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网站seo免费申请网站 主机 空间
news/
2025/9/25 23:53:39/
文章来源:
防城港网站seo,免费申请网站 主机 空间,智慧团建网站密码格式,wordpress企业官网主题下载软件架构之计算机网络 第 4 章 计算机网络4.1 网络架构与协议4.1.1 网络互联模型4.1.2 常见的网络协议4.1.3 IPv6 4.2 局域网与广域网4.2.2 无线局域网4.2.3 广域网技术4.2.4 网络接入技术 4.3 网络互连与常用设备4.4 网络工程4.4.1 网络规划4.4.2 网络设计4.4.3 网络实施 4.5 … 软件架构之计算机网络 第 4 章 计算机网络4.1 网络架构与协议4.1.1 网络互联模型4.1.2 常见的网络协议4.1.3 IPv6 4.2 局域网与广域网4.2.2 无线局域网4.2.3 广域网技术4.2.4 网络接入技术 4.3 网络互连与常用设备4.4 网络工程4.4.1 网络规划4.4.2 网络设计4.4.3 网络实施 4.5 网络存储技术4.6 综合布线 第 4 章 计算机网络
从古代的驿站、八百里快马到近代的电报、电话人类对于通信的追求从未间断信息的处理与通信技术的革新一直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作为 20 世纪人类最伟大、最卓越的发明——个人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使得人们获得了以前无法想象的信息处理能力为了将这些强大的信息处理设备连接起来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就催生了“计算机网络”这一新时代的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使得其功能得到了大大的加强范围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从严谨的定义角度说计算机网络是指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独立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资源共享集合体它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出现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从局域网到互联网都对信息应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这就要求系统架构设计师在设计应用系统时必须了解网络的基础知识与特性掌握一些相关的基础应用知识。
4.1 网络架构与协议
网络架构是指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计算机之间要交换数据就必须遵守一些事先约定好的规则用于规定信息的格式及如何发送和接收信息的一套规则就称为网络协议。为了减少网络协议设计的复杂性网络设计者并不是设计一个单一、巨大的协议来为所有形式的通信规定完整的细节而是将庞大而复杂的通信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小问题然后 为每个小问题设计一个单独的协议。
计算机网络采用分层设计方法按照信息的传输过程将网络的整体功能分解为一个个的功能层不同机器上的同等功能层之间采用相同的协议同一机器上的相邻功能层之间通过接口进行信息传递。
4.1.1 网络互联模型
1977 年国际标准化组织为适应网络标准化发展的需求制定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OSI/RM从而形成了网络架构的国际标准。OSI/RM 构造了由下到上的七层模型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
1OSI/RM 各层的功能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每一层都承担不同的功能和任务以实现对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控制。
1物理层。物理层的主要功能是透明地完成相邻节点之间原始比特流的传输。其中“透明”的意思是指物理层并不需要关心比特代表的具体含义而要考虑的是如何发送“0”和“1”以及接收端如何识别。物理层在传输介质基础上作为系统和通信介质的接口为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
2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负责在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线路上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通过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将原始不可靠的物理层连接变成无差错的数据通道并解决多用户竞争问题使之对网络层显现一条可靠的链路。
3网络层。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其主要任务是在数据链路层服务的基础上实现整个通信子网内的连接并通过网络连接交换网络服务数据单元packet。它主要解决数据传输单元分组在通信子网中的路由选择、拥塞控制和多个网络互联的问题。网络层建立网络连接为传输层提供服务。
4传输层。传输层既是负责数据通信的最高层又是面向网络通信的低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和面向信息处理的高三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之间的中间层是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为两台计算机的通信提供可靠的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传输层反映并扩展了网络层子系统的服务功能并通过传输层地址为高层提供传输数据的通信端口使系统之间高层资源的共享不必考虑数据通信方面的问题。
5会话层。会话层利用传输层提供的端到端数据传输服务具体实施服务请求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的通信、组织和同步它们的会话 活动并管理它们的数据交换过程。会话层提供服务通常需要经过建立连接、数据传输和释放连接三个阶段。会话层是最薄的一层常被省略。
6表示层。表示层处理的是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端用户应用进程之间传送的数据包含语义和语法两个方面。语义是数据的内容及其含义它由应用层负责处理语法是与数据表示形式有关的方面例如数据的格式、编码和压缩等。表示层主要用于处理应用实体面向交换的信息的表示方法包括用户数据的结构和在传输时的比特流或字节流的表示。这样即使每个应用系统有各自的信息表示法但被交换的信息类型和数值仍能用一种共同的方法来描述。
7应用层。应用层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一层是计算机网络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界面。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把会话层和表示层归入到应用层使 OSI/RM 成为一个简化的五层模型。
2TCP/IP 结构模型 虽然 OSI/RM 已成为计算机网络架构的标准模型但因为 OSI/RM 的结构过于复杂实际系统中采用 OSI/RM 的并不多。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可互操作的网络架构是 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结构模型。与OSI/RM 结构不同不存在一个正式的 TCP/IP 结构模型但可根据已开发的协议标准和通信任务将其大致分成四个比较独立的层次分别是网络接口层、网络互联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1网络接口层。网络接口层大致对应于 OSI/RM 的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TCP/IP 协议不包含具体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只定义了网络接口层作为物理层的接口规范。网络接口层处在 TCP/IP 结构模型的最底层主要负责管理为物理网络准备数据所需的全部服务程序和功能。
