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解析:AI Agent开发秘籍:Prompt工程与测评最佳实践(建议收藏反复研读)
2025-09-18 19:18 tlnshuju 阅读(0) 评论(0) 收藏 举报本文详细介绍了AI Agent的构建与优化途径,强调Agent是自主推进任务的系统而非简单聊天机器人。文章指出Agent适用于艰难高价值任务,并系统阐述了Prompt工程的关键要素:明确目标与成功标准、设备选择原则、思考-行动-反思节奏等。同时提供了实用的测评方法,建议从简单小批量开始,结合LLM评审和人评,关注结果与过程双重指标。作者强调清晰提示与精简工具的重要性,以及逐步迭代、持续优化的制作理念。
最近搜了一些Agent相关的论文、文章、视频,企图从工艺底层抱抱佛脚…
正巧看到了Anthropic 8月1日在YouTube上发布了一个视频《Prompting for Agents | Code w/ Claude》,详细讲了如何写好Agent 的 Prompt、如何测评。
我现在很必须的内容,因此今天的文章主要分享下该视频的观点。就是正好
这支视频讲了啥(速览版)
- Agent 的正确定义:不是“更聪明的聊天机器人”,而是“在工具回路中自主推进任务的架构”:给定目标→选择/调用设备→观察→决定下一步→直到达成停止条件。
- 什么时候该用 Agent:适合困难、不确定路径、且高价值的任务;能被固定流程吃掉的,优先 Workflow。这个判断框架与 Anthropic 的工程文《Building effective agents》完全一致。
- 如何写好提示词:要写清目标与成功标准、设备选择原则、思考—行动—反思节奏、启发式(预算/不可逆动作/停机条件)、输出契约等;否则只是在给模型加戏。
- 测评从轻松、小批量开始:先把最小可用工具集跑通,再逐步加复杂度。
什么是Agent?
Agent = 在一个循环回路中使用工具的模型。给定目标后,它会自主地:选择/调用合适器具 → 观察反馈 → 更新决策 → 继续推进,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它所依赖的“环境”包括:运行环境、可用工具清单、提示词(任务与边界)。
Agent的组成
- 目标与停止条件。
- 工具回路(Action–Observation):每一步都基于工具返回更新计划。
- 环境三件套:运行环境 / 软件 / 系统提示(明确“Agent要完成什么”)。
- “越简单越好”:提示与工具说明要清晰克制,别给花里胡哨的语言描述。
什么是“提示词工程(prompt engineering)”?
Anthropic AI团队成员Hannah认为“提示词工程是一种系统性改进用于大模型应用的提示词的方法——通过测试、评估、分析与对提示词及软件的优化,用自然语言进行编程!
一个好的提示词工程是所需能力包含:
- 清晰、无歧义、精确的写作;
- 以科学思维制作评测,不断测试;
- 什么;就是产品化思维:对你的产品来说,理想的模型行为
- 理解大模型的倾向与局限;
- 汇总并分析失败模式,并思考修复方法;
- 思考边界场景,让提示在广泛输入下都稳健。
写提示词 = 写操作流程
Anthropic 的核心观点:Prompt 不是文案,是规则和流程。它要解决的不是“说得漂亮”,而是如何让 Agent 在真实环境里把事办完。这份规程至少包含五部分:
- 角色与高层目标(1–2 句话说清你是谁、为啥而来)
- 动态上下文(检索到的资料、用户偏好、会话历史)
- 详细任务指令(做什么、不做什么、成败标准)
- 示例 n-shot(可选,用于边界提醒,不是“写死流程”)
- 重复关键指令(长提示里尤其主要,防遗忘)
一个示例:
你是一名 AI 旅行顾问(AI travel agent)根据用户输入创建一份就是,任务个性化旅行行程:产出一份就是。你的目标有吸引力、结构清晰、切实可行的行程,既符合用户偏好,也匹配指定的目的地与出行天数。
你将获得以下信息:目的地、天数、用户偏好。
在制定行程时,请遵循以下指南:
- 调研目的地及其热门景点,并结合用户偏好。
- 为每一天规划活动,确保观光—放松—本地体验之间的良好平衡。
- 给出用餐建议,考虑当地美食;如用户提到饮食偏好,请一并考虑。
- 推荐住宿选项,需与用户偏好与预算相匹配。
- 提供实用信息,如交通方式与预估花费。
- 注意可用天数,制定现实可行的时间安排。
请按以下格式呈现你的行程:
- 以目的地的简要介绍开头。
- 提供按天拆分的活动、用餐与住宿安排。
- 以额外提示/出行建议结尾。
现在,请基于给出的目的地、天数和用户偏好,创建一份个性化旅行行程。你的建议应当既有创意又充分详尽,确保行程既体现用户兴趣,也凸显目的地的独特之处。
什么时候该用 Agent?
