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短片的方式改成手稿和电子图文结合的方式,源自于之前所看的陈国圹《如何开一家小而美的店》,许晓辉《运营策略与实操手记》,黄有璨《运营方法论与自白》,明白《向阳而生》还有两本(一时想不起来,晚点来补).......
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抗互联网的碎片化,比如使用rss相关的产品。可是在之前的一段时期里没有严格使用,也没有采取理念相似的方式,庆幸的是我及时的意识到了问题,不然人极易成为碎片内容的跑马场,这里得提一下get笔记,理念非常好。我有很多喜欢的作者,比如左耳朵耗子,坦白说,并未看完所有的内容。对于网络上熟悉的名字,你真正了解多少呢?我不会仅通过片段的信息,据此形成片面以及带有细微误读的观感,即解读无意义的细微末节。这种“不误读”的自觉,是对有效沟通和自我精力的珍视。
之前在义乌,我曾考虑过做一个平台的销售,当时问了一个在途中且有一定自己实践经验的朋友,她建议谨慎,因为可能为了生存而去推销无效和鸡肋的产品。我采纳了这个建议,打消念头。在那里还劝阻过一个考虑欠周的女生不要贸然拿货,因为她的风险评估不足,很容易让投入打水漂。
现在我会站在更成熟的视角看待之前没搞懂的问题,一边实践一边总结结论。正因为如此,在外的时候会特别留意:某些平台很多十几年的老店已经形成固定模式,有的只靠一两个人就能运转。之前在深圳福田,楼下经常有集市和食品展,我在那里尝过不少东西、了解了一些产品。在深圳东门步行街、大中华交易中心附近的几个门店,单个门面能抵得上一个小车间、小工厂,机械设备占了大半空间。如果我有这样的设备,不会只守着一个门面,经营模式局限于线下,没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会做更多元化的尝试。有的街道,类似的店一家挨着一家,非常密集。
也受之前在深圳碰到的一个老乡大哥启发。他遇到一个很愿意分享经验的老板就试图把那种模式搬回自己家乡。
此外,在理清思维方面会用思维导图(如鱼骨图)等工具,鱼骨图很像流程图,以及用小本子记录阅读内容进行存档。近期因状态起伏未严格执行,随着生活逐步回归正轨,这些问题会逐一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