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转型的赛道上,“缺技术人才” 是很多企业的共同痛点。大型企业尚且面临高级开发工程师供不应求的问题,中小微企业更是陷入 “招不到、留不住、养不起” 的困境 —— 想搭建一套贴合业务的管理系统,要么因缺乏专业 IT 人员而搁置,要么外包开发成本高、迭代慢,难以跟上业务变化。
而低代码平台的出现,正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它以 “可视化拖拽、少写代码甚至不写代码” 的特性,让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也能参与开发,彻底打破了 “数字化只能依赖专业 IT 人才” 的固有认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低代码如何化解人才瓶颈,以及企业如何让业务人员快速上手低代码开发。

一、企业数字化的人才困境,到底难在哪?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痛点,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
供需失衡:市场上合格的开发工程师数量有限,尤其是懂行业业务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企业招聘竞争激烈。
成本高昂:高级开发工程师的薪资待遇居高不下,中小微企业难以承担长期人力成本;即便选择外包,定制开发的费用也远超预算。
沟通壁垒:业务人员清楚自身需求,但无法用技术语言表达;IT 人员懂开发,却难以精准捕捉业务痛点,导致开发出的系统与实际需求脱节。
这些问题叠加,让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陷入 “想做却做不了” 的僵局。而低代码的核心价值,正是通过降低开发门槛,让业务人员成为数字化的 “主力军”,从源头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低代码打破人才瓶颈的核心逻辑
低代码之所以能让非技术人员参与开发,关键在于它重构了 “开发” 的实现路径,把复杂的技术逻辑封装成简单易懂的模块:
可视化操作替代代码编写:通过拖拽表单、流程、报表等组件,就能搭建系统核心功能,无需掌握 Java、Python 等编程语言,业务人员凭直觉就能操作。
模块化配置简化逻辑设计:把常见的业务逻辑(如审批流转、数据校验、权限控制)做成标准化模块,业务人员只需根据需求勾选配置,就能实现复杂功能。
实时预览降低试错成本:开发过程中可实时查看效果,发现问题能即时调整,无需等待技术人员编译、测试,业务人员可自主完成迭代优化。
简单来说,低代码把 “专业开发的复杂技术” 转化为 “业务人员能理解的业务逻辑”,让开发不再是技术人员的 “专属技能”,而是业务人员解决工作痛点的 “工具”。
三、3 个方法,让业务人员快速上手低代码开发
低代码降低了门槛,但不代表业务人员能 “零学习” 上手。企业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加速业务人员的成长:
聚焦高频轻量需求:初期不要让业务人员挑战复杂系统,从日常工作中高频出现的轻量需求入手,比如员工请假审批、客户信息登记、销售数据统计等。这类需求逻辑简单、场景熟悉,能让业务人员快速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
提供模块化培训:不用系统讲解编程知识,而是针对低代码平台的核心功能(如表单设计、流程配置、数据关联)进行模块化培训,结合实际场景演示操作步骤。比如 “如何搭建一个简单的报销审批流程”“如何设计销售报表自动统计数据”,让业务人员学完就能用。
建立 “业务 + 技术” 协同机制:初期可安排 1-2 名基础技术人员作为 “顾问”,解答业务人员在开发中遇到的技术疑问,比如数据安全配置、跨系统对接等。同时鼓励业务人员之间分享经验,形成互助学习的氛围,加速整体上手速度。
四、结语:人才不再是数字化的 “拦路虎”
低代码的出现,不是要取代专业 IT 人才,而是要让数字化的 “参与门槛” 降低,让更多人能参与到数字化转型中。专业 IT 人才可以聚焦核心复杂系统的开发、技术架构的搭建,而业务人员则能自主解决日常工作中的轻量需求,形成 “专业 + 全民” 的数字化合力。
对企业而言,低代码不仅破解了人才瓶颈,更让数字化转型更贴近业务实际 —— 业务人员最懂自身需求,由他们开发的系统,能精准匹配工作场景,避免 “为数字化而数字化” 的形式主义。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不是 “拥有多少技术人才”,而是 “让更多人能参与数字化”。低代码正用技术创新,让人才不再是数字化的 “拦路虎”,让每个企业都能低成本、高效率地推进数字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