2网络互联层。网络互联层也称为网络层、互联网层或网际层负责将数据报独立地从信源传送到信宿主要解决路由选择、阻塞控制和网络互联等问题在功能上类似于OSI/RM 中的网络层。
3传输层。传输层负责在信源和信宿之间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服务相当于 OSI/RM 中的传输层。
4应用层。应用层直接面向用户应用为用户方便地提供对各种网络资源的访问服务包含了 OSI/RM 会话层和表示层中的部分功能。
4.1.2 常见的网络协议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中存在着许多协议它们是定义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规则。接收方与发送方同层的协议必须一致否则一方将无法识别另一方发出的信息。
1应用层协议 在应用层中定义了很多面向应用的协议应用程序通过本层协议利用网络完成数据交互的任务。这些协议主要有 FTP、TFTP、HTTP、SMTP、DHCP、Telnet、DNS 和 SNMP 等。
FTPFile Transport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是网络上两台计算机传送文件的协议运行在 TCP 之上是通过 Internet 将文件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的一种途径。
FTP 的传输模式包括 Bin二进制和 ASCII文本文件两种除了文本文件之外都应该使用二进制模式传输。FTP 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需建立两条 TCP 连接一条用于传送控制信息使用 21 号端口另一条用于传送文件内容使用 20 号端口。
TFTPTrivial FileTransfer Protoco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是用来在客户机与服务器之间进行简单文件传输的协议提供不复杂、开销不大的文件传输服务。TFTP 建立在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之上提供不可靠的数据流传输服务不提供存取授权与认证机制使用超时重传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到达。
HTTPHypertextTransferProtocol超文本传输协议是用于从 WWW 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它可以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HTTP 建立在 TCP 之上它不仅保证计算机正确快速地传输超文本文档还确定传输文档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部分内容首先显示等。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Protocol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建立在 TCP 之上是一种提供可靠且有效的电子邮件传输的协议。SMTP 是建模在 FTP 文件传输服务上的一种邮件服务主要用于传输系统之间的邮件信息并提供与电子邮件有关的通知。
DHCP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建立在 UDP 之上是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模型设计的。所有的 IP 网络设定数据都由 DHCP 服务器集中管理并负责处理客户端的 DHCP 要求而客户端则会使用从服务器分配下来的 IP 环境数据。
DHCP 通过租约默认为 8 天的概念有效且动态地分配客户端的 TCP/IP 设定。当租约过半时客户机需要向 DHCP 服务器申请续租当租约超过 87.5%时如果仍然没有和当初提供 IP 的 DHCP 服务器联系上则开始联系其他的 DHCP 服务器。DHCP 分配的 IP 地址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分别是固定分配、动态分配和自动分配。
Telnet远程登录协议是登录和仿真程序建立在 TCP 之上它的基本功能是允许用户登录进入远程计算机系统。以前Telnet 是一个将所有用户输入送到远程计算机进行处理的简单的终端程序。目前它的一些较新的版本是在本地执行更多的处理可以提供更好的响应并且减少了通过链路发送到远程计算机的信息数量。
DNSDomain NameSystem域名系统在 Internet 上域名与 IP 地址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域名虽然便于人们记忆但机器之间只能互相识别 IP 地址它们之间的转换工作称为域名解析域名解析需要由专门的域名解析服务器来完成DNS 就是进行域名解析的服务器。DNS 通过对用户友好的名称查找计算机和服务。当用户在应用程序中输入 DNS 名称时DNS 服务可以将此名称解析为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例如IP 地址。
SNMPSimple Network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是为了解决 Internet 上的路由器管理问题而提出的它可以在 IP、IPX、AppleTalk 和其他传输协议上使用。SNMP 是指一系列网络管理规范的集合包括协议本身、数据结构的定义和一些相关概念。目前SNMP 已成为网络管理领域中事实上的工业标准并被广泛支持和应用大多数网络管理系统和平台都是基于 SNMP 的。
2传输层协议 传输层主要有两个传输协议分别是 TCP 和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这些协议负责提供流量控制、错误校验和排序服务。
TCP 是整个 TCP/IP 协议族中最重要的协议之一它在 IP 协议提供的不可靠数据服务的基础上采用了重发技术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可靠的、面向连接的、全双工的数据传输服务。TCP 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比较少且对可靠性要求高的场合。
UDP 是一种不可靠的、无连接的协议可以保证应用程序进程间的通信与 TCP 相比UDP 是一种无连接的协议它的错误检测功能要弱得多。可以这样说TCP 有助于提供可靠性而 UDP 则有助于提高传输速率。UDP 协议一般用于传输数据量大对可靠性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求速度快的场合。
3网络层协议 网络层中的协议主要有 IP、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网际组管理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和 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 等这些协议处理信息的路由和主机地址解析。
IP 所提供的服务通常被认为是无连接的和不可靠的它将差错检测和流量控制之类的服务授权给了其他的各层协议这正是 TCP/IP 能够高效率工作的一个重要保证。网络层的功能主要由 IP 来提供除了提供端到端的分组分发功能外IP 还提供很多扩充功能。例如为了克服数据链路层对帧大小的限制网络层提供了数据分块和重组功能这使得很大的 IP 数据包能以较小的分组在网络上传输。
ARP 用于动态地完成 IP 地址向物理地址的转换。物理地址通常是指计算机的网卡地址也称为 MACMedia Access Control媒体访问控制地址每块网卡都有唯一的地址RARP 用于动态完成物理地址向 IP 地址的转换。
ICMP 是一个专门用于发送差错报文的协议由于 IP 协议是一种尽力传送的通信协议即传送的数据可能丢失、重复、延迟或乱序传递所以需要一种尽量避免差错并能在发生差错时报告的机制这就是 ICMP 的功能。
