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大全2》的第二部分“高质量的代码”,宛如一位严苛的工匠在传授“打磨技艺”的精髓。如果说第一部分是为软件构建“打地基”,那这部分便是教我们如何用精准的手法,将“砖块”(代码)砌成坚固且美观的“墙体”,让我对“何为高质量代码”有了从“模糊感知”到“清晰落地”的认知跃迁。
书中关于“类与子程序设计”的内容,彻底颠覆了我以往“能跑通就行”的编码逻辑。作者强调,好的类应当具备“高内聚、低耦合”的特质,就像一个功能明确的工具——剪刀只负责裁剪,锤子只负责敲击,互不干扰却能高效配合。这让我想起之前写的一段用户管理代码:将“用户信息存储”“权限验证”“数据加密”混在一个类里,后续要修改加密逻辑时,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影响到用户登录功能。反观书中案例,通过拆分“用户实体类”“权限服务类”“加密工具类”,每个类职责单一,修改时既安全又高效。如今我写代码时,会先在纸上画出类的职责边界,再动笔编码,这一习惯让代码的可维护性提升了不少。
“防御式编程”的理念,更像是给代码穿上了一层“防护衣”,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提出,开发者要假设“所有输入都是不可信的”“所有调用都可能出错”,提前做好异常处理与边界检查。比如处理用户输入时,不仅要判断格式是否正确,还要限制输入长度、过滤特殊字符;调用外部接口时,要设置超时机制并处理“接口返回空值”的情况。这让我想起之前开发的一个订单系统,因未处理“用户重复提交订单”的场景,导致出现了多笔重复订单,后续花了大量时间排查数据。若当时能按照书中方法,在提交接口中加入“订单号唯一性校验”的防御逻辑,就能避免这一问题。现在,我会在代码中主动添加“参数校验”“异常捕获”“日志记录”等防御措施,虽然多写了几行代码,却让系统的稳定性大幅提升。
而“伪代码编程过程”,则为我打开了“高效编码”的新大门。作者建议,在写具体代码前,先用伪代码梳理清楚逻辑流程,再将伪代码转化为实际代码。这种方法就像先画好“路线图”,再开车上路,避免了中途迷路。以往我常边想逻辑边写代码,写着写着就陷入“逻辑绕圈”的困境,不得不频繁删改。现在,我会先在注释里用伪代码写出“获取用户信息→判断用户权限→返回对应数据”的步骤,确认逻辑通顺后,再用具体语言实现。这一过程不仅减少了代码的修改次数,还让逻辑变得更清晰,同事看我的代码时,也能快速理解核心思路。
读完第二部分,我深刻意识到:高质量的代码不是“写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打磨出来的”。它不需要华丽的技巧,却需要对“职责边界”的精准把握、对“潜在风险”的提前预判、对“逻辑流程”的清晰规划。这部分内容没有堆砌复杂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贴近实际开发的案例,将抽象的“高质量”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法。
未来的开发路上,我会带着这些收获,把“类的高内聚低耦合”“防御式编程”“伪代码先行”等理念融入每一行代码中。我相信,当这些习惯成为本能,写出的代码不仅能“正确运行”,更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在需求变更时快速响应,在问题出现时便于排查,在多人协作时高效配合。这,或许就是《代码大全2》第二部分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