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笔记本电池换电芯的经验与心得分享 - 经典ThinkPad专区 - 专门网
换电池芯,需要克服以下问题:
1 拆电池。由于是超声波焊接,拆解比较费力,如果暴力撬,有可能导致电池壳变形...
2 替换电池芯的时候如果电池板上锁,导致换芯失败。锁死信号一旦生成,会导致三端保险(如12AH4保险管)立即熔断,主控芯片永久锁死。
另外了解到电池上还有温度传感器,所以笔记本电池要比原来想象的复杂一点。
电池换电池芯防止电路板锁定问题
解决方法:
1 若电池电板上锁,可以使用解锁设备,淘宝有售
2 可以采用并联电源,带单拆解和安装新电池芯,防止电池板上锁。但是带点拆解和焊接,你懂的的(个人认为带电焊接是大忌)
3 可以采用一定顺序拆解和安装,比如:
拆装电芯,根据BQ2084+BQ29312的电原理规格,拆装电芯时一定要注意线序,一但有误操作拆错线,保护板秒秒钟保护芯片锁死,三端保险12AH4立即烧毁;拆除电芯时从高电压往低电压拆(14.4、10.8、7.2、3.6、0),每拆一个接点立即用绝缘胶带包好,防止接点和电池组连通让保护芯片动作锁死,安装电芯反之,从低电压往高电压装(0、3.6、7.2、10.8、14.4)。
这样从高电压到低电压拆解,保护芯片就不会锁死了吗? AI的回答:
你的理解接近实际操作,但并不是“只要从高电压到低电压拆,保护芯片就一定不会锁死”。这个拆装顺序(高到低电压拆、低到高电压装)可以大大减少保护芯片锁死和保险丝烧毁的风险,但不能保证绝对安全。背后的原理和风险,是这样的:
1. 为什么要按“高到低电压”拆?
- 以 BQ2084+BQ29312 这套典型笔记本三/四串锂电池保护方案为例,保护板通过电芯的各点(0V、3.6V、7.2V、10.8V、14.4V)监测单体电压和平衡。
- 控制芯片要求所有采样点的电压“始终合理、跳变受控”,不允许出现“悬空且分压不对称”。
- 如果你乱拆线顺序,可能会让某一输入悬空、瞬间电压跨接到芯片、或者信号线闪断,保护芯片检测到异常,就会立即按“故障处理”,“锁死”自己或者点燃三端保险丝,导致整个保护板失效,甚至主控板永久锁死。
- 从高电压往低电压拆,意味着芯片采样输入的高端先断,后端采样点串联断开,可以尽量避免高压点残留通路短路或虚悬。
2. 为什么拆下一个点要用绝缘胶带包好?
- 防止拆下的线意外碰到其它节点,造成意外短路、对地放电或采样线干扰,导致保护板误判或损坏。
3. 从低电压到高电压装有什么好处?
- 装回电池时,从底部地线开始(接地电位),逐步接上高电位,确保采样芯片每一阶段的输入都是有参考电位的。
- 这样电路处于“合法合理”的上电流程,芯片不会因断点、跳变而死机或进入保护锁死。
4. 还有哪些因素会导致芯片锁死/保险丝烧毁?
- 拆的时候手抖两根线打火、短路、交错碰到,一样锁死/炸保险。
- 如果其中一节电芯坏掉、过压或欠压,或者实际操作时电芯组瞬间电压差过大,都会引发保护动作。
- 有些芯片设计得特别严格,对断线、接触不良、高压摆动极为敏感,“稍有误触即锁”。
- 某些芯片/保险丝锁死后几乎无解,只能更换保护板或者特殊仪器解锁(高端锂电行业常见)。
5. 为什么大厂都建议拆装顺序?
- 是因为多年维修经验发现:这个顺序出事故概率最低,既照顾了芯片设计、也最大限度兼顾了手工操作变数。
- 但再小心也不是绝对保险!
- **尽量全程断电、良好绝缘,工具防静电,动作果断,拆线后即包好、装线前检查全部接头,**依然是拆装高集成智能电池最重要的原则。
小结:
- 按高电压到低电压拆,低电压到高电压装,是行业公认、风险最小的拆装顺序,要配合“每拆一根就包好、绝缘到位”,
- 但安全不能完全靠顺序:只要有静电、短路、接触不良等因素,还是可能导致芯片锁死、保险烧断。
- 你的描述极好地反映了实际工作中高风险点,拆装时结合顺序和细致操作,能大大提高成功率,但不能保证100%绝对不锁死。
最后安全须知
用烙铁焊接电池是违规操作吗,大约是
如果把温控电路搞坏了,那锂电池可够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