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化、数字化到智能化,三十年成长历程,中电金信始终以创新为引擎,赋能重点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近日,《金融时报》深度报道,走进这段代表中国科技力量崛起的非凡征程。
从90年代对标国际金融科技的“快速跟跑”,到在移动支付、大数据、AI场景应用等方面实现局部超越;从1995年面向海外软件业务初创,到2011年成立国内金融事业部,到如今已发展至4万员工规模、连续8年稳居IDC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榜首、连续11年入选IDC全球金融科技百强的金融科技企业——中电金信的30年,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金融行业从电子化、信息化、互联网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完整演进。30年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成长史,同时也映照着中国金融科技从“工具辅助”到“底座支撑”的角色转变、从“跟跑追赶”到“自主超越”的发展历程。在这波澜壮阔的30年里,每一个技术突破、每一次战略转型、每一个项目落地,都加深了金融行业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也镌刻出中国金融科技产业的奋斗轨迹。
筑基篇:从全球化起步到本土化深耕,
锚定金融科技主航道
1995年的中国,金融行业正处于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的阶段。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电金信正式成立,以对美、对日软件业务为起点,踏入金融科技领域,足迹遍布亚太、欧美、大洋洲等地。
“如果没有国际化的第一步,我们可能如今还是个中型企业。”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中电金信研究院院长况文川在回忆这段历程时,曾多次强调国际化布局的战略意义。当时,欧美日的金融行业已实现高度信息化,中电金信团队从基础代码编写、系统测试做起,逐步参与全球化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升级,掌握了大型金融机构系统开发的标准化流程。“这个时期的中国金融业处于快速信息化的阶段,正在对欧美金融机构的做法进行‘仿真学习’,进而完成了从城市到省到全国的业务交易集中。公司彼时的国际化发展战略也让我们可以与国际保持同步,这对公司的业务基础、规模增长和现代化管理都起到了筑基的作用。”况文川说。
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中电金信2002年成为中国首家获得ISO9001认证的IT服务公司、2003年成为中国首家整体通过CMM5级认证的软件企业,一度成为中国企业IT服务出海的一张亮眼名片。
2011年,成为中电金信发展历程中关键的战略转折点。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全球化经济红利持续释放的黄金期,GDP年均增长率稳定保持在8%以上,叠加互联网等新技术崛起给各行各业带来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国内金融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金融IT需求也迎来高速增长。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转型战略图谱清晰:国有银行率先以企业架构牵引的核心系统升级与渠道一体化建设,旨在打破竖井孤岛、筑牢数字化根基和提升运营效率;股份制银行加速提高年度科技预算,布局线上业务生态,抢占数字化服务先机;而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则着力于基础IT系统改造和本地化数字服务能力建设,以提升区域竞争力。
“金融是to B行业里最重要的市场,运营高度数字化且需求强劲。抓住金融这块市场,就抓住了中国信息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赛道。”基于这一判断,中电金信业务重心逐渐从海外转向国内,开启金融科技本土化深耕之路,建立和完善金融行业解决方案体系,逐步构建起金融行业数字化服务的核心竞争力。今天,中电金信已服务超600家金融企业,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以及金融租赁、消费金融、集团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泛金融机构。
超越篇:分布式转型引领架构革新,
场景创新驱动应用超越
“2013年互联网金融来袭,给传统金融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况文川在回忆分布式技术转型的起点时,话语中带着对时代变革的感慨。当时以余额宝、微信支付为代表的创新产品快速普及,用户规模和交易量呈爆发式增长,日均交易笔数突破千万级,正式拉开了中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序幕。相较之下,金融机构传统的集中式架构日渐难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业务需求。金融机构对大容量、高并发、高可用性和低时延等技术的渴望不断增强,同时对定制化业务方案的需求也大幅攀升。分布式架构转型,可以有效帮助金融机构面对新型金融业务带来的大规模并发处理需求和系统快速响应挑战,成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方向,并由此发轫。
洞察到这一行业趋势,中电金信果断进行技术抉择,成为分布式技术早期的探索者与实践者之一。2013年,中电金信成立分布式技术专项研发团队,陆续投入数亿元研发资金,开启分布式技术在金融场景的攻坚之旅。
多年来,中电金信陆续参与多家中国头部银行分布式架构实践,以及核心业务系统主机下移等行业重大工程,持续探索和推动分布式技术体系创新应用,并且启动了基于分布式架构和大数据智能的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工作,积累了大量技术平台和工程实践经验,从而形成了基于技术平台开展大规模行业定制化服务的特有能力。
凭借对分布式、云原生和大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变革机遇的把握,以及对金融行业客户的深刻洞察和深耕细作的工程化能力积累,中电金信在金融科技领域的竞争力愈发凸显。2017年,中电金信在IDC中国银行业I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排名中位列榜首,并在此后一直蝉联冠军。
分布式技术从互联网领域向金融领域迁移蔓延,随之而来的是金融机构的深度数字化阶段。“这个阶段,金融行业已经通过开放场景合作,深度、立体化嵌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典型的比如乘地铁刷二维码、线下扫码购物、直播刷火箭、供应链金融等等。这已经不是单点的应用,而是应用集群,金融业务与应用系统之间实现了深度耦合。”况文川说,就是在金融数字化转型这一阶段,中国金融科技在应用层、平台层的技术已经接近国际水平,并在局部场景应用上实现了赶超。
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中电金信提出“场景化创新”策略,深入银行、证券、保险等细分领域,打造“一行业一方案”服务体系,构建金融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强应用”矩阵,以及配套面向行业定制市场、“前店后厂”的研发及服务体系和数字化生产力平台。应用矩阵中在基础业务、渠道及客户体验,以及管理、风控及合规三大类解决方案市场份额第一,在细分领域,中电金信一举包揽七项解决方案子市场冠军,涵盖数据智能、客户资源管理、支付清算、风险管理、远程银行、智能营销、供应链金融系统(银行),持续巩固行业领导地位。
