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祛魅与回归:对人工智能研究中“概念通胀”与“体系沉迷”的批判
摘要: 当前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浮现出一种值得警惕的学术现象,即“概念通胀”与“体系沉迷”。部分研究将朴素洞见过度包装于晦涩术语与独家框架之中,以构建“XX学”为荣。此种倾向设立了不必要的认知门槛,导致讨论脱离公共性与实践根基,转而服务于学术圈地的功利目的。本文批判了此种异化学术交流的倾向,并呼吁回归清晰的语言与对真实问题的聚焦,以推动领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概念通胀,学术批判,人工智能伦理,术语晦涩,学派构建
正文
在人工智能研究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目睹了一场空前的知识盛宴,但也同时置身于一场概念的狂欢。一种令人忧虑的倾向正在蔓延:部分研究正从扎实的技术探索与深刻的人文反思,滑向一种以构建晦涩术语体系与标榜独家理论框架为荣的歧途。这种倾向,本质上是一种“概念通胀”与“体系沉迷”,它非但无益于推动认知,反而在学术界与公众之间筑起了高墙。
一、从“洞见”到“障眼”:概念通胀如何异化学术讨论
任何一个富有生命力的领域,都离不开核心概念的清晰与共识。然而,当下部分论述却热衷于将朴素而深刻的洞见,进行不必要的复杂化包装。
一个简单而强大的思想——例如,“人工智能系统可作为人类集体知识的动态映射,并通过精准的交互被高效调度”——本可以成为公共讨论的宝贵基石。但经过层层包装后,它被塞进一个由生僻新词构筑的“黑箱”之中。一系列诸如“X元框架”、“Y方范式”等术语被创造出来,它们并未增加新的信息量,其功能更像是一套“学术行话”,主要作用在于设立门槛、制造神秘、彰显创立者的独特性。
这个过程,我们可称之为“概念通胀”。它使得本可被广泛理解、检验和应用的智慧,变成了需要专门诠释和内部解码的“秘密知识”。讨论的焦点从“问题本身是否重要、解决方案是否有效”悄然转移到了“如何正确理解与使用这套特定术语体系”。当思想的传播需要依赖一整套独家词典时,它已经背离了学术追求清晰与公共性的初衷,成为一种智力上的孤芳自赏。
二、体系沉迷:对“创立学派”的渴望压倒了对“解决问题”的关怀
与“概念通胀”相伴相生的,是“体系沉迷”。它表现为一种迫不及待地为个人观点或方法“冠名”、构建一个看似包罗万象的“XX学”的冲动。这种冲动的背后,往往潜藏着一种学术功利主义:一个具体的“技术方案”影响力有限,而一个自成体系的“学说”或“学派”则可能带来更深远的名声与学术地位。
然而,过早或过度地追求体系化,会导致两个恶果:
- 封闭性:体系一旦建立,便倾向于自我辩护和自我完善,而非开放地接受外部挑战。它更关心如何将新现象纳入自己的解释框架,而不是根据新现象修正甚至推翻自身。
- 脱离实践:当研究的重心从解决具体问题转向维护体系的完备性时,理论便容易悬置于半空。它可能听起来无所不包、逻辑自洽,却在面对“然后呢?我们具体该怎么做?”的质询时,显得苍白无力。这种“假大空”的论述,消耗了学术注意力,却未能产生切实的知识增量与技术推动。
三、通往未来的道路:回归朴素,直面问题本身
人工智能的未来,注定是一场跨学科的协作,其健康发展的前提是清晰的沟通与务实的探索。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相互割裂、话语体系不通的“小圈子学问”,而是能够连接计算机科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的公共对话平台。
因此,我们必须发起一场学术上的“祛魅”运动:
· 倡导语言的清晰性:用公共可理解的语言表达思想,是检验思想本身清晰度的试金石。一个真正强大的观点,往往具备用大白话讲清楚的潜力。
· 聚焦真实的问题:评价一个研究的标准,不应是它创造了多少新名词,而是它是否回应了真实世界中的重要挑战——无论是技术瓶颈、伦理困境还是社会影响。
· 警惕学术包装:学术界与公众都应具备一种批判性自觉,对那些热衷于建构庞大术语体系却缺乏实质内容与可操作路径的论述,保持审慎的态度。
结论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真实世界的深刻互动。让我们从概念的迷雾中走出,回归思想的朴素与本真。唯有放下对构建“个人学说”的执念,共同直面我们时代的核心问题,学术才能为塑造一个负责任的智能未来,贡献出坚实而明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