IGMP 允许 Internet 中的计算机参加多播是计算机用作向相邻多目路由器报告多目组成员的协议。多目路由器是支持组播的路由器它向本地网络发送 IGMP 查询计算机通过发送 IGMP 报告来应答查询。多目路由器负责将组播包转发到网络中所有组播成员。
4.1.3 IPv6
互联网络能发展到当前的规模IPv4 协议的建立功不可没。但同时它的缺点也已经充分显现出来如地址空间耗尽、路由表急剧膨胀、缺乏对 QoS 的支持、本身并不提供任何安全机制、移动性差等问题。尽管采用了许多新的机制来缓解这些问题如 DHCP 技术、NAT 技术、CIDR 技术等但都不可避免地要引入其他新的问题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于是IETF 从 90 年代起就开始积极探讨下一代 IP 网络经过几年努力在广泛听取业界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终于在 1995 年 12 月推出了下一代网络的 RFC 文档——IPv6 协议该协议最早叫做下一代 IP(IP Next GenerationIPng)。现在它的全称是“互联网协议第 6 版”即下一代的网际协议。
1.IPv6 地址表示 一个 32 位的 IPv4 地址以 8 个位为一段分成 4 段每段之间用点“.”分开。而 IPv6地址的 128 位是以 16 位为一段共分为 8 段每段的 16 位转换为一个 4 位的 16 进制数字每段之间用冒号“”分开。
如 RFC 2373 所定义有 3 种格式表示 IPv6 地址。首选格式是最长的表示方法由所有的 32 个 16 进制字符组成。如下面这个 128 位的 IPv6 地址用 2 进制表示为
001000000000000100001101101010001101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100111011001101
先把这 128 位按照 16 位一段分开 0010000000000001 0000110110101000 1101000000000001 0000000000000001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0000000000000000 1100111011001101
把每 16 位一段转换为 4 个字符表示的 16 进制然后以冒号隔开可以得到如下表示形式 20010da8d00100010000000000000001 上面这个地址就是首选格式是一个适合于计算机“思维”的表示法。
IP v6 压缩地址表示 在 IPv6 中常见到使用包含一长串 0 的地址为了方便书写对于每一段中的前导 0可以进行省略。如前面的首选格式地址经过一次压缩可以得到
2001da8d00110001
对于连续 2 段以上都为 0 的字段可以使用“”两个冒号来表示这样再次压缩变成
2001da8d00111
这就是 IPv6 地址的压缩表示法。注意每个 IPv6 地址只允许有一个“”。
3.内嵌 IPv4 地址的 IPv6 地址
还有一种表示法就是在 IPv6 地址中使用内嵌的 IPv4 地址。这种表示法的地址的第一部分使用十六进制表示而 IPv4 部分采用十进制。这是过渡机制所用的 IPv6 地址特有的表示法。如fe802005efe58.20.27.60这个 IPv6 地址的后半部分就是一个 IPv4 地址。
4.IPv6 地址类型 IPv4 有单播、广播和组播地址类型在 IPv6 里面广播已经不再使用了这对网络管理员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因为在传统的 IP 网络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广播引起的。IPv6 仍有 3 种地址类型分别是单播、多播也称作组播、泛播也称作任意播。
1单播 IPv6 地址单播地址唯一标识一个 IPv6 节点的接口。发送往单播地址的数据包最终传递给这个地址所标识的接口。为适应负载均衡IPv6 协议允许多个接口使用相同的 IPv6 地址只要它们对于主机上的 IPv6 协议表现为一个接口。
2多播 IPv6 地址多播地址标识一组 IPv6 节点的接口。发送往多播地址的数据包会被该多播组所有的成员处理。
3泛播 IPv6 地址泛播地址指派给多个节点的接口。发送往泛播地址的数据包只会传递给其中的一个接口一般是相隔最近的一个接口。
5.IPv6 的优势 与 IPv4 相比IPv6 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IPv6 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间。IPv4 中规定 IP 地址长度为 32 位而 IPv6 中 IP 地址的长度为 128 位。
2IPv6 使用更小的路由表。IPv6 的地址分配一开始就遵循路由汇聚的原则使路由器能在路由表中用一条记录表示一个子网大大减小了路由器中路由表的长度提高了路由器转发数据包的速度。
3IPv6 增加了增强的组播支持和对流支持使网络上的多媒体应用有了长足发展的机会为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控制提供了良好的网络平台。
4IPv6 加入了对自动配置的支持。这是对 DHCP 协议的改进和扩展使得网络尤其是局域网的管理更加方便和快捷。
5IPv6 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 IPv6 网络时用户可以对网络层的数据进行加密并对 IP 报文进行校验极大地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6.IPv4 到 IPv6 的过渡技术 IPv4IPv6 过渡技术有
1双协议栈技术双栈技术通过节点对 IPv4 和 IPv6 双协议栈的支持从而支持两种业务的共存。
2隧道技术隧道技术通过在 IPv4 网络中部署隧道实现在 IPv4 网络上对 IPv6 业务的承载保证业务的共存和过渡。具体的隧道技术包括6to4 隧道6over4 隧道ISATAP 隧道。
3NAT-PT 技术NAT - PT 使用网关设备连接 IPv6 和 IPv4 网络。当 IPv4 和 IPv6节点互相访问时NAT - PT 网关实现两种协议的转换翻译和地址的映射。
4.2 局域网与广域网
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是将分散在有限地理范围内的多台计算机通过传输媒体连接起来的通信网络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是在传输距离较长的前提下所发展的相关技术的集合用于将大区域范围内的各种计算机设备和通信设备互联在一起组成一个资源共享的 通信网络。
4.2.1 局域网基础知识 当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中局域网已经占据了相当显著的地位。局域网通常具备以下特点 1地理分布范围较小一般为数百米至数千米的区域范围之内。
2数据传输速率高早期的局域网数据传输速率一般为 10Mbps100Mbps目前1000Mbps 的局域网已经非常普遍可适用于语音、图像、视频等各种业务数据信息的高速交换。
3数据误码率低这是因为局域网通常采用短距离基带传输可以使用高质量的传输媒体从而提高数据传输质量。
4一般以 PC 为主体还包括终端和各种外设网络中一般不架设主骨干网系统。
5协议相对简单、结构灵活建网成本低、周期短便于管理和扩充。构成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主要有星形结构、总线结构、环形结构和网状结构。
1星形结构 如图 4-1 所示星形结构方式的网络在直观上就很容易理解就像是一张蜘蛛网中间是一个枢纽网络交换设备所有的节点都连接到这个枢纽上最终组成一个星形的拓扑结构的网络。目前一般办公室的局域网便是该结构。
2总线结构 如图 4-2 所示采用总线结构方式的网络是由一条共享的通信线路将所有节点连接在一起这条共享的通信线路可以是一根同轴电缆或其他介质。 3环形结构 如图 4-3 所示环形结构方式的网络与总线结构类似也是由一条共享的通信线路将所有节点连接在一起。不同的是环形结构中的共享线路是闭合的即它将所有的节点排列成一个环每个节点只与其两个邻居直接相连。若一个节点想要给另一个节点发送信息消息报文必须经过它们之间的所有节点。
4网状结构 如图 4-4 所示网状结构方式的网络就是任何节点彼此之间都会由一根物理通信线路相连任何节点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到其他节点。采用这种拓扑结构方式的网络的布线比较麻烦而且网络建设的成本也很高控制方法也很复杂。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很少见到这种网络。
