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第一篇<<大学生上课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听讲?>>和后两篇关于他们关于做中学的分享之后,我理解到真正的学习,不能仅仅是被动地去学习,既需要专注的输入,也需要持续的实践与反馈。
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是上完课,然后敷衍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像我们学计算机的,个人的编程能力是很重要的,在课后时间不能练习,就算是在实验课的时间也不是去敲代码,而是抄实验报告.都不能认真对待完成安排的课程和作业,课后没有深入思考,加深研究,更没有延申.以后出了大学,完全不具备社会工作的能力.
在Scalers在的文章中强调,认真听讲是一种能力,也是对自我学习时间的负责。即使有时我们认为这节课很水,或老师讲的很烂就不听,在底下玩手机干自己的事情.这一点让我深有感触。对于自己来说,在课堂上确实有时会陷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以为课后补回即可,殊不知已经错过了教师讲解中的逻辑脉络、思维启发和即时互动。认真听讲,本质上是一种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非被动接收信息。它锻炼的是我们的专注力、逻辑思维与即时理解能力——这些能力恰恰是未来职场与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素养。
然而,仅有课堂的专注是不够的。另外两篇关于“做中学”和教练式教学的文章,则从另一个维度揭示了学习的真谛:知识必须在实践中被激活,才能真正内化为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提高,在实践中迭代,技能才能不断提高。作者从知道“如何发力”到真正打出漂亮的上旋球,中间隔着千百次的挥拍练习。这个从理论到能力的鸿沟,唯有通过主动的、坚持不懈的实践才能跨越。它要求我不仅要做,更要带着思考去做,在行动中验证理论,在挫折中调整策略。。同时,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想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的话,持之以恒地坚持是必不可少的,要不断地去做,不断地经受失败和磨难.
结合我自己的学习经历,我发现自己过去常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只听不练”,课堂认真却疏于实践,导致知识流于表面;要么是“只练不思”,盲目重复而没有系统反思与改进。这三篇文章让我明白,理想的学习路径应当是“专注输入-主动输出-反馈修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