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ITSM 的 “能用” 瓶颈与 “好用” 跃迁
2025 年,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创)已从政策引导阶段迈入实效落地深水区,IT 服务管理(ITSM)作为企业数字化运维的核心支撑,需求也从 “满足信创基础适配” 升级为 “依托信创环境创造运维价值”。早期信创 ITSM 平台的核心目标是 “流程能用”—— 完成基础适配,实现工单流转、事件记录等简单流程闭环,解决 “有没有” 的核心诉求。
但随着企业运维复杂度攀升(多云架构普及、多角色协同频繁、业务需求动态变化),“流程能用” 的局限逐渐暴露:人工分单导致错派率超 30%、SLA 超时全靠手动盯防、故障根因需工程师凭经验逐一排查,反而拉低运维效率。此时,“智能好用” 成为信创 ITSM 的核心诉求 —— 在满足信创合规的前提下,通过 AI、低代码等技术实现 “流程自动运转、问题智能解决、需求快速响应”,让 ITSM 从 “合规工具” 真正升级为 “运维效能引擎”。
1)“流程能用” 的三大现状局限:信创 ITSM 的初期痛点
信创落地初期,多数 ITSM 平台仅停留在 “基础适配 + 流程固化” 层面,虽符合政策要求,却未解决运维核心痛点,主要局限体现在三方面:
- 信创适配停留在表面:仅实现 “能在国产 OS 安装、能连接国产数据库”,但核心功能(如复杂报表统计、多工具集成)在信创环境下运行不畅。某国企曾因某 ITSM 平台在麒麟 OS 上无法生成复杂运维报表,不得不手动汇总数据,工作效率大幅下滑;
- 流程运行依赖人工:工单分单靠管理员手动分配(如按部门拉群派单)、SLA 时效靠 Excel 记录(超时后才发现)、故障诊断依赖工程师经验(同类问题重复排查)。某制造企业通过 “能用级” ITSM 处理设备故障,平均响应时间长达 2 小时,远超业务预期;
- 智能能力完全空白:无 AI 辅助功能,业务人员提报需求需手动选择流程模板(错选率超 25%)、工程师处理工单需逐一审阅历史记录(知识复用率不足 30%)。某政务单位因缺乏智能指引,业务人员提报工单的驳回率高达 40%,反而增加跨角色沟通成本。
2)“智能好用” 的三大核心选型指标:信创 ITSM 的价值标尺
2025 年选型信创 ITSM,需在 “信创全栈适配” 基础上,围绕 “智能提效、智能协同、智能运维” 三大维度,聚焦以下核心指标:
- AI 技术全链路深度融入:覆盖 “提报 - 处理 - 复盘” 全流程(如 AI 智能提单、工单自动分派、故障根因分析),且 AI 功能需完全适配信创环境,避免 “信创适配后智能功能失效”;
- 低代码可视化便捷操作:业务人员可通过拖拽式可视化操作(无需编码)调整流程规则(如新增审批节点、修改 SLA 阈值),支持 PC / 移动端流畅操作,解决 “信创系统操作复杂、依赖专业开发” 的痛点,确保普通用户高效上手;
- 业务数据联动智能决策:自动关联业务数据(如故障影响的营收规模、工单处理对客户满意度的影响),生成可视化决策看板,为 IT 团队和管理者提供 “业务视角的智能建议”,且数据在信创体系内闭环流转,保障安全可控。
02. ITSM 厂商信创适配推荐
1)嘉为蓝鲸 ITSM
作为国产 ITSM 头部产品,其在信创环境下的智能能力与易用性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完美匹配三大核心选型指标。
核心适配优势
- AI 深度渗透信创环境:升级后的 “AI 小鲸” 实现全流程覆盖,信创环境下自然语言工单识别准确率达 92% 以上;智能分单可精准匹配工程师技能与业务场景,某制造企业借此将跨团队工单分派耗时从 15 分钟压缩至 1 分钟;复盘阶段,AI 能自动从工单中提取故障规律(如 “峰值时段系统卡顿诱因”),生成优化建议同步至知识库,故障复发率平均下降 40%。所有 AI 功能均通过麒麟 OS、鲲鹏服务器全栈信创认证,无任何效能折损;
