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一、第一种境界:跳棋思维(被动执行型)
- 二、第二种境界:象棋思维(价值权衡型)
- 三、第三种境界:围棋思维(战略布局型)
- 四、关键总结:三种境界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灵活切换”
这段话的核心是用三种棋类思维,类比CIO(企业IT负责人)从「被动执行」到「主动权衡」再到「长期布局」的管理境界进阶,本质是管理者做事的「动机、视野和决策逻辑」差异。用通俗的话拆解如下:
一、第一种境界:跳棋思维(被动执行型)
- 核心逻辑:机械遵循指令,缺乏主动性和判断力。
- 实际表现:别人交代什么就做什么,不主动思考背后的目的;遇到问题不会变通,要么卡壳要么阻碍他人推进;做事没有自我要求,只盼着“完成”而非“做好”。
- 对应CIO工作场景:比如业务部门提IT需求就直接落地,不评估需求合理性;IT系统出故障才被动抢修,不做提前预警和优化;对数字化转型没有自己的想法,完全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二、第二种境界:象棋思维(价值权衡型)
- 核心逻辑:明确规则和分工,懂得“取舍”,以最小成本换最大回报。
- 实际表现:清楚每个岗位、每项工作的核心价值(像象棋里“车、马、炮”各有分工);做决策前会算“投入产出比”,比如为了保住核心项目(帅),可以暂时放弃次要任务(车);每一步动作都追求“增值”,不做无用功。
- 对应CIO工作场景:比如在有限预算下,优先投入能快速提升业务效率的IT项目,暂缓非核心的技术升级;明确IT团队各角色的职责,避免资源内耗;推进项目时会权衡风险和收益,不盲目扩张。
三、第三种境界:围棋思维(战略布局型)
- 核心逻辑:聚焦长期目标,不计一时得失,靠“蓄势”赢得最终结果。
- 实际表现:做事有清晰的长远规划(棋局),不会因短期的小胜小负打乱节奏;注重搭建基础和生态(棋势),比如提前储备技术能力、培养团队、链接内外部资源;过程中可能会主动“让子”或“弃子”,但都是为了最终的全局胜利。
- 对应CIO工作场景:比如为了3年后的数字化转型目标,现在就开始布局云架构、数据中台等基础建设;愿意投入短期看不到回报的技术研发或人才培养;面对业务部门的短期需求,若与长期战略冲突,会主动沟通调整,而非盲目妥协。
四、关键总结:三种境界不是“替代关系”,而是“灵活切换”
原文最后提到“什么时候选哪种棋”,核心是CIO要根据场景调整管理逻辑:
- 日常基础工作(如常规IT维护):用跳棋思维保证高效执行;
- 资源有限、需快速出结果的项目(如紧急业务系统上线):用象棋思维做价值取舍;
- 企业数字化战略规划、长期技术布局:用围棋思维做全局谋划。
简单说,境界越高的CIO,越能在“低头做事”(跳棋)、“抬头算账”(象棋)和“放眼未来”(围棋)之间灵活切换,而不是固守一种思维模式。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份三种思维对应的CIO工作场景对照表,更直观地参考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