4.2.2 无线局域网
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WLAN主要运用射频Radio FrequencyRF技术取代原来局域网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传输介质例如同轴电缆、双绞线等来完成数据的传送任务有了 WLAN用户不必因使用有线传输介质而破坏原有的工作环境可根据需要调整网络节点的位置。同时便携式计算机更容易接入局域网这扩大了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和领域。
1拓扑结构 无线局域网可分为两大类分别是有接入点模式基础设施网络和无接入点模式Adhoc 网络。
1基础设施网络。整个网络都使用无线通信的方式但系统中存在接入点Access PointAP通过接入点将一组节点逻辑上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局域网。AP 的作用与网桥类似负责在 802.11 和 802.3 的 MAC 协议之间进行转换。一个 AP 覆盖的部分称为一个基本业务域而 AP 控制的所有节点组成一个基本业务集由两个以上的基本业务域可以组成一个分布式系统。
2Ad hoc 网络。整个网络都使用无线通信的方式直接通过无线网卡实现点对点连接。与基础设施网络相比Ad hoc 网络中并没有 AP 这样的设备可扩展性和灵活性更好但路由和协调控制等技术都难以解决。 在大多数情况下无线通信通常是作为有线通信的一种补充和扩展。在这种部署配置下多个 AP 通过线缆连接在有线网络上以使无线用户能够访问网络的各部分。
2IEEE 802.11 标准 IEEE 802 委员会为无线局域网开发了一组标准即 IEEE 802.11 标准。其中定义了媒体访问控制层MAC 层和物理层。物理层定义了工作在 2.4GHz 的 ISMIndustrial Scientific Medical工业、科学和医学频段上的扩频通信方式总数据传输速率设计为 2Mbps。而在 MAC 层采取了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协议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CSMA/CA即采用主动避免碰撞而非被动侦测的方式来解决冲突问题。
由于 IEEE 802.11 的业务主要限于数据存取在速率和传输距离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IEEE 在制定更高速度的标准时就产生了 802.11a 和 802.11b 两个分支后来又陆续推出了 802.11g、802.11n、802.11ac 的标准主要是以物理层的不同作为区分它们的区别直接表现在工作频段和数据传输率、最大传输距离等指标上。而工作在 MAC 层的标准又分为 IEEE 802.11h、IEEE 802.11e 和 IEEE 802.11i 等。802.11h 是 802.11a 的扩展目的是兼容其他 5GHz 频段的标准例如欧盟使用的 HyperLAN2 等802.11e 是 IEEE 为满足 QoS 方面的要求而制定的标准IEEE 802.11i 规定使用 802.1x 认证和密钥管理方式。
33G 通信技术 3G 是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其主流标准包括WCDMA、CDMA 2000 和TD-SCDMA。
WCDMAWideband CDMA宽频 CDMA的支持者主要是以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为主的欧洲厂商日本公司也或多或少参与其中。这套系统能够架设在 GSM 网络上对于系统提供商而言可以较轻易地过渡。因此WCDMA 具有先天的市场优势。目前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获得基于 WCDMA 技术制式的 3G 业务经营许可。
CDMA 2000 也称为 CDMA Multi-Carrier以美国高通北美公司为主导提出摩托罗拉、Lucent 和韩国三星公司都有参与韩国现在成为该标准的主导者。这套系统是从窄频CDMA One 数字标准衍生出来的可以从原有的 CDMA One 结构直接升级到 3G建设成本低廉。但目前使用 CDMA 的地区只有日本、韩国和北美所以 CDMA 2000 的支持者不如 WCDMA 多。目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获得基于 CDMA 2000 技术制式的 3G 业务经营许可。
TD-SCDMA 标准是由中国大唐电信制定的 3G 标准该标准将智能天线、同步 CDMA 和软件无线电等技术融于其中在频谱利用率、对业务支持具有灵活性、频率灵活性及成本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另外由于中国庞大的市场该标准受到各大主要电信设备厂商的重视全球一半以上的设备厂商都宣布可以支持 TD-SCDMA 标准。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获得基于 TD-SCDMA 技术制式的 3G 业务经营许可。
44G 通信技术 4G 是第四代移动通信及其技术的简称是集 3G 与 WLAN 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且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 系统能够以 100Mbps 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 2000 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 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此外4G 可以在 DSL 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 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4G 标准主要有两大方向即 LTELong Term Evolution与 WiMAX无线城域网技术 中已介绍而 LTE 又可进一步分为 TD-LTE 与 FDD-LTE。
1TD-LTE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 TD-LTE 即分时长期演进是由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大唐电信、华为技术、中兴通信、中国移动等业者所共同开发的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与标准。TDD 即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ing是移动通信技术使用的双工技术之一与 FDD 频分双工相对应。TD-LTE 与 TD-SCDMA 实际上没有关系TD-LTE 是 TDD 版本的 LTE 的技术FDD-LTE 的技术是 FDD 版本的 LTE 技术。TD-SCDMA 是 CDMA码分多址技术TD-LTE 是 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两者从编解码、帧格式、空口、信令到网络架构都不一样。
2FDD-LTE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 Long Term Evolution FDD-LTE 即频分双工长期演进目前该标准的产业发展领先于 TD-LTE。FDD-LTE 已成为当前世界上采用的国家及地区最广泛的终端种类最丰富的一种 4G 标准。其演进路线与速率为 GSM(9K) -- GPRS(42K) -- EDGE(172K) -- WCDMA(364K) --HSDPA/HSUPA(14.4M) -- HSDPA/HSUPA(42M) -- FDD-LTE(300M)。
3WiMAX 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for Microwave Access即全球微波互联接入 WiMAX 的另一个名字是 IEEE 802.16。WiMAX 技术既被纳入到了 3G 技术也被纳入到了 4G 技术。
