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视觉检测中光源的作用以及分类
- 机器视觉检测中光源的作用
- 一、机器视觉光源的核心作用
- 二、机器视觉光源的分类(按4大常用维度)
- 1. 按“光源形状”分类(最常用,对应不同检测目标形态)
- 2. 按“照射方式”分类(对应物体材质与缺陷类型)
- 3. 按“光源类型”分类(对应性能需求:寿命、亮度、发热)
- 4. 按“波长(颜色)”分类(对应目标与背景的颜色差异)
- 总结
机器视觉检测中光源的作用
在机器视觉系统中,光源并非普通照明工具,而是图像质量的“决定因素”——它通过控制光线的强度、角度、波长和分布,将目标物体的关键特征(如缺陷、尺寸、纹理、位置)与背景清晰分离,为相机和算法提供“可分析的优质图像”。若光源设计不当,即使采用高精度相机和算法,也无法实现稳定检测。
一、机器视觉光源的核心作用
机器视觉光源的核心目标是**“凸显有用特征,抑制无用干扰”**,具体可拆解为4大作用:
- 提升目标与背景的对比度
这是最核心的作用。通过调整光源角度、颜色或照射方式,让目标区域(如零件的划痕、引脚、字符)与背景(如载具、工作台)形成明暗差异,避免“目标淹没在背景中”。例如:检测电路板上的焊点时,用斜射光源使焊点边缘形成阴影,与平整的基板形成清晰对比。 - 凸显微小细节或缺陷
针对微米级的缺陷(如电池极片的针孔、薄膜的划伤)或精细结构(如芯片的金线),光源需给予均匀且高方向性的光线,避免因光线不均导致细节“被忽略”。例如:检测手机屏幕的微裂痕时,用同轴光源(光线垂直照射)使裂痕产生漫反射,呈现为暗线,而屏幕表面则因镜面反射呈现亮面。 - 抑制环境干扰与物体反光
工业场景中存在环境光(如车间灯光、阳光)、物体表面反光(如金属、玻璃)等干扰,光源需通过“主动控光”抵消这些影响。例如:检测不锈钢零件时,用穹顶光源(光线从360°漫射)替代直射光源,避免金属表面的镜面反光形成“亮斑”,导致缺陷被遮挡。 - 统一成像条件,保证检测稳定性
同一批产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工位检测时,若照明条件不一致(如环境光强弱变化),会导致同一物体的图像出现差异,影响算法判断。光源借助标准化的光强、色温输出,确保“每次成像的条件相同”,让检测结果具有重复性。
二、机器视觉光源的分类(按4大常用维度)
机器视觉光源的分类需结合“应用场景”(如检测目标、缺陷类型、物体材质),常见分类维度包括光源形状、照射方式、光源类型、波长,具体如下:
1. 按“光源形状”分类(最常用,对应不同检测目标形态)
光源类型 | 结构特点 | 核心优势 | 典型应用场景 |
---|---|---|---|
环形光源 | 环形灯珠阵列,中心留相机孔 | 360°均匀照射,减少阴影 | 圆形物体检测(如瓶盖、镜头)、表面缺陷(如划痕、污渍)、字符识别(如瓶身喷码) |
条形光源 | 长条形灯珠阵列(可单条/多条组合) | 光线方向性强,可调整角度 | 长条形物体检测(如电池极片、导线)、缝隙检测(如零件的装配间隙)、边缘定位(如板材的边缘直线度) |
面光源(平板光源) | 灯珠+导光板,输出均匀面光 | 光照面积大且均匀,无眩光 | 大面积平面检测(如显示屏、玻璃基板)、薄型物体轮廓检测(如薄膜、纸张) |
点光源 | 高亮度LED点,配聚光透镜 | 光线集中,可远距离照射 | 微小区域检测(如芯片引脚、光纤端面)、深孔/凹槽内缺陷检测(如螺丝孔的毛刺) |