通过不是所有场景都需要 Agent(很多时候反而不该用 Agent),它最适合麻烦且高价值的任务。人能够按“固定步骤”一步步做完的工作,用工作流(workflow)可能更合适、更省资源。
否可用?若给不了足够工具/信息就让它办成事,那就先缩小范围; 4)容错与纠错成本:难以发现/纠正的错误,不适合让 Agent 全自动去跑。就是判断方法: 1)任务是否艰难到只知道终点,不清楚具体怎么走、需要哪些信息与工具; 2)完成后是否“高价值”?低价值流程别浪费 Agent 的资源; 3)工具与材料
2个适合Agent的例子:
写代码:你知道目标是“把设计文档落实成 PR”,但并不确定具体路径、要如何迭代修改——高价值、强杠杆,适合 Agent。
数据分析:你清楚希望得到哪些洞见/可视化,但数据形态、清洗过程并不确定——这类探索式任务非常适配 Agent。
如何写好Agent的Prompt?
原则一:像 Agent 那样思考
模拟“Agent 身处的环境”——它能看到什么工具、设备会返回什么;甚至可以在脑内模拟一遍:如果你站在 Agent 的角度,拿到这份工具说明,你会不会困惑?人类都看不懂的工作流,模型更不可能做对。
原则二:赋予“合理的启发式(Heuristics)”
提示工程不是“写字”,而是决定模型该拥有哪些概念与行为准则。例如:大家给 Agent 一个重要概念——“不可逆性(irreversibility)”:避免做不可逆、可能伤害用户或环境的动作。再比如,给“检索”Agent 设停止条件与预算:找到答案就停;简单疑问<5次工具调用,麻烦问题可到10或50;不要为“完美来源”无限搜索。这类“合理启发式”都要在提示里清晰明确地写出来。
原则三:明确“何时用哪种工具”
前沿模型一次能挂非常多的工具,但模型并不知道在你的组织里哪个工具对哪个任务更关键。必须在提示中写出选择原则:比如公司信息优先搜 Slack、代码障碍查 GitHub/Sentry、业务报表走 DataDog……别只给一串简短描述就指望它自己悟透。
原则四:引导“思考—行动”的过程
不要只“打开思考”,而要具体引导:
- 让它先规划:这个查询复杂度如何?预期用几次工具?优先查哪些来源?如何判定成功?
- 在器具调用之间穿插反思:网页结果不必然正确,需要质量评估/二次求证/必要的免责声明。
- 提前写上副作用与停止条件:比如“若找不到完美来源,最多 N 次搜索后停止”。
原则五:管理上下文窗口
Agent 容易撞到上下文上限。做法包括:
- 压缩:临近窗口上限时自动把上下文浓缩为高密度摘要,交给新的会话继续跑。
- 外部记忆:把关键过程/状态写入外部文件,得时再读取。
- 子Agent:把搜索等“吃上下文”的工作分给子代理,压缩后再交给主代理整合、撰写报告。
原则六:让 Claude 发挥所长 + 工具要“少而精”
先用一套最小可用的提示和工具跑起来,再逐步加复杂度。避免给一堆名字相似/职责重叠的应用(例如 6 个“搜索”工具查不同库),会让模型混淆——能合并就合并,并把用途说清清楚楚。
测评怎么做:从“小而真”开始
效果量越大,样本越可小:起步不需要上百条,只要几条真实用例,每次改 Prompt/工具文档都能看到显著变化。
用真实任务评测:尽量让评测题就像用户会问的那种,且能用现有工具找到标准答案。
LLM 评审 + 量表(rubric) 很有用:只要规则清楚,模型能胜任“打分官”。
人评无法被完全替代:每周都要有人“猛怼 + 手感校验 + 真实用户试用”,人类最能摸到“硌手的边角”。
评测都评什么:结果 & 过程
1)结果向(Outcome)
- 答案正确性:用 LLM-judge 判定回答是否正确、是否覆盖关键点。
- 最终状态达成:看 Agent 是否到达正确的最终状态(例如:外部平台里确实发生了期望变更)。
2)过程向(Process)
- 工具使用正确性:评估是否选对工具与参数,以及遇错能否恢复(图示中“从参数错误恢复”的示例)。
- 其他常见过程量化:步骤数/时延、无效调用、异常与回退等——这些直接从对话与调用日志即可统计。
LLM-as-judge 的最小做法:给评审模型一份量表和结构化输出格式,它就能稳定工作。
示例量表要点
- 是否满足硬性约束(0/1/2)
- 证据质量与可追溯性(0/1/2)
- 取舍与理由是否清晰(0/1/2)
- 是否给出风险/不确定性(0/1/2)