802.16 工作的频段采用的是无需授权频段范围在 2GHz 至 66GHz 之间而 802.16a 则是一种采用 2G 至 11GHz 无需授权频段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其频道带宽可根据需求在1.5M 至 20MHz 范围进行调整具有更好高速移动下无缝切换的 IEEE 802.16m 的技术正在研发。因此802.16 所使用的频谱可能比其他任何无线技术更丰富WiMAX 具有以下优点
1对于已知的干扰窄的信道带宽有利于避开干扰而且有利于节省频谱资源。 2灵活的带宽调整能力有利于运营商或用户协调频谱资源。 3WiMAX 所能实现的 50 公里的无线信号传输距离是无线局域网所不能比拟的网络覆盖面积是 3G 发射塔的 10 倍只要少数基站建设就能实现全城覆盖能够使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大大提升。
不过 WiMAX 网络在网络覆盖面积和网络的带宽上优势巨大但是其移动性却有着先天的缺陷无法满足高速(≧50km/h)下的网络的无缝链接。
4.2.3 广域网技术
广域网主要提供面向通信的服务支持用户使用计算机进行远距离的信息交换与局域网相比其覆盖范围广、通信的距离远、需要考虑的因素增多例如线路的冗余、带宽的利用和差错处理等。广域网一般由电信部门负责组建、管理和维护并向全社会提供面向通信的有偿服务、流量统计和计费问题。由于在架构师考试中考广域网的概率极低所以在此不详细叙述。
4.2.4 网络接入技术
目前接入 Internet 的主要方式有 PSTN、ISDN、ADSL、FTTxLAN 和 HFC 接入等五种。
1PSTN 接入 PSTNPublic SwitchingTelephone Network公用交换电话网络是指利用电话线拨号接入 Internet通常计算机需要安装一个 Modem调制解调器将电话线插入到 Modem 上在计算机上利用拨号程序输入接入号码进行接入。PSTN 的速度较低一般低于 64Kbps。
2ISDN 接入 ISDNIntegrated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俗称“一线通”是在电话网络的基础上构造的纯数字方式的综合业务数字网能为用户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和传真等在内的各类综合业务。ISDN 的基本速率接口为 2BD 信道共 144Kbps 带宽一般使用 RJ45 接口。
3ADSL 接入 ADSLAsymmetricalDigital Subscriber Loop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的服务端设备和用户端设备之间通过普通的电话线连接无须对入户线缆进行改造就可以为现有的大量电话用户提供 ADSL 宽带接入。随着标准和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不断降低ADSL 日益受到电信运营商和用户的欢迎成为接入 Internet 的主要方式之一。ADSL 的特点是上行速度和下行速度不一样并且往往是下行速度大于上行速度。目前比较成熟的 ADSL 标准主要有两种分别是 G.DMT 和 G.Lite。G.DMT 是全速率的 ADSL 标准提供 8Mbps 的下行速率和1.5Mbps 的上行速率但要求用户安装分离器而 G.Lite 是一种速率较慢的 ADSL它不需要在用户端进行线路的分离。G.Lite 标准的最大下行速率为 1.5Mbps最大上行速率为512Kbps。
4FTTxLAN 接入 光纤通信是指利用光导纤维简称为光纤传输光波信号的一种通信方法相对于以电为媒介的通信方式而言光纤通信的主要优点有传输频带宽通信容量大传输损耗小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线径细、重量轻资源丰富等。
1FTTx 技术。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平民化以及高速以太网的发展现在许多宽带智能小区就是采用以千兆以太网技术为主干充分利用光纤通信技术完成接入的。实现高速以太网的宽带技术常用的方式是 FTTxLAN光纤局域网根据光纤深入用户的程度可以分为五种分别是 FTTCFiber To The Curb光纤到路边、FTTZFiber To The Zone光纤到小区、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光纤到楼、FTTFFiber To The Floor光纤到楼层和 FT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
2无源光纤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技术。PON 是实现 FFTB 的关键技术在光分支点不需要节点设备只需安装一个简单的光分支器即可因此具有节省光缆资源、带宽资源共享、节省机房投资、设备安全性高、建网速度快和综合建网成本低等优点。目前PON 主要有 APONATM PON和 EPONEthernet PON两种。APON 选择 ATM 和 PON 作为网络协议和平台其上下行方向的信息传输都采用 ATM 传输方案下行速率为 622Mbps 或 155Mbps上行速率为 155Mbps。光节点到前端的距离可长达 10 20km或者更长。采用无源双星形拓扑结构使用时分复用和时分多址技术可以实现信元中继、局域网互联、电路仿真、普通电话业务等EPON 是以太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其下行速率为 100Mbps 或者 1000Mbps上行为 100Mbps。在 EPON 中传送的是可变长度的数据包最长可为 65535 个字节简化了网络结构、提高了网络速度。
5同轴光纤接入 同轴光纤技术Hybrid Fiber-CoaxialHFC是将光缆敷设到小区然后通过光电转换节点利用有线电视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CATV的总线式同轴电缆连接到用户提供综合电信业务的技术。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 CATV 原有的网络由于具有建网快、造价低等特点使其逐渐成为最佳的接入方式之一。HFC 是由光纤干线网和同轴分配网通过光节点结合而成一般光纤干线网采用星形结构同轴电缆分配网采用树形结构。HFC 的用户端需要使用一个称为 CableModem电缆调制解调器的设备它不单纯是一个调制解调器还集成了调谐器、加/解密设备、桥接器、网络接口卡、虚拟专网代理和以太网集线器的功能于一身它无须拨号可提供随时在线的永远连接。HFC 采用频分复用技术和 64QAM 调制其上行速率已达 10Mbps 以上下行速率更高。
4.3 网络互连与常用设备
网络互连是为了将两个以上具有独立自治能力、同构或异构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实现数据流通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或者容纳更多的用户。网络互连包括局域网与局域网的互连、局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连、广域网与广域网的互连这可以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使更多的资源可以被更多的用户共享。
1网络互连设备 在网络互连时各节点一般不能简单地直接相连而是需要通过一个中间设备来实现。照 OSI/RM 的分层原则这个中间设备要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功能根据它们工作的协议层不同进行分类网络互连设备有中继器实现物理层协议转换在电缆间转换二进制信号、网桥实现物理层和和数据链路层协议转换、路由器实现网络层和以下各层协议转换、网关提供从最底层到传输层或以上各层的协议转换和交换机等。在实际应用中各厂商提供的设备都是多功能组合向下兼容的。表 4-1 则是对以上设备的一个总结。 无线 AP、无线网桥和无线路由器等。
2交换技术 在计算机网络中当用户较多而传输的距离较远时通常不采用两点固定连接的专用线路而是采用交换技术使通信传输线路为各个用户公用以提高传输设备的利用率降低系统费用。
按照实际的数据传送技术交换技术又可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它们的主要特点如下
1电路交换。在数据传送之前必须先设置一条通路。在线路释放之前该通路将由一对用户独占。
2报文交换。报文从源点传送到目的地采用存储转发的方式在传送报文时同时只占用一段通道。在交换节点中需要缓冲存储报文需要排队。因此报文交换不能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