穹顶光源(碗形光源) | 内壁漫反射材质,光线360°漫射 | 完全消除镜面反光,光照均匀 | 曲面/反光物体检测(如金属零件、塑料外壳)、表面凹凸纹理检测(如注塑件的纹路) |
2. 按“照射方式”分类(对应物体材质与缺陷类型)
- 正面照射(直射/斜射):光线从相机同侧照射目标,适合检测物体表面的“高度差特征”(如划痕、凸起、字符)。
- 直射(光线垂直目标):适合平整表面的缺陷(如玻璃的污渍);
- 斜射(光线与目标成15°-45°角):适合检测微小高度差(如金属表面的划痕、纸张的折痕)。
- 背面照射(背光源):光线从相机对侧照射目标,目标若为“不透明/半透明”,会形成“剪影效果”,适合检测轮廓、间隙、通孔。例如:检测零件的外形尺寸(如螺栓的长度)、电路板的引脚间距、薄膜的破洞。
- 同轴照射(同轴光源):光线通过半透半反镜与相机光路重合,垂直照射目标,适合反光物体的表面检测(如金属、玻璃、亚克力),避免镜面反光干扰。例如:检测手机玻璃盖板的划痕、金属零件的表面平整度。
3. 按“光源类型”分类(对应性能需求:寿命、亮度、发热)
光源类型 | 核心特点 | 优势 | 劣势 | 应用场景 |
---|---|---|---|---|
LED光源 | 半导体发光,可单色/多色 | 寿命长(10万小时+)、低发热、亮度可调、响应快 | 单颗亮度有限,需阵列组合 | 90%以上工业场景(如缺陷检测、尺寸测量、OCR) |
激光光源 | 单色性好,光线高度集中 | 亮度极高,可远距离照射,适合高精度检测 | 易产生“散斑”(影响图像均匀性),需配匀光组件 | 高精度测量(如激光三角测距、细丝直径检测) |
卤素灯 | 热辐射发光,色温连续可调 | 亮度高,光谱接近自然光 | 发热量大、寿命短(数千小时)、能耗高 | 早期机器视觉场景,现逐步被LED替代 |
荧光灯(日光灯) | 气体放电发光,光照均匀 | 成本低,光照面积大 | 亮度低、寿命短、有频闪 | 低端检测场景(如印刷品表面检测) |
4. 按“波长(颜色)”分类(对应目标与背景的颜色差异)
- 可见光光源(400-760nm):最常用,包括白色、红色、绿色、蓝色等,核心是“利用颜色对比度分离目标”。
- 白色:通用场景,模拟自然光,适合颜色无关的缺陷检测(如金属划痕);
- 红色:穿透性较强,适合检测透明/半透明物体(如塑料薄膜下的杂质);
- 绿色:对金属表面的对比度优于其他颜色,适合金属零件检测;
- 蓝色:对有机材料(如纸张、塑料)的对比度高,适合印刷品字符检测。
- 红外光源(760nm-1mm):不可见光,具有“穿透性”和“温度敏感性”,适合特殊场景:
- 穿透检测(如检测塑料瓶内的液体液位、电路板内层线路);
- 温度相关检测(如新能源电池的热失控预警、电机表面温度分布)。
- 紫外光源(10-400nm):不可见光,可激发荧光物质发光,适合“隐性缺陷检测”:
- 如检测零件表面的荧光渗透剂(用于裂纹检测)、食品包装的荧光增白剂。
总结
机器视觉光源的选择需遵循“目标导向”——先明确检测的核心需求(如“找划痕”“测尺寸”“辨字符”),再根据目标物体的材质(反光/不反光)、形态(圆形/长条形)、缺陷类型(表面/内部),从“形状、照射方式、波长”三个维度匹配最合适的光源。例如:检测新能源电池极片的涂层漏涂,需选择“条形光源(长条形极片)+ 红色波长(提升涂层与基材对比度)+ 斜射照射(凸显漏涂区域的明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