- 输出契约是否遵守(0/1/2)
- 合计 0–10 分,并给一句话短评
测评起步流程
- 选 10–20 条真实任务样例(最好能用现有软件找到明确答案/标准)。
- 为每条样例写明期望结果/最终状态(方便做 τ-bench)。
- 准备一份rubric,用 LLM-as-judge打分;必要处穿插人评抽检。
- 观察结果 + 过程两套指标的变化;对失败样例做回放,定位是选择错工具、参数错误、步骤冗长还是停止条件/启发式不当。
- 小改就复测:每次只调整一个维度(如 Prompt 的启发式或某个工具文档),再跑同一小集合对比效果。
读者福利大放送:如果你对大模型感兴趣,想更加深入的学习大模型**,那么这份精心整理的大模型学习资料,绝对能帮你少走弯路、快速入门**
如果你是零基础小白,别担心——大模型入门真的没那么难,你完全可以学得会!
不用你懂任何算法和数学知识,公式推导、复杂原理这些都不用操心;
也不挑电脑配置,普通家用电脑完全能 hold 住,不用额外花钱升级设备;
更不用你提前学 Python 之类的编程语言,零基础照样能上手。
你要做的特定简单:跟着我的讲解走,照着教程里的步骤一步步操作就行。
包括:大模型学习线路汇总、学习阶段,大模型实战案例,大模型学习视频,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大模型书籍PDF。带你从零基础系统性的学好大模型!
现在这份资料免费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小伙伴,直接VX扫描下方二维码就能领取啦↓↓↓
为什么要学习大模型?
数据显示,2023 年我国大模型相关人才缺口已突破百万,这一数字直接暴露了人才培养体系的严重滞后与供给不足。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迭代,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呈爆发式增长,据预测,到 2025 年这一缺口将急剧扩大至 400 万!!
大模型学习路线汇总
整体的学习路线分成L1到L4四个阶段,一步步带你从入门到进阶,从理论到实战,跟着学习路线一步步打卡,小白也能轻松学会!
大模型实战项目&配套源码
光学理论可不够,这套学习资料还包含了丰富的实战案例,让你在实战中检验成果巩固所学知识
大模型学习必看书籍PDF
我精选了一系列大模型技术的书籍和学习文档(电子版),它们由领域内的顶尖专家撰写,内容全面、深入、详尽,为你学习大模型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模型超全面试题汇总
在面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我都给大家汇总好了,能让你们在面试中游刃有余
这些资料真的有用吗?
这份资料由我和鲁为民博士(北京清华大学学士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共同整理,现任上海殷泊信息科技CEO,其创立的MoPaaS云平台获Forrester全球’强劲表现者’认证,服务航天科工、国家电网等1000+企业,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发表论文50+篇,获NASA JPL火星探测系统强化学习专利等35项中美专利。本套AI大模型课程由清华大学-加州理工双料博士、吴文俊人工智能奖得主鲁为民教授领衔研发。
资料内容涵盖了从入门到进阶的各类视频教程和实战项目,无论你是小白还是有些技能基础的技术人员,这份资料都绝对能帮助你提升薪资待遇,转行大模型岗位。
获取方式:
通过有需要的小伙伴,能够保存图片到VX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领取【保证100%免费】
相信我,这套大模型系统教程将会是全网最齐全 最适合零基础的!!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907361.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