3分组交换。交换方式和报文交换方式类似但报文被分成分组传送并规定了最大的分组长度。在数据报分组交换中目的地需要重新组装报文在虚电路分组交换中在数据传送之前必须通过虚呼叫设置一条虚电路。分组交换技术是在数据网络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交换技术。
根据各自的特点不同的交换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场合。例如对于交互式通信来说报文交换肯定是不适合的对于较轻和间歇式负载来说电路交换是最合适的因此可以通过电话拨号线路来实行通信对于较重或持续的负载来说使用租用的线路以电路交换方式通信是合适的对必须交换中等数据到大量的数据时可用分组交换方法。
3路由技术
路由器是工作在网络层的重要网络互连设备构成了基于 TCP/IP 协议的 Internet 的主体脉络工作在 Internet 上的路由器也称为 IP 网关。
路由器的主要功能就是进行路由选择。当一个网络中的计算机要给另一个网络中的计算机发送分组时它首先将分组送给同一个网络中用于网络之间连接的路由器路由器根据目的地址信息选择合适的路由将该分组传递到目的网络用于网络之间连接的路由器中然后通过目的网络中内部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该分组最后被递交给目的计算机。
根据路由选择协议的应用范围可以将其分为内部网关协议 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外部网关协议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EGP和核心网关协议Gateway Gateway ProtocolGGP三大类。
1内部网关协议。内部网关协议是指在一个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内运行的路由选择协议主要包括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 OSP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最短路径先先、IGRP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内部网关路由协议和 EIGRPEnhanced IGRP增强型 IGRP等。其中 AS 是指同构型的网关连接的互连网络通常是由一个网络管理中心控制的。
2外部网关协议。外部网关协议是指在两个 AS 之间使用的路由选择协议最新的EGP 主要有 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其主要功能是控制路由策略。
3核心网关协议。Internet 中有个主干网所有的 AS 都连接到主干网上主干网中的网关称为核心网关核心网关之间交换路由信息时使用的是 GGP。 从路由协议使用的算法来看所有的路由协议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距离向量协议。计算网络中所有链路的矢量和距离并以此为依据来确定最佳路径。这类协议会定期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全部或部分路由表。
2链路状态协议。使用为每个路由器创建的拓扑数据库来创建路由表通过计算最短路径来形成路由表。这类协议会定期向相邻路由器发送网络链路状态信息。
3平衡型协议。结合了距离向量协议和链路状态协议的优点。
4.4 网络工程
网络工程的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建设和项目管理等领域知识的综合利用的过程系统分析师必须根据用户单位的需求和具体情况结合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产品化程度经过充分的需求分析和市场调研确定网络建设方案依据方案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按照实施过程的先后网络工程可分为网络规划、网络设计和网络实施三个阶段。
4.4.1 网络规划
网络规划是网络建设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网络规划应该以需求为基础同时考虑技术和工程的可行性。具体来说网络规划包括网络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和对现有网络的分析与描述。
1.网络需求分析在网络组建之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网络的设计网络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网络实施前的规划工作。
需求分析的基本任务是深入调查用户网络建设的背景、必要性、上网的人数和信息量等然后进行纵向的、更加深入细致的需求分析和调研在确定地理布局、设备类型、网络服务、通信类型和通信量、网络容量和性能以及网络现状等与网络建设目标相关的几个主要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形成分析报告为网络设计提供依据。需求分析通常采用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逐一深入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分解从而为网络设计提供基础。
1功能需求。功能需求是指用户希望利用网络来完成什么功能然后依据使用需求、实现成本、未来发展和总预算投资等因素对网络的组建方案进行认真的设计和推敲。
2通信需求。通信需求是指了解用户需要的通信类型、通信频度、通信时间和通信量等。
3性能需求。性能需求包括容量带宽、利用率、最优利用率、吞吐量、可提供负载、精确度、效率、延迟等待时间、延时变化量、响应时间、最优网络利用率、端到端的差错率、精确度和网络效率等。
4可靠性需求。可靠性需求主要包括精确度、错误率、稳定性、无故障时间、数据 备份等几个方面。
5安全需求。衡量网络安全的指标是可用性、完整性信息的完整、精确和有效不因人为或非人为的原因而改变信息内容和保密性信息只能通过一定方式向有权知道其内容的人员透露。
6运行与维护需求。运行与维护需求是指网络运行和维护费用方面的需求。
7管理需求。管理需求主要包括用户管理创建和维护用户账户及其访问权限、资源管理、配置管理、性能管理监视和跟踪网络活动维护和增强系统性能和网络维护防止、检查和解决网络故障问题。
除此之外系统分析师还应该了解网络的地理位置以及对运行环境的要求包括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等相关的需求。
2可行性研究 在网络规划阶段有一个很重要的活动那就是系统可行性研究通常从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法律可行性和用户使用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
3对现有网络的分析与描述 如果是在现有网络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那么网络规划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现有网络进行分析并系统化地描述出来。对现有网络系统进行调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服务器的数量和位置。通常服务器所在的中心机房就是网络瓶颈所在因此服 务器的数量和位置是确定网络瓶颈、解决网络拥塞的前提。
2客户机的数量和位置。对客户机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分析便于发现在客户机相对集中的地方是否存在瓶颈结合地理位置确认客户机的网络接入位置是否合理当存在拥堵现象时可以重新设计该区域及周边区域的网络结构均衡网络负载。
3同时访问的数量。了解网络中并发访问的情况并发访问的最大值也就是网络的峰值是考验网络负载能力的重要参数。通常该值超过网络负载能力时就会出现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例如网络分析仪进行连续多天 24 小时全天候跟踪以进行分析。
4每天的用户数。每天的用户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网络的负载和流量。
5每次使用的时间。每次网络访问的持续时间将影响到整个模型的建立对并发的流量预计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其必将对并发人数有影响。
