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 “能跑起来” 只是最低要求,真正高质量的代码需要具备 “可靠性、可测试性、可维护性”。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如何通过测试、调试、代码评审等手段保障代码质量。
- 测试:提前发现问题
 书中强调,“测试不是编码后的补充,而是贯穿编码全过程的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测试类型:
 单元测试:针对 “最小的代码单元”(如函数、方法)进行测试,验证其在不同输入下的输出是否符合预期。例如,测试一个 “计算加法” 的函数add(a, b),需要验证add(1,2)=3、add(-1,1)=0、add(0,0)=0等场景。单元测试的核心价值是 “快速定位问题”—— 当单元测试失败时,能直接确定问题出在哪个函数,避免在整个系统中排查。
 集成测试:测试多个模块之间的交互是否正常。例如,测试 “用户注册” 功能时,需要验证 “用户模块” 与 “数据库模块” 的交互(注册信息是否正确存入数据库)、“用户模块” 与 “短信模块” 的交互(是否发送注册成功短信)等。集成测试能发现模块之间接口不兼容、数据传递错误等问题。
 测试驱动开发(TDD):一种 “先写测试,再写代码” 的开发模式。具体流程是:先根据需求编写单元测试(此时测试会失败,因为代码未实现),然后编写代码让测试通过,最后优化代码(重构)。TDD 的优势在于,能确保代码始终围绕 “需求目标” 展开,避免编写冗余代码,同时保证代码的可测试性。
- 调试:高效定位与解决问题
 即使经过充分测试,代码运行过程中仍可能出现问题(如 Bug、异常)。书中介绍了高效的调试方法:
 重现问题:调试的第一步是 “稳定重现问题”。只有能稳定重现的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分析原因。例如,用户反馈 “点击按钮后偶尔崩溃”,需要通过模拟用户操作、记录日志等方式,找到 “崩溃时的具体场景”(如输入数据、操作步骤),确保问题能反复出现。
 定位根源:避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例如,代码出现 “空指针异常”,不能只简单地在异常处加一个null判断,而应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 null”(是参数传递错误,还是数据库查询返回 null 未处理?),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书中建议通过 “日志打印”“断点调试” 等方式,逐步跟踪代码执行流程,找到问题的核心原因。
 记录调试过程:将调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原因、解决方案记录下来,形成 “知识库”。这样不仅能避免后续重复踩坑,也能为团队其他成员提供参考。
- 代码评审:团队协作提升质量
 代码评审(Code Review,CR)是团队成员互相检查代码的过程,是保障代码质量的重要手段。书中给出了代码评审的核心建议:
 明确评审重点:代码评审不是 “挑错大会”,而是 “共同提升代码质量”。评审重点应包括:代码是否符合规范、逻辑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性能隐患、是否有足够的测试覆盖等,而非纠结于 “括号的位置”“变量名的细微差异” 等无关紧要的细节。
 保持开放心态:评审者应提出建设性意见(如 “这里可以用常量替代魔法数字,提高可读性”),而非直接否定(如 “这段代码写得太差了”);被评审者应正视反馈,将其视为提升代码质量的机会,而非批评。
 及时评审:代码评审应尽早进行(如开发者完成一个小功能后),此时代码量少,问题更容易发现,修改成本也更低。避免将代码堆积到项目后期再集中评审,导致问题集中爆发,难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