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大二,读完老师分享的三篇文章,我最深的体悟是:专业学习没有捷径,唯有扎实掌握课堂上的基础知识,才能为后续的学习与实践筑牢根基。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知识体系繁杂,大二正是夯实基础的关键阶段,课堂学习的价值尤为突出。还记得大一的《高等数学》中的导数、微分方程等内容,初学时虽然抽象,但在数学建模比赛中,这些都成了不可或缺的知识。《Python程序设计》课程中强调的代码逻辑与规范,看似是基础要求,却直接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与准确性;现在正在学习的《数据结构》中的链表、排序算法等知识点,更是提升批量数据处理能力的关键,课堂上习得的方法,能有效解决实际作业中遇到的效率瓶颈。反之,若课堂分心懈怠,课后再花费数倍时间弥补,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
身边不乏存在侥幸心理的同学,将专业学习等同于工具的简单应用,课堂上敷衍了事,作业依赖抄袭,考试前临时突击。这种做法在简单任务中或许能蒙混过关,但遇到实际问题便会暴露短板。数学建模比赛中,也有人因平时忽视高数、物理等基础课的学习,在设计模型时难以推进,最终依靠扎实掌握课堂知识的同学协同才得以解决。这足以说明,工具只是辅助,课堂上沉淀的基础原理与思维方法,才是应对复杂问题的核心能力。
对数据科学专业而言,“好好听课”更需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课堂上紧跟老师思路理解理论内核,课后通过编程练习、基础习题巩固所学,才能实现知识的内化。正如我在建模比赛前,通过梳理课堂笔记回顾高数物理和python核心知识点,比赛中遇到相关问题时方能从容应对。大二阶段打下的坚实基础,是未来学习进阶内容、参与更多实践活动的底气所在。
此外,我也会合理安排体育训练,每周固定进行3次左右的中低强度运动,如慢跑、球类活动等,既能缓解久坐学习的身体疲劳,也能让大脑得到放松,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专业学习。
作为数据科学领域的初学者,我们不必畏惧基础课程的难度。这些看似与数据处理间接相关的知识,实则是构建专业能力的基石。唯有珍视每一节专业课,以认真的态度汲取知识、以务实的行动巩固提升,才能在数据科学的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行,为未来的发展积蓄足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