6每次数据传输的数据量即每笔业务所产生的数据流量。
7网络拥塞的时间段。可以针对网络拥塞的时间段所发生的数据流、用户数、业务类型进行重点分析从而找到导致网络拥塞的症结所在。
8采用的协议。不同的协议对网络的传输介质和使用的设备及应用的规划会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因素。
9通信模式。对通信模式的分析包括双工模式或单工模式、速度和通信地域范围等。
结合对现有网络系统的调研与分析并在其基础上进行新的网络规划能够通过以下措施更有效地保证用户的原始投资
1不要推倒重来要基于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 2将现有的设备降级使用例如将原有核心层设备降级为分层级使用等并新增更先进的设备以提高网络的性能。
4.4.2 网络设计
网络设计的工作是在网络规划的基础上设计一个能够解决用户问题的方案。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确定网络总体目标和设计原则然后设计网络的逻辑结构再设计网络的物理结构。
1网络逻辑结构设计 网络逻辑结构设计是体现网络设计核心思想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根据需求规范和通信规范选择一种比较适宜的网络逻辑结构并基于该逻辑结构实施后续的资源分配规划、安全规划等内容。
在逻辑网络设计阶段需要描述满足用户需求的网络行为及性能详细说明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上传输的此阶段不涉及网络元素的具体物理位置。网络设计者利用需求分析和现有网络体系分析的结果来设计逻辑网络结构。如果现有的软件、硬件不能满足新网络的需求现有系统就必须升级。如果现有系统能继续运行使用可以将它们集成到新设计中来。如果不集成旧系统网络设计小组可以找一个新系统对它进行测试确定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
此阶段最后应该得到一份逻辑网络设计文档输出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① 逻辑网络设计图 ② IP 地址方案 ③ 安全方案 ④ 具体的软件、硬件、广域网连接设备和基本的服务 ⑤ 雇佣和培训新网络员工的具体说明 ⑥ 初步对软件、硬件、服务、网络雇佣员工和培训的费用估计。
2网络物理结构设计 物理网络设计是对逻辑网络设计的物理实现通过对设备的具体物理分布、运行环境等的确定确保网络的物理连接符合逻辑连接的要求。在这一阶段网络设计者需要确定具体的软硬件、连接设备、布线和服务。如何购买和安装设备由网络物理结构这一阶段的输出作指导所以网络物理设计文档必须尽可能详细、清晰输出的内容如下
① 物理网络图和布线方案 ② 设备和部件的详细列表清单 ③ 软件、硬件和安装费用的估计 ④ 安装日程表用以详细说明实际和服务中断的时间及期限 ⑤ 安装后的测试计划 ⑥ 用户培训计划。
3分层设计 为了能够更好地分析与设计复杂的大型互连网络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主要采用分层分级设计模型它类似于软件工程中的结构化设计。通过一些通用规则来设计网络就可以简化设计、优化带宽的分配和规划。在分层设计中引入了三个关键层的概念分别是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
通常将网络中直接面向用户连接或访问网络的部分称为接入层将位于接入层和核心层之间的部分称为分布层或汇聚层。接入层的目的是允许终端用户连接到网络因此接入层交换机具有低成本和高端口密度特性。
汇聚层是核心层和接入层的分界面完成网络访问策略控制、数据包处理、过滤、寻址以及其他数据处理的任务。汇聚层交换机是多台接入层交换机的汇聚点它必须能够处理来自接入层设备的所有通信量并提供到核心层的上行链路因此汇聚层交换机与接入层交换机比较需要更高的性能更少的接口和更高的交换速率。
网络主干部分称为核心层核心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高速转发通信提供优化、可靠的骨干传输结构因此核心层交换机应拥有更高的可靠性性能和吞吐量。核心层为网络提供了骨干组件或高速交换组件在纯粹的分层设计中核心层只完成数据交换的特殊任务。
需要根据网络需求的地理距离、信息流量和数据负载的轻重来选择核心层技术常用的技术包括 ATM、100Base-Fx 和千兆以太网等。在主干网中考虑到高可用性的需求通常会使用双星树结构即采用两台同样的交换机与汇聚层交换机分别连接并使用链路聚合技术实现双机互联。
4.4.3 网络实施
网络实施是在网络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设备的购买、安装、调试和系统切换工作。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工程实施计划。在网络设备安装前需要编制工程实施计划列出需实施的项目、费用和负责人等以便控制投资按进度要求完成实施任务。工程计划必须包括在网络实施阶段的设备验收、人员培训、系统测试和网络运行维护等具体事务的处理必须控制和处理所有可预知的事件并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
2网络设备到货验收。系统中要用到的网络设备到货后在安装调试前必须先进行严格的功能性能测试以保证购买的产品能很好地满足用户需要。在到货验收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包括对规格、数量和质量进行核实以及检查合格证、出厂证、供应商保证书和各种证明文件是否齐全。在必要时利用测试工具进行评估和测试评估设备能否满足网络建设的需求。如果发现短缺或破损要求设备提供商补发或免费更换。
3设备安装。网络系统的安装和调试需要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安装项目一般分为综合布线系统、机房工程、网络设备、服务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应分别由专门的工程师进行安装和调试。在这些安装项目中尤其要注意综合布线系统的质量因为综合布线一般会涉及隐蔽工程一旦覆盖后发生故障查找错误源和恢复故障的代价比较高。
4系统测试。系统安装完毕就要进行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保证网络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网络测试包括网络设备测试、网络系统测试和网络应用测试三个层次。网络设备测试主要是针对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线缆等传输介质和设备的测试网络系统测试主要是针对系统的连通性、链路传输率、吞吐率、传输时延和丢包率、链路利用率、错误率、广播帧和组播帧和冲突率等方面的测试网络应用测试主要针对 DHCP、DNS、Web、 Email 和 FTP 等服务性能进行测试。
5系统试运行。系统调试完毕后进入试运行阶段。这一阶段是验证系统在功能和性能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对系统进行不断调整直至达到用户要求的重要时刻。
6用户培训。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网络系统往往需要网络管理员来维护并协调网络资源的使用。对有关人员的培训是网络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7系统转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系统达到稳定、可靠的水平就可以进行系统转换工作。系统转换可以采用三种方法分别是直接转换、并行转换和分段转换这三种方法的可靠性和成本各不相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4.5 网络存储技术
目前主流的网络存储技术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直接附加存储Direct Attached StorageDAS、网络附加存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
1直接附加存储
DAS 是将存储设备通过 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电缆直接连到服务器其本身是硬件的堆叠存储操作依赖于服务器不带有任何存储操作系统。因此有些文献也把 DAS 称为 SASServer Attached Storage服务器附加存储。 DAS 的适用环境为