- 低代码操作降低使用门槛:内置五大低代码引擎,业务人员通过拖拽即可完成 “AI 优先级规则配置”“CMDB 关联字段添加” 等操作,新流程最快 3 小时即可上线;适配统信桌面版与企业微信移动端,支持附件在线预览、工单分组自定义等细节优化,运维团队上手培训周期缩短至 1 天;
- 业务数据联动决策:通过插件化集成中心,与 ERP、MES 等业务系统实现无感知对接,基于达梦数据库构建 “工单 - 资产 - 业务数据” 联动闭环;AI 可自动计算 “设备故障导致的产线减产损失”,运营大屏实时展示 IT 投入与业务 ROI 的关联数据,某金融客户借此将 IT 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40%。
适用场景
集团型企业、政务国企、制造业等需 “信创合规 + 智能提效 + 业务联动” 的复杂运维场景。
2)用友 ITSM
依托用友生态优势,在 “IT - 财务” 联动场景具备独特智能特色。
核心适配优势
可与用友 BIP 3 平台及 ERP 系统无缝协同,信创环境下能将 IT 服务成本、资产折旧等数据自动同步至财务模块,借助 YonGPT 2.0 大模型辅助完成 IT 成本核算与异常预警;已实现从芯片到中间件的全栈信创兼容,通过华为鲲鹏、麒麟操作系统等国产化认证,能与制造业 MES 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同步,支撑生产端运维效率提升。
适用场景
已部署用友 ERP、需信创适配的制造 / 零售企业。
3)GLPI
作为全球主流开源 ITSM 工具,凭借模块化架构与扩展能力,经二次开发后可高效适配信创环境,适合预算有限且具备自研能力的团队。
核心适配优势
核心功能(工单管理、资产台账)可在麒麟 OS、达梦数据库环境下稳定运行;拥有强大的插件系统,可通过扩展实现与监控系统、财务系统的集成,支持根据业务需求定制开发关键词工单分类等基础 AI 功能;活跃的开源社区提供持续技术支持,多语言支持适配国际化协作场景,且无许可成本,能显著降低初期投入。
适用场景
中小型企业、技术自研能力较强的团队,或非核心业务的轻量化 IT 运维场景。
03. FAQ:信创 ITSM “智能好用” 的落地疑问
Q1:信创环境下的 ITSM,能做到和非信创平台一样的智能体验吗?
A:完全可以,核心在于平台是否实现 “信创适配与智能功能的深度协同”。部分平台的智能功能依赖海外框架(如 TensorFlow),在信创环境下无法运行;而优质平台的智能功能基于国产大模型、国产 IT 架构开发,可在飞腾 CPU + 麒麟 OS + 达梦数据库环境下实现 “AI 分单、自动化闭环”,智能体验与非信创平台无差异。某国企实测显示,其 AI 分单准确率达 92%,与海外平台持平。
Q2:中小企业没有专业 AI 团队,能落地信创 ITSM 的智能功能吗?
A:能,关键在于选择 “预置智能模块 + 低代码配置 + 厂商全流程支持” 的产品。部分平台需专业团队训练模型、配置规则,门槛较高;而适配中小企业的信创 ITSM 产品,已预置成熟智能模块,通过低代码工具即可快速配置,搭配厂商技术支持,无需自建 AI 团队,仅需 “聚焦核心场景 + 借力厂商服务” 就能实现智能功能落地。
Q3:如何验证信创 ITSM 的智能功能在实际场景中 “好用”?
A:建议通过 “场景化实测” 验证,而非仅看功能列表:
- 模拟业务人员提报模糊需求(如 “系统登录不了”),测试 AI 能否自动匹配流程、补全必填字段;
- 模拟监控告警(如 “服务器 CPU 过高”),测试能否自动转工单并关联 CMDB 资产信息;
- 让业务人员尝试通过低代码引擎新增工单字段、调整分单规则,测试操作便捷性;
- 在信创环境下试运行 1 周,观察智能功能(AI 分单、自动化流程)的稳定性与效率提升数据(如分单耗时、手动操作减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