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陈哥。
今天,我邀请了禅道专栏作者刘军,和我们分享一下移动应用APP开发如何搭建自动化测试框架。
希望通过这些实操经验能给大家带来新的启发。
现在做移动应用开发,大家应该都深有感触:版本不仅要快,质量还得高,这两头真是难兼顾。
我们团队之前就吃了不少苦头,发版慢、需求老变、测试时间总被压缩,搞得团队挺被动。
作为资深测试与研发效能IT老兵,今天我想结合自己负责的安卓APP自动化测试框架项目,聊聊怎么通过搭建自动化测试来提效。
这篇内容特别适合正在带团队、或者关心研发效率的中高层朋友参考,也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启发。
一、 项目背景与问题
1.版本发布实在是太慢了
我们团队的主打产品——Y移动应用APP版本迭代需历经多环节,从需求梳理到最终上线,周期漫长。
每个版本承载需求众多,业务逻辑与功能模块叠加,测试覆盖难度指数级上升,拖慢整体节奏,产品市场响应速度变慢,影响业务目标达成。
版本计划周期:
业务团队吐槽一个版本发布要2个月,还经常延期,这个版本赶不上,就要等最少2个月,业务KPI完成面临巨大压力,所以拼命想赶上这个版本火车。
2.需求变得比翻书还快
市场变化快,用户反馈多,老板还时不时插需求进来。每次一改,测试用例就得跟着调,范围不好把控,漏测的情况时有发生。
不仅质量容易出问题,测试和开发、业务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大,整个团队怨声载道。
3.测试时间被压得喘不过气
开发延期成了常态,测试时间自然被砍。最后要么带着风险上线,要么紧急换包、重新灰度,耗时耗力。
每一次换包灰度,从起量到观察质量和业务数据最少要3天。人工测试在有限时间内很难做深做全,质量自然没法保证,版本延期几乎成了标配。
二、我们的思路:死守质量,从测试效率突破
值得庆幸的是,整个团队还是达成一致:质量不能妥协。既然质量不能放松,我们就决定在测试效率上找出路。
1.测试提速是硬道理
自动化测试最大的好处就是快。以前UI测试要人工点点点,现在用脚本并行跑,核心流程像登录、搜索、下载更新这些,原来几小时的活,现在几十分钟搞定。
我们还把每个版本必测的功能整理成“版本checklist”,逐步把它们自动化,并集成到每天的CI流水线里,结果自动发邮件同步。
2.早点发现问题,越早越好
我们在框架里加入了日志抓取和异常监控,问题定位更准。接口自动化也能实时校验参数和返回结果,比人工抽样检查更全面,一些隐藏的数据格式错误、权限漏洞提前就能逮住。
还有就是重点接口我们会跑自动接口拨测,调整合适的频率(要考虑生产环境的压力和我们自己客户端的调用情况),监控生产环境重点接口是否正常,一旦有问题,我们可以做到比大部分用户提早知道,即使处理或实现降级服务,避免造成大面积用户投诉。
3.能复用的绝不重写
我们把测试用例按场景和模块拆清楚,基础功能比如登录注册这类,新版本稍微改改参数就能接着用。新需求来了,只要不是全新场景,就把关联的老测试用例拎出来一起回归,省时省力。
4.选对工具,自己也要写点代码
工具方面,UI测试用Appium跨平台,接口用Postman辅助,CI/CD靠Jenkins调度。同时我们也自己做了框架优化,支持参数化、多环境配置,配合云测平台做机型兼容,把覆盖面打开。

三、我们是怎样一步步落地的
光靠一招不行,得从人、流程、工具、组织四个维度系统推进。
1.人:测试和开发得拧成一股绳
我们补强了测试开发角色,让他们专攻脚本和框架。同时推动测试早期参与需求评审,开发也参与测试showcase,打破不同角色各干各的隔阂。
2.流程:把自动化嵌进每个环节
测试和开发协商一致,开发在转测时,会提交修改范围和建议测试范围信息,作为测试的输入。
新需求在showcase产品体验完成后,功能测试在开发分支执行,设定清晰准入准出标准:测试通过(功能点覆盖率、缺陷率达标 )且灰度验证(小范围用户试用,采集性能、体验数据 )后,代码方可合入主分支。
代码合入主干后,会触发每日主干构建+回归测试。这样形成“分支测试-主干集成-修复-灰度”的闭环,减少人为漏洞。
3.工具和技术:不追求高大上,但要扎实好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工具链,我们还针对不同机型和系统做了兼容性测试设计,使用云测平台,尽量覆盖Top50用户手机(手机型号+安卓版本)真实场景。
4.组织:明确责任,定期对齐
我们成立了自动化测试专项小组,开发有专人负责主干crash修复和框架规划。每周组织跨团队例会,同步进度和风险,业务团队也深度参与评审和灰度验收,每月组织回顾会议,确保自动化方向不跑偏。
四、几个关键实践,效果很明显
1.测试前置,从分支就开始卡质量
新需求在开发分支就完成功能测试和灰度验证,达标后才允许合入主干。质量门禁前移,主干干净多了。
2.主干每日构建,自动化测试常态化
每天自动跑版本checklist的自动化用例,覆盖功能、兼容、性能。有人专门盯主干问题,24小时内响应,为主干稳定性护航。
3.灰度和测试形成闭环
分支测试通过后,跟着灰度发布走,收集真实用户数据,补足自动化没覆盖的体验细节。我们还建了粉丝体验群,发点奖励鼓励反馈,把用户声音转化成测试补充。

五、做完之后,效果怎么样
1.测试效率真的上来了
版本测试周期从平均20天压到12天,自动化执行占比达到60%,核心回归时间缩短70%。测试同学能更专注复杂场景和新功能,缺陷发现也提前了40%。
2.质量稳了,大家也更有信心
通过3个月观察,上线缺陷率降了65%,核心功能crash率控制在0.1%以内。业务对测试更信任,团队摩擦减少,用户满意度里“稳定性”评分涨了18个百分点。
3.团队氛围不一样了
这一套措施下来,团队人还是一样的人,但是工作效率和团队氛围不一样了,流程更标准,协作更透明。测试开发同学成长路径清晰,技术分享也多了起来。管理者在做资源投入时有数据支撑,效率提升反过来推动了业务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六、最后说几句
自动化测试不是可选项,而是移动应用开发的必答题。从问题定位到落地执行,离不开管理层的支持和资源投入。后面我们还想试试AI在测试中的应用,比如自动生成测试用例、一键提交bug、缺陷分类,让自动化往智能化的方向再走一步 。
专栏作者:刘军
20多年项目管理经验,做过CMMI咨询、项目总监、敏捷教练,以前在腾讯担任过项目通道评委和面试官,也是P11级的交付和研发项目经理,拿过腾讯名品堂。
后来在游戏公司带PMO,推动过400多人同时开发一款游戏的大规模敏捷,搭建美术生产线,年流水做到20亿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