1服务器在地理分布上很分散通过 SAN 或 NAS 在它们之间进行互连非常困难时 2存储系统必须被直接连接到应用服务器例如Microsoft Cluster Server 或某些数据库使用的“原始分区”上时
3包括许多数据库应用和应用服务器在内的应用它们需要直接连接到存储器上时。 由于 DAS 直接将存储设备连接到服务器上这导致它在传递距离、连接数量、传输速率等方面都受到限制。因此当存储容量增加时DAS 方式很难扩展这对存储容量的升级是一个巨大的瓶颈另一方面由于数据的读取都要通过服务器来处理必然导致服务器的处理压力增加数据处理和传输能力将大大降低此外当服务器出现宕机等异常状况时也会波及存储数据使其无法使用。目前 DAS 基本被 NAS 所代替。
2网络附加存储 采用 NAS 技术的存储设备不再通过 I/O 总线附属于某个特定的服务器而是通过网络接口与网络直接相连由用户通过网络访问。NAS 存储系统的结构如图 4-5 所示。
NAS 存储设备类似于一个专用的文件服务器它去掉了通用服务器的大多数计算功能而仅仅提供文件系统功能从而降低了设备的成本。并且为方便存储设备到网络之间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发送数据它专门优化了系统硬件与软件架构。NAS 以数据为中心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分离其存储设备在功能上完全独立于网络中的主服务器客户机与存储设备之间的数据访问不再需要文件服务器的干预同时它允许客户机与存储设备之间进行直接的数据访问所以不仅响应速度快而且数据传输速率也很高。
NAS 技术支持多种 TCP/IP 网络协议主要是 NFSNet File System网络文件系统和CIFSCommon Internet File System通用 Internet 文件系统来进行文件访问所以 NAS 的性能特点是进行小文件级的共享存取。在具体使用时NAS 设备通常配置为文件服务器通过使用基于 Web 的管理界面来实现系统资源的配置、用户配置管理和用户访问登录等。
NAS 存储支持即插即用可以在网络的任一位置建立存储。基于 Web 管理从而使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管理更加容易。NAS 可以很经济地解决存储容量不足的问题但难以获得满意的性能。
3存储区域网络 SAN 是通过专用交换机将磁盘阵列与服务器连接起来的高速专用子网。它没有采用文件共享存取方式而是采用块block级别存储。SAN 是通过专用高速网将一个或多个网络存储设备和服务器连接起来的专用存储系统其最大特点是将存储设备从传统的以太网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储区域网络SAN 的系统结构如图 4-6 所示。 根据数据传输过程采用的协议其技术划分为 FC SAN 和 IP SAN。另外还有一种新兴的 IB SAN 技术。
1FC SAN。FCFiber Channel光纤通道和 SCSI 接口一样最初也不是为硬盘设计开发的接口技术而是专门为网络系统设计的随着存储系统对速度的需求才逐渐应用到硬盘系统中。光纤通道的主要特性有热插拔性、高速带宽、远程连接、连接设备数量大等。它是当今最昂贵和最复杂的存储架构需要在硬件、软件和人员培训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FC SAN 由三个基本的组件构成分别是接口SCSI、FC)、连接设备交换机、路由器和协议IP、SCSI。这三个组件再加上附加的存储设备和服务器就构成一个 SAN 系统。它是专用、高速、高可靠的网络允许独立、动态地增加存储设备使得管理和集中控制更加简化。
FC SAN 有两个较大的缺陷分别是成本高和复杂性其原因就是因为使用了 FC。在光纤通道上部署 SAN需要每个服务器上都要有 FC 适配器、专用的 FC 交换机和独立的布线基础架构。这些设施使成本大幅增加更不用说精通 FC 协议的人员培训成本。
2IP SAN。IP SAN 是基于 IP 网络实现数据块级别存储方式的存储网络。由于设备成本低配置技术简单可共享和使用大容量的存储空间因而逐渐获得广泛的应用。 在具体应用上IP 存储主要是指 ISCSIInternet SCSI。作为一种新兴的存储技术ISCSI 基于 IP 网络实现 SAN 架构既具备了 IP 网络配置和管理简单的优势又提供了 SAN 架构所拥有的强大功能和扩展性。ISCSI 是连接到一个 TCP/IP 网络的直接寻址的存储库通过使用 TCP/IP 协议对 SCSI 指令进行封装可以使指令能够通过 IP 网络进行传输而过程完全不依赖于地点。
ISCSI 优势的主要表现在于首先建立在 SCSI、TCP/IP 这些稳定和熟悉的标准上因此安装成本和维护费用都很低其次ISCSI 支持一般的以太网交换机而不是特殊的光纤通道交换机从而减少了异构网络和电缆最后ISCSI 通过 IP 传输存储命令因此可以在整个 Internet 上传输没有距离限制。
ISCSI 的缺点在于存储和网络是同一个物理接口同时协议本身的开销较大协议本身需要频繁地将 SCSI 命令封装到 IP 包中及从 IP 包中将 SCSI 命令解析出来这两个因素都造成了带宽的占用和主处理器的负担。但是随着专门处理 ISCSI 指令的芯片的开发解决主处理器的负担问题以及 10G 以太网的普及解决带宽问题ISCSI 将有着更好的发展。
4.6 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是一种模块化的、灵活性极高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群之间的信息传输通道。通过它可使话音设备、数据设备、交换设备及各种控制设备与信息管理系统连接起来同时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它还包括建筑物外部网络或电信线路的连接点与应用系统设备之间的所有线缆及相关的连接部件。综合布线由不同系列和规格的部件组成其中包括传输介质、相关连接硬件如配线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及电气保护设备等。
根据《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可分为 7 个部分工作区、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进线间、管理。
1工作区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应由配线子系统的信息插座模块延伸到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缆线及适配器组成。
2配线子系统配线子系统应由工作区的信息插座模块、信息插座模块至电信间配线设备的配线电缆和光缆、电信间的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等组成。
3干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至电信间的干线电缆和光缆安装在设备间的建筑物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4建筑群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应由连接多个建筑物之间的主干电缆和光缆、建筑群配线设备及设备缆线和跳线组成。
5设备间设备间是在每幢建筑物的适当地点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交换的场地。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设备间主要是用来安装建筑物配线设备。电话交换机、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入口设施也可与配线设备安装在一起。
6进线间进线间是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并可作为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的安装场地。
7管理管理应对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的配线设备、缆线、信息插座模块等设施按一定的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917704.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