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大学生为何必须重视课堂专注?》及后续两篇关于“学用结合”的分享后,我如醍醐灌顶,深刻领悟到真正的成长,绝非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而是一场需要主动发力的修行——既需要高效的课堂输入,也需要扎实的实践与反思,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曾经的我,对大学学习存在诸多误解。总觉得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听过就行”,作业“做完就好”,把学习当成了一种敷衍的流程。直到接触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我才意识到这种“盲从式”学习的危害。机械原理课上,老师讲解凸轮机构的运动规律时,每一个参数的推导、每一种机构的变形都暗藏玄机。一次走神,我就错过了偏心距对从动件运动特性的影响分析,后续做平面机构运动方案设计时,始终无法理解为何自己设计的机构运动精度达不到要求,这才追悔莫及。
阅读那些分享后,我开始重新审视学习的本质。以我们机械专业为例,课堂上老师讲解的材料力学知识,是指导我们进行机械零部件强度设计的理论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每一个工艺环节,都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这些知识如果只是在课堂上“听个热闹”,课后不结合实践去消化,就永远是书本上的文字,无法转化为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像我们做金工实习时,课堂上老师强调的车床操作安全规范和加工精度控制要点,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精髓,否则很可能在操作中出现安全事故或加工出不合格的零件。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学习不该是课上敷衍听讲、课后潦草完成任务的流程化行为。以我所学的机械专业为例,个人的动手实操与设计能力至关重要。在课余时间,我开始尝试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结合。比如学完机械设计基础中齿轮传动的内容后,我不再满足于书本上的计算公式,而是自己绘制齿轮三维模型,模拟不同模数、齿数的齿轮传动效果,分析其传动比、重合度等参数的变化对传动性能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软件进行建模,如何准确计算齿轮的各项参数以保证传动的平稳性等。我会主动查阅资料、向老师和学长请教,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对齿轮传动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加入了专业的创新实验室,参与了小型机械臂的研发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课堂上学习的控制工程基础、传感器技术等知识有了用武之地。但仅仅依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比如在选择机械臂的驱动电机时,需要综合考虑电机的扭矩、转速、功率等参数,还要结合机械臂的负载和运动要求进行计算和选型。这个过程中,我多次因为参数计算错误导致电机选型不当,不得不重新来过。但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成长,让我更加明白课堂知识的重要性,也让我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
真正的学习,是在课堂专注中汲取养分,在实践探索中检验真知。只有打破那种被动盲从的学习状态,主动将课堂与实践结合,我们才能在大学期间真正培养起过硬的专业能力,为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我们机械专业的学生来说,未来的工作可能是设计复杂的机械系统,也可能是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大学正是我们积累这些能力的关键时期,课堂是我们获取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实践是我们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练兵场,我们必须珍惜课堂时光,专注听讲,同时积极投身实践,才能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告别被动盲从的学习方式,以专注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以探索的精神投身每一次实践,在学与用的结合中,真正实现个人的成长与蜕变,让大学时光成为我们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