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他的书夸张地说“要比今天周杰伦演唱会的票更抢手”。当时,《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出版)、《少女杜拉的故事》(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后北方文艺出版社再版)、《梦的解析》(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爱情心理学》(作家出版社出版)等弗洛伊德的重要著作相继出版,有的还是以“内部发行”的形式出版的,后三本书因为是台湾翻译的,所以出版时都没有获得译者的授权。直到2004年9月太白文艺出版社才正式引进推出了《少女杜拉的故事》和《性学三论 爱情心理学》这两个由台湾著名精神分析学者文荣光和林克明翻译的最权威的中文译本。
记得当时民间文艺出版社(现该出版社已经被撤销)在府佑街太仆寺有个读者服务部,我经常去那里购书,有时候光弗洛伊德的书一买就是好几本,然后转送给朋友。我母亲当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我亲眼见很多人包括外地的作家让她代购《精神分析引论》。所以说,当年的“弗洛伊德”要比现在的“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之类火得不知超过多少倍。
弗洛伊德的理论影响和渗透到了众多的学科和领域,它甚至改变了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看法。《梦的解析》是第一部把梦的意义引入科学视野并进行严肃考察和分析的著作,而《性学三论》则第一次将“性”与人的心理发展进行因果联系。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精神分析的概念和方法几乎成为作家和艺术家的基本常识。美国文学批评家霍顿和爱德华兹在《美国文学思想背景》中曾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现代文学中的表现归纳为四个方面:(1)梦和梦境象征主义;(2)儿童性行为和俄狄浦斯情结;(3)某些重复出现的原始部落的礼仪形式;(4)直接描写精神病例。海明威和奥尼尔这两个美国诺贝尔小说家和戏剧大师的创作都受过这一理论的深刻影响,还有英国的劳伦斯、捷克的卡夫卡、法国的普鲁斯特等等。在中国,弗洛伊德的理论因为引入的时间比较晚,又恰逢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时期,所以就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揭示人类自身隐秘的思想探险者,弗洛伊德似乎从来都是被嘲笑和误解的对象,尤其是在他创建理论的初期,“他遭到了只有最伟大的先驱者才会遭受的种种辱骂和攻击。但是,无论那些批评有多么刻毒,他从来不予回答。”(见《弗洛伊德自传》)就是在今天,很多人依然不喜欢他,认为他的理论已经过时,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经常地不自觉地占有着他的资源和方法,以至将他的理论日常化、庸俗化。我们很多人在引用他的概念,或者呈现着他所描绘的病态或症状,可我们有多少人认真地研究过他的理论?我曾极为认真地审校过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 爱情心理学》和《少女杜拉的故事》这两本书,感觉他的理论很多是来自对病人临床的长期观察,以及富有想象力的推断。也许严格来说,他的理论不能算是完整的严密的科学,但它却是科学形成的基础和揭示真相的开始。他的很多设想和概念今天依然左右着我们。弗洛伊德早已是我们文化记忆中的一部分了,“他几乎就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员。因为他从没有停止过对日常琐事的思考:对扑朔迷离的亲子关系、七情六欲、言语文字的思考,和对我们的隐私、我们的童年、我们的梦和我们的身体的思考。”(见《弗洛伊德别传:弗洛伊德和他的病人们的日常生活》)。兴安(文学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