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性,不如写文档。
【一】
最近三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伴随一个非常热点的现象。
AI知识库成了产品级的文档,把AI相关的各种知识做成体系化的教程,会有大量的关注者,然后围绕知识库和用户群体,再设计各种附加的业务。
做体系化的文档,过去更多是在组织规范的企业里。
2025年的当下,很多团队在维护自己公开的AI知识库,更偏向AI教程;很多大模型厂商直接开发AI知识库产品,借助大模型的信息组织能力,快速搭建和学习各种知识。
今年有个不冷的现象,虽然不清楚是不是算法诓我。
刷到少量的用户和大V表达:同质化的视频刷不动,内容开始回流文字以及更加体系化的知识库。
有朋友说:今年开始看小说了。
【二】
对于写内容这事,因果关系要从大学年代说起。
大学计算机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把他讲课的内容笔记,整理好发布在博客平台,那会对流量没有丝毫概念,但是班里同学人手一个博客账号,玩的花的自建网站。
工作后也断断续续的写着,当然写的更多的是公司文档。
在整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内容从最初的细致零碎,慢慢的走向结构和体系化,随着能力和经验的积累,关注的方向也会泛化,并非纯粹的编程领域。
过去的十多年,人和工具都在变化着。
在内容记录从纸质到电脑软件,从电脑本地到云端存储,内容发布也从社区博客转向社媒,再迭代到直接开源知识库。
过去内容的形式,基本都是整理好再发布,从不准确的直觉来说,内容的获取极有可能转向AI即时生成,这一点大模型的能力已经自证。
碍于交互的复杂性,只是这个过程有点漫长。
2024年接触过头显的项目,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交互:在头显设备中模拟真实空间建模,然后借助大模型生成语音简介,项目主要做的是科普场景,没有AI加持之前,普遍还是固定的文案和影音。
最近在尝试几款AI知识库产品,基本的形式:大模型提供内容,再转成文档。
经常问AI问题,会有这样的痛点,如果遇到好内容,会很快被其它对话淹没,再想回头看看发现很麻烦,如果结合文档能力,可以直接存储下来,慢慢整理成系统化的知识。
在GPT5的模型中,可以通过对话回溯:
我问过你哪些产品设计的问题?列举你认为最重要的3个。把问题1你当时的回答再输出一次,要求一样。
但还是那句话老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三】
在楼里App一期开发的时候,因为经常拿着项目文档和朋友讨论想法,他们没太关注内容,纷纷把知识库拷贝一份,拿去当模版使用。
这就是交流的价值,果断花时间整理,随着产品上线直接开源。
在最后推广阶段乐呵呵的幻想,产品用户肯定破百,知识库应该也会有个几十人关注,毕竟博客和社媒的关注基数摆在那了,不敢奢望有泼天的流量,结果事与愿违。
产品仅几十人注册,但项目知识库几百人浏览。
咱这个人主打不矫情,产品推广的效果不好就果断停手,知识库有关注,继续每周两条动态宣传,然后每天都有十个八个的网友,私信获取文档地址。

在产品二期的开发过程中,参考一期的推广经验,把AI的实践和使用经验,从头到尾完整的记录下来,会跟随产品二期免费开源。
AI知识库在计划之内,只是缺乏实践经验处在搁置中。
历经4个月AI产品的摸爬滚打,对于各种AI工具的使用炉火纯青,涉及产品和编程的详细总结,以及围绕项目管理的调研做规划等,还有日常各种有用的案例,当然也包括大模型和提示词等基础内容。

有一说一,做产品的确不擅长,但写内容却有十年的经历了。
【四】
从学校进入职场的十多年,在内容这个领域中,算是完整的经历过纸媒、博客、新媒体、视频、知识库几个关键迭代。
明显的趋势:内容门槛降低,传播效率提高。
当然接触的信息零散繁杂,注意力容易被频繁的拉扯,会让很多人感觉时间越来越少,内容创作也从“我想说什么”变成“用户想看什么”。
随着AI知识库的兴起,不确定内容会不会再次转向系统化。
但有个本质的变化:人工智能可以让普通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读者,可以成为各种知识的使用者,通过大模型能快速调取、组合、复用知识。
不再是一篇篇地被动消费。
交代一下产品进度:《楼里-Web网站》已发布,《楼里App-iOS版》已上架。
🛰七号楼私信「楼里」自动获取:《楼里App-安卓版》《AI知识库》、《独立开发者》
人工智能可以让普通用户,不再只是信息的读者,可以成为各种知识的使用者,通过大模型能快速调取、组合、复用知识。不再是一篇篇地被动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