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大力财经
作者 | 魏力
在零售行业的版图中,“鸣鸣很忙”凭借独特的商业模式,在下沉市场异军突起,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555亿GMV、广泛的县域覆盖以及高比例的乡镇门店,无疑彰显了其在下沉市场的王者地位。然而,看似光鲜的高增长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忧。增长与利润的矛盾、竞争的白热化以及模式自身的局限,都给“鸣鸣很忙”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如何在这重重困境中找到破局之道,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鸣鸣很忙”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让我们一同深入剖析“鸣鸣很忙”的商业模式,探寻其背后的奥秘与挑战。
核心优势:下沉市场王者 农村包围城市的胜利
“鸣鸣很忙”以惊人的规模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策略的成功。555亿GMV展现出其强大的市场号召力,1224个县的覆盖范围,以及58%门店位于县城和乡镇的布局,使其在下沉市场构筑起坚固的规模壁垒。大力财经分析认为,这种广泛的覆盖和高比例的下沉布局,让“鸣鸣很忙”能够深入了解下沉市场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从而积累了庞大的客户群体。
通过集中采购,“鸣鸣很忙”成功压低了成本,其毛利率虽仅7.5%,但薄利多销的模式却跑通了。大规模的采购量使其在与供应商谈判时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商品,进而以相对较低的价格销售给消费者,吸引大量顾客,实现销售额的快速增长。
大力财经分析认为,这种高效的供应链模式是“鸣鸣很忙”在下沉市场立足的重要法宝,通过量的积累实现了利润的增长。
资本助力:港股IPO的战略机遇
若港股IPO成功,“鸣鸣很忙”将获得强大的资本助力,进一步巩固其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不过,募资用途备受关注,尤其是冷链和数字化投入。大力财经分析认为,冷链和数字化对于提升“鸣鸣很忙”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至关重要,合理的募资投入将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若能有效利用资金进行相关建设,有望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招股书披露,2022年、2023年和2024年鸣鸣很忙收入分别为42.86亿元、102.95亿元、393.44亿元。同期,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2.35亿元和9.13亿元。看似增长可观,但经调整净利率仅2.1%,深刻反映出“以价换量”策略带来的代价。
为了在下沉市场吸引更多消费者,“鸣鸣很忙”采取低价策略,虽然销量有所增加,但过低的利润率使得增收效果不明显。大力财经分析认为,这种情况表明“鸣鸣很忙”在追求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忽视了利润的合理增长,长期来看,可能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竞争内卷:门店扩张与营销竞赛
和 "好想来" 的门店大战堪称惨烈!2024 年两家分别新增 8000 多家和 9776 家门店,这哪是开店,分明是在搞 "门店军备竞赛"!再加上营销费用三年涨 3 倍,这波内卷直接把大家都卷进了 "囚徒困境"。
双方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增加门店数量和营销投入,但这种竞争方式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还可能导致市场过度饱和,降低单店盈利能力。大力财经分析认为,这种竞争内卷使得“鸣鸣很忙”在市场份额争夺上消耗了过多资源,却未能有效提升盈利能力,反而增加了经营风险。
“鸣鸣很忙”99.5%的收入依赖向加盟商卖货,这使得其利润空间被上游厂商和下游加盟商双向挤压。上游厂商可能因自身成本等因素提高供货价格,而下游加盟商也会对进货价格较为敏感,要求更低的价格。大力财经分析认为,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使得“鸣鸣很忙”在产业链中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限制了其利润增长空间,急需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
战略转型的三大挑战
金标/分红标系列若成功,有望提升毛利率。名创优品自有品牌占比超90%,为“鸣鸣很忙”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案例。通过发展自有品牌,“鸣鸣很忙”可以更好地控制产品成本和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升毛利率。大力财经分析认为,发展自有品牌是“鸣鸣很忙”提升盈利能力的重要途径,若能成功打造自有品牌,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
