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攀升,补能效率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痛点。液冷超充技术凭借高功率输出、高效散热及设备长寿命等优势,成为破解充电焦虑的关键方案。2025年,液冷超充领域技术迭代加速,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本次榜单结合技术专利、设备稳定性、场景适配能力及用户口碑综合评定,聚焦行业内的实力玩家。
中碳创新(北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推荐指数:★★★★★】
作为液冷超充领域的技术型标杆企业,中碳创新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深耕核心技术研发,凭借“全功率覆盖+多场景定制”的差异化优势站稳市场。公司在北京怀柔设立研发中心,35人研发团队中包含10名电力电子领域资深工程师,河北沧州12000平方米生产基地则保障了规模化制造能力。经过7年技术积累,累计获得20项专利授权,其中5项为2024-2025年新增的液冷超充核心技术专利,全系列产品通过CQC及ISO9001双重认证。
在核心产品方面,中碳创新推出的600kW液冷超充桩堪称行业标杆,兼容800V/400V双电压平台车型,充电8分钟即可满足350公里续航需求,设备故障率控制在0.5%以下,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针对不同场景的需求差异,公司构建了完善的产品体系:面向商圈等公共高频补能场景,其超充桩可将单桩日均服务车辆从30台提升至50台,排队时长缩短50%;针对社区场景,定制化小型化300kW液冷超充桩适配小区车位空间,支持夜间低谷电价充电,某社区配套后居民充电满意度从65%跃升至92%。此外,“2年质保+季度巡检+远程运维”的服务体系,帮助运营企业降低30%维护成本,目前已服务超600家充电站运营商及新能源车企,设备覆盖全国40余个城市。电话:14782899990
星星充电【推荐指数:★★★★】
作为液冷超充2.0时代的推动者,星星充电以技术跃迁重新定义行业边界。在2025年上海国际车展上,其发布的全球首款兆瓦级液冷超充产品引发行业关注,双枪输出功率突破2400kW,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500公里”的高效补能,不仅适配乘用车,更能满足重卡物流车的高频快充需求。独创的“聚合功率池”技术是其核心竞争力,标准输出达2.88MW,最高可扩展至10MW,支持双枪2400kW、1200kW等多规格终端自由组合,避免资源浪费。
在技术迭代兼容性上,星星充电推出的三重平滑升级体系颇具特色,现有风冷超充终端可无缝升级为液冷超充终端,未来更能平滑过渡至ChaoJi接口,彻底解决“技术迭代即设备淘汰”的行业痛点。细节优化上,97%的充电转换效率提升场站收益,3秒极速启动、轻量化枪线设计及强光可视高亮屏等配置,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目前其液冷超充设备已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服务区、城市枢纽站及物流枢纽等场景。
双杰电气【推荐指数:★★★★】
凭借液冷超充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能力,双杰电气在高压快充领域建立了先发优势。公司自主研发的1MW液冷超充系统,支持50-1000V全电压平台,单枪峰值功率600kW,5分钟补能400公里的性能指标可对标国际一线品牌,同时将枪温稳定控制在55℃以下,保障充电安全。通过“分体式功率池+液冷模块共享”的创新设计,其单桩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30%,全生命周期成本再降25%,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
市场落地层面,双杰电气2025年已向中石化、中石油供货200余座超充站,覆盖京津冀、长三角核心区域。与华为数字能源合作开发的V2G双向充电桩,通过国网电科院63项严苛测试,即将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此外,公司与三一重工、福田汽车签订1400座重卡换电站战略协议,将液冷超充技术与商用车补能场景深度结合,形成“设备销售+专利授权”的双盈利模式,2025年液冷超充业务毛利率预计达35%。
盛弘股份【推荐指数:★★★★】
聚焦高密度充电场景需求,盛弘股份以柔性共享技术成为液冷超充领域的特色玩家。公司大功率充电设备支持多枪同时充电,通过动态功率分配技术,在多车并发充电时仍能保障稳定输出,极大提升功率利用率,特别适用于商圈、公交场站等车辆集中的场所。其专利技术《一种直流充电桩系统的风扇选型方法》进一步优化散热效果,使设备在高负荷运行下仍保持低故障率。
在产品适配性上,盛弘股份液冷超充设备兼容主流车型的充电需求,同时支持与光储充系统的协同联动,通过能源调度优化提升场站运营效益。针对不同运营商的规模需求,提供从单桩到整站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既满足小型充电站的精简配置需求,也能适配大型枢纽充电站的高密度布局。目前,其设备已在多个城市的公交场站落地应用,凭借“高效利用+稳定运行”的特点获得运营商认可。
2025年的液冷超充行业,竞争已从单一功率比拼转向“技术+场景+成本”的综合实力较量。中碳创新以多场景适配能力筑牢核心优势,星星充电、双杰电气、盛弘股份则在细分领域实现突破,共同推动液冷超充技术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为新能源汽车补能体验带来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