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背景与目标)
最近大量使用 AI 协助完成项目,直观感受是:个人“编码时间”减少,但“完成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与其担心编程能力下降,不如承认一个事实——角色在升级:从“只写代码的工程师”转向“以目标/架构/版本驱动的项目负责人”。
本文尝试总结一套“工程化地使用 AI”的方法论与落地流程,让 AI 不只是写几段代码,而是能持续、可控地交付完整项目。
方法论总览(流程图)
核心思想:目标先行、版本驱动、最小可用、闭环迭代、全程留痕。
1. 视野转变:Engineer → Leader/架构视角
以往常见模式是“接到功能→直接写代码”。在完整项目视角下,这种做法容易丢失目标、架构与质量控制。更高效的方式是先站到“项目负责人/架构师”的视角:
- 明确“要实现什么/为谁创造什么价值”。
- 设计“如何实现/架构如何演进/接口如何约束”。
- 制定“版本目标/质量门槛/验收标准”。
这也是从初级工程师向高阶工程师跃迁的关键一步。
2. 快速迭代与版本管理
建议结合 Git 分支策略进行版本迭代,参考:Gitflow 工作流程
[!NOTE]
注:流程要结合实际。个人/小型项目中,单分支(如master/main)+ 清晰版本标签即可;团队协作建议使用完整分支模型(main/dev/feature/release/hotfix)。
快速迭代的关键是“先交付最小可用(MVP),再在反馈中扩展”。

在规划时建议“走一步看两步”:做 V0.1 时,提前思考 V0.2 / V0.3 的方向,保证架构具备演进空间。
3. AI 记忆与会话管理(在有限上下文内“用好记忆”)
现实中,大模型“会话记忆”主要受限于上下文窗口。要想长期稳定产出,需要“人为设计记忆”:
- 每轮版本更新都产出“变更说明/设计决策/已知问题”的总结文档。
- 新开对话,以“上一轮总结+当前目标+约束+接口/数据结构摘要”作为种子上下文。
- 对话保持“一个版本一个目标”,避免在一个会话里塞入过多主题。
[!NOTE]
旁注:国外主播 Vedal 的 Neuro-sama 是较完整的娱乐向 AI 产品形态之一,其“记忆/设定”工程值得借鉴。本文聚焦在通用工程落地方法。
4. 与 AI 协作的操作闭环(可直接套用)
- 定义目标与范围:具体、可度量、可验收。
- 任务拆解:WBS/接口清单/数据结构/里程碑。
- 提示工程:结构化输入(见模板)。
- 生成产物:代码/文档/测试用例/脚本。
- 质量校验:静态检查/单元测试/集成验证。
- 集成与评审:PR 模板/代码评审清单。
- 发布与回收:版本标签/变更日志/监控。
- 复盘沉淀:问题复现记录/最佳实践卡片。
5. 提示工程模板(可复制使用)
目标:- 本次要实现的功能/改动/修复(尽量量化)
上下文/背景:- 项目简介 + 架构要点 + 相关模块/文件- 关键接口/数据结构(摘录,不要整文件)
约束:- 语言/框架/版本/风格/安全/性能/兼容性/SLA
产出格式:- 代码变更点列表 + 完整代码块/补丁- 测试用例(覆盖场景/边界/异常)- 文档(变更说明/使用方式/回滚方案)
验收标准:- 通过哪些检查/测试/指标(如覆盖率≥80%)
已知问题与风险:- 潜在瓶颈/外部依赖/灰度策略/回滚条件
6. 产物标准与质量门槛(最小可用但不降低底线)
- 可运行:可独立拉起/可复现/有示例数据。
- 可测试:含关键单测与集成测试;错误用例覆盖。
- 可阅读:命名清晰、模块边界明确、注释中文可读。
- 可回滚:变更原子化、提供回滚说明与脚本。
- 可追溯:提交信息/变更日志/版本标签清晰。
7. 实战演练:贪吃蛇小游戏(从 0 到 1)
问题重述:
- 需求含糊(“做个贪吃蛇”)→ 需先澄清:本地/在线?单人/多人?设备平台?
- 成本/收益:先做 MVP 证明价值,再扩展功能。
建议里程碑: - V 0.1 MVP:渲染网格/蛇移动/食物生成/碰撞规则/计分/键鼠控制。
- V 0.2:关卡与速度曲线/基础 UI/设置持久化。
- V 0.3:排行榜/复盘回放/关卡编辑器/打包发布。
评审要点:
- 输入处理是否解耦渲染?碰撞判定是否覆盖边界?
- 刷新周期/动画帧率是否稳定?是否与平台适配?
- 代码结构是否便于后续扩展(如多人/网络)?
8. 常见陷阱与对策
- 幻觉与错误代码:要求先给“伪代码/设计草图/类型定义”,再给实现;必须配套测试。
- 上下文漂移:每轮会话只做一个版本目标;用“总结卡片”做种子上下文。
- 提示冗长与成本高:结构化提示 + 只给必要上下文摘要。
- 依赖失控:锁版本/生成
requirements.txt或pnpm-lock.yaml等。 - 数据泄露与合规:脱敏/最小化输入/注意 License 与第三方条款。
9. 落地建议:工具与工作流
- 提交规范:
feat/fix/docs/refactor/test+ 变更说明 + 影响范围。 - PR 模板:动机/变更点/验证方式/风险与回滚/截图或录屏。
- 质量门禁:Lint + Test + 构建检查作为必过项。
- 版本标签:
v0.1.0、v0.2.0;配套CHANGELOG.md。 - 知识沉淀:每轮生成“总结文档”,集中在
docs/iterations/。
10. 检查清单(交付前 1 分钟自检)
- 本轮目标是否完成且可度量?
- 代码是否可运行、可测试、可回滚?
- 是否提供了变更说明与使用文档?
- 是否产出了复盘要点与下一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