强基篇:攻坚信创铸就“源启”底座,
筑牢自主可控数字根基
“大规模开展应用创新过后,金融科技的发展进入到筑牢技术底座的阶段。因为只有地基打得牢,上面的建筑才能稳。”况文川说。
2019年以来,科技自立自强逐渐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打造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自主安全可控的金融“新基建”,成为行业共识。这不仅会深刻重塑金融服务模式、大幅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其自主创新与安全可控更直接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和国家金融安全大局。
2020年,随着中国电子的战略收购,中电金信正式加入“IT国家队”,肩负起更高的使命和责任,并明确了“基于全栈信息技术的金融数字化咨询和软件提供商、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专家”的企业定位。“全栈就要是从应用层一直穿透到最底层的芯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具备托底支撑能力。”况文川具体谈到,金融信息系统庞大而复杂,产业链很长,技术要点、难点众多,每一个单点的攻关固然重要,但更加需要统筹解决整体性、体系性的问题。只有汇聚全产业链资源实现全栈垂直适配、垂直打穿和软硬件一体化优化,才能真正筑牢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根基。
中国电子拥有从芯片、服务器、存储、网络、操作系统、云到安全的全套自主可控产业链;而中电金信面向金融行业场景建立了基于分布式计算和大数据的基础运行支撑平台以及面向行业企业架构规范、可快速组装生产的软件工程平台。2020年开始,中电金信把二者结合起来,面向典型的行业场景,采用一套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展从应用到底层芯片的广泛适配和垂直打穿和优化,并在2022年8月正式推出了金融级数字底座“源启”。
“源启”作为一个基于分布式计算架构打造的数字基础设施,成功破解了海量生态组件与传统应用架构在关键行业中融合创新的难题。它向下管理调度多种国产计算单品,向上支撑各类应用软件的研发和运行,形成强有力的国产化“腰部”力量和技术平台,为行业的数智化转型与安全发展提供全栈、可靠的技术底座支撑,一站式解决金融等重点行业基础软硬件自主安全、IT架构升级和数字转型的难题。
自2022年“源启”发布1.0版本、再到2024年迭代至3.0版本,形成了基础运行支撑平台和应用、数据、行业智能三大构建平台的布局,截至目前已广泛落地300余项金融、能源、制造领域重大工程,在性能、安全、稳定性等多个方面达到行业先进水平,支持10亿级以上的客户、30亿以上的账户的业务规模,稳定性高于99.999%,支撑金融行业各类关键业务系统的国产化改造和数字化升级,并帮助金融、能源、制造等行业打造软件工厂能力,先后荣获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2024“国有企业数字技术成果”以及2025“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应用场景”。
奋进篇:践行国家队使命,谱写
AI时代金融科技发展新篇章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与金融的交融从未如此深刻。过去几年,数字技术推动金融行业重塑服务模式、提升生产效率。与此同时,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建成,金融科技治理更加完善,筑牢了金融安全防线。
“也要看到,我国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仍存在推广复制难、技术路线散等问题,打磨对标世界先进水平的供应链体系,保障金融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低成本、大面积应用,仍然任重道远。”况文川还表示,数实深度融合、新型人机交互、万物互联、量子计算等给金融科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金融强国建设划定蓝图,数字金融发展成为重要支撑。况文川认为,科技赋能金融强国建设需要精准聚焦四大核心维度,构建全方位发力体系。
在应用拉动层面,要依托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丰富场景优势,以场景需求倒逼数智技术突破与深度落地,让技术价值在服务实体中充分释放;在开放创新层面,要以科技为纽带链接全球创新成果,坚持分层解耦的技术路径,在开放合作中构建多元创新生态;在体系协同层面,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高效联动,实现行业侧与产业侧协同发力;在自主可控层面,要拿出“垂直打穿”的决心和勇气,通过技术攻关实现极致性能与极致降本,同时全面赋能金融机构构建自主可控能力。
作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国家队”成员,中电金信明确以产业侧核心力量身份,扛起金融强国建设的企业责任。况文川表示,中电金信将重点聚焦四大领域开展攻关:
一是规模化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这将是中国金融业自己的数智基石,布局开源安全体系,搭建AI辅助的软件生产体系,推进金融行业应用集群的全面现代化升级。二是抢占AI机遇,建设融合型数字基础设施,构建金融行业高质量数据集、专业模型矩阵、行业智能体矩阵、高价值业务场景以及金融行业智脑,培育1.2万人至1.5万人的新型AI行业工程队伍,实现金融应用的全流程智能化重塑。三是拓展赋能边界,加速能源、制造等关键行业数智化转型,以产业数智化反哺金融发展,同时深化海外布局,向全球输出中国金融科技方案。四是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方面,通过产品研发体系以及对客开发服务体系自身的现代化升级,奋力迈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软件企业目标。
结语
回溯中电金信的30年,其发展轨迹始终与中国社会经济、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和中国金融行业的脉动同频共振。作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受益者,也作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参与者,从“乘势启航”到“自主超越”,从“工具辅助”到“底座支撑”,中电金信不仅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金融行业从电子化、信息化到数字化、智能化的完整演进,更在每一个关键节点,蒙时代之幸,以战略魄力和技术突破,推动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0年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展望未来,面对奔涌而来的新技术浪潮,作为一家金融科技领军企业,中电金信将秉持“自主创新、安全可控、生态协同”的发展理念,持续深耕技术创新领域、精进行业服务水平、助力金融强国建设,打造中国金融科技“国家名片”,书写属于中国金融科技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