的协作空间。这样远程的成员能实时拖拽标签、标注想法,线下的成员也能同步编辑,再也不是“主讲人念着PPT、其他人低头划水”的低效局面。
2.用匿名构建安全感
“这个想法太简单了吧?”“万一做不出来不是白费功夫?”——这类习惯性否定,会瞬间掐灭成员的表达欲。
尤其是面对领导或经验更丰富的同事时,或是在一个不熟悉的空间或场合、聊起不熟悉的话题,很多人都会下意识藏起那些看起来不成熟的想法。
不过像匿名投票一样,创意其实也可以匿名发散。禅道白板中的匿名互动模式,建立的就是试错不可怕的氛围。
在脑暴过程中,先用白板的匿名模式让团队成员在白板上自由提交想法,避免被领导、经验丰富的同事的观点或态度影响。等到想法收集完成后,再统一展示讨论。
当然,讨论时要换个问法,别问“这个想法哪里不行”,而是“这个想法里有哪些可借鉴的点”。
甚至也可以主动让领导现身说法:“上次我提出的‘一键分享’功能,最后因为用户场景不足没被采用。”用自己的失败案例告诉团队:探索本身就有价值,敢试错、敢表达并不可怕。
二、用协作白板将创意落地
光有创意还不够,零散的灵感如果不进行系统梳理,就只能是无价值的草稿。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禅道白板还提供了头脑风暴、决策分析、调研分析、敏捷实践等多个维度的共创模板,让创新从天马行空的想法变成能够落地执行的方案。
1.用户体验地图
用户体验地图的核心是站在用户视角,以讲故事的方式梳理用户使用产品的全流程。在禅道协作白板中,团队可以直接拖拽便签拆解每个环节。
用户下载APP的过程可以细化为:用户看到广告→下载APP→完成注册→进入首页→使用核心功能。用户体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表情符号标注每个环节的用户情绪,用不同颜色的便签标注用户痛点和需求,为产品优化提供更结构化的方向。

“注册步骤太多,用户在体验过程中是否会感到烦躁?”
“希望能更快地找到客服入口,这样在使用过程出现问题能快速进行求助。”
“APP升级更新的提示,希望放在使用完毕点击退出时出现,这样不会影响APP的使用。”
在禅道中录入的不同用户需求或反馈也可以通过协作白板一键导入,这样无需频繁切换工具和文件,也不用手动复制,就能让基于用户视角的产品优化方案更快速地落地为项目任务。

同样,梳理出来的解决方案,在协作白板中也支持直接转为需求跟踪,确保在想法落地的同时简化创意管理流程,减少手动输入的繁琐步骤,实现创意想法和项目管理的融合。

2.风格提炼情绪板
做设计时最怕什么?怕设计者觉得好,用户却毫无感觉。
其实在设计中,不同的颜色、字体、版式、图案都能唤起不同的情绪:黄色带来愉悦与乐观,蓝色传递平静与信任,紫色象征神秘与尊贵;圆润的字体显亲切,锐利的字体显专业……
在禅道协作白板的风格提炼情绪板中,我们可以剖析关键词与各类元素的关系,更关注产品设计对用户真实心智的洞察:
第一步:定义产品想表达的关键词是什么,是愉悦还是神秘。再尽可能多地搜集能体现这一关键词的设计图、色彩卡等图片;
第二步:开启几轮淘汰玩法。成员对搜集到的图片进行归类筛选,并通过白板投票,留下更能表达词意的图片;
第三步:确定最终图片后,再通过风格要素拆解,将初始的关键词转化成具体可感的Logo、颜色、线条、纹理等等。
最后将梳理出来的方案转为禅道中的需求,才能让想传递的价值变为用户能感知到的产品体验。

除了上面提及到的模板,禅道协作白板中还有很多实用模板:
在脑暴商业逻辑时,可以通过预设的商业模式画布,将受众、价值、收益等维度做详细的分解、思考。

做用户访谈时,白板内也提供了快速的用户访谈模板;排产品需求的优先级时,也能通过产品树模板进行详细的整理与分析。

好想法永远是不确定的,今天想到的点子,明天可能会被新需求推翻;我觉得好的方案,可能他觉得不一定。但可以确定的是,禅道协作白板能做的,就是让这些不确定的好想法通过结构化的梳理,变得可落地、可跟踪、可验证。
就像羊群习惯了追随领头羊,团队长期用这种固化的思路推进项目,只会慢慢失去创造、发散的能力;但反过来,过于自由、无结构的思考,又会让会议或创意陷入各说各话、毫无结果的低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