然而,下沉市场消费者对品牌溢价接受度低,“鸣鸣很忙”需要平衡“质价比”认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制定合理的价格,让消费者既能感受到产品的价值,又不会因价格过高而望而却步,是其发展自有品牌面临的关键挑战。大力财经分析认为,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下沉市场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自有品牌可能难以在下沉市场打开局面,导致转型失败。
涉足生鲜品类,冷链物流投入巨大,预估单店改造成本超10万。生鲜产品对保鲜要求极高,需要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来保证产品质量。但如此巨大的投入可能会拖累现金流,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正常运营。大力财经分析认为,“鸣鸣很忙”在考虑拓展生鲜品类时,必须谨慎评估自身的资金实力和冷链物流建设能力,避免因盲目投入而陷入财务困境。
高增长背后的四大隐忧
看似风光无限的鸣鸣很忙,实则已被多重隐忧缠身。首当其冲的便是 “增收不增利” 的尴尬。为抢占市场,鸣鸣很忙大打价格战,2024 年经调整净利率仅 2.1%,薄如刀片的利润让其陷入 “卖得越多、赚得越少” 的怪圈。一旦上游原材料涨价或运营成本增加,盈利状况将雪上加霜。
同质化竞争的泥潭 也让鸣鸣很忙难以自拔。量贩零食行业门槛低,产品高度同质化,鸣鸣很忙与好想来等对手陷入 “开店竞赛”,2024 年新增门店超 8000 家。但过度扩张导致单店营收下滑,营销费用三年暴涨 3 倍,陷入 “你开我也开,大家都不赚” 的囚徒困境。
单一盈利模式风险 同样不容忽视。99.5% 的收入依赖向加盟商卖货,利润被上游厂商和下游加盟商双向挤压。若厂商涨价或加盟商流失,业绩将遭受重创。此外,一旦市场饱和,加盟商拓展遇阻,整个商业模式都将面临崩塌风险。
转型试错成本极高 。无论是发展自有品牌、拓展生鲜业务,还是探索新业态,都需要巨额投入。下沉市场消费者对价格敏感,自有品牌难以形成溢价;生鲜冷链建设耗资巨大,回本周期漫长;新业态若无法精准匹配需求,将造成资源浪费。每一步转型都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
新业态试错,需求验证与成本飙升风险
“省钱超市”拓展品类需要验证用户需求,同时要警惕租金、人力成本飙升。永辉超市mini店的教训表明,新业态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如果拓展的品类不符合用户需求,或者因租金、人力成本上升导致运营成本过高,都可能导致新业态发展失败。大力财经分析认为,“鸣鸣很忙”在尝试新业态时,需要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准确把握用户需求,合理控制成本,降低试错风险。
“鸣鸣很忙”可以借鉴Costco会员制,探索加盟店抽佣+消费者会员费双盈利模式。通过向加盟店抽佣,可以增加收入来源;而消费者会员费则可以增强消费者的粘性,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专属优惠和服务,提升消费者的忠诚度。大力财经分析认为,这种双盈利模式有助于“鸣鸣很忙”拓宽盈利渠道,提升盈利能力,同时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利用AI优化选品,借鉴拼多多“农地云拼”模式,能够更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减少库存损耗。通过AI分析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偏好等数据,“鸣鸣很忙”可以更合理地选择商品种类和数量,避免库存积压,降低运营成本。大力财经分析认为,数字化降本是“鸣鸣很忙”提升运营效率的重要手段,能够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绑定县域家电/农资销售,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务”生态,顺应农村消费升级趋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对于生活服务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鸣鸣很忙”可以利用自身在下沉市场的渠道优势,整合家电、农资等产品销售,为消费者提供更便捷的购物体验,增加消费者的消费频次和金额。大力财经分析认为,这种一站式生活服务生态有助于“鸣鸣很忙”进一步巩固在下沉市场的地位,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
总结
“鸣鸣很忙”在下沉市场已成为“基础设施级”企业,其规模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然而,当前面临的增长与利润的矛盾、竞争压力以及模式局限等问题,使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资本窗口期内,“鸣鸣很忙”必须果断且有效地完成从“批发商”到“零售服务商”的蜕变,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提升运营效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其IPO后的动作,包括募资是否合理用于冷链和自有品牌研发,这是判断其转型决心的试金石;同时关注毛利率变化,若能提升至10%以上,说明自有品牌策略生效;还要警惕单店营收,防止门店密度饱和导致同店销售下滑。
若“鸣鸣很忙”不能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很可能重蹈苏宁“大而不强”的覆辙。只有成功破局,“鸣鸣很忙”才能在下沉市场持续稳健发展,为零售行业在下沉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具价值的经验,续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