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修炼之道》阅读笔记:第一阶段 程序员的“职业身份觉醒”
《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开篇便抛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命题:“你是一名专业人士,还是一个代码工人?”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我对 “程序员” 职业身份的全新认知,也让我开始反思过往开发生涯中被忽略的 “专业性” 本质 —— 它从不是 “能写出运行的代码” 这么简单,而是一种对技术、对产出、对团队乃至对行业的责任与敬畏。
在未读此书前,我对自己的定位更偏向 “任务执行者”:产品经理给出需求文档,我按部就班翻译成代码,功能测试通过、上线无 bug,便觉得 “完成了工作”。至于代码是否易读、是否便于后续维护、是否隐藏着潜在性能隐患,往往不在优先考虑范围内。就像去年参与的一个用户管理模块开发,为了赶项目上线时间,我将三处相似的用户权限校验逻辑直接复制粘贴,仅修改了少量参数;注释也只简单标注 “权限判断”,未说明判断规则的业务背景。当时觉得 “先上线再说”,可半年后新同事接手维护,因看不懂其中一处特殊场景的校验逻辑,调试时误改条件,导致部分老用户登录异常,最终花费 3 小时才定位到问题根源。现在回想,那时的我本质上就是 “代码工人”—— 只关注 “完成任务”,却忽视了专业人士应有的 “对结果负责” 的底线。
书中用医生、律师的职业标准类比程序员,让我彻底明白:专业性的核心,是 “主动承担责任”。医生不会因 “患者暂时没出现不适” 就省略必要的检查,律师不会因 “案件暂时没暴露漏洞” 就简化法律文书;同理,程序员也不该因 “功能暂时能运行” 就降低代码质量。真正的专业,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写代码前先梳理清晰业务逻辑,避免后期因逻辑混乱返工;封装工具类时考虑通用性,减少团队重复开发;提交代码前自查注释是否完整,方便他人理解 —— 这些看似 “额外” 的工作,恰恰是区分 “小工” 与 “专家” 的关键。
更让我触动的是,书中强调 “职业身份觉醒,始于对自我成长的负责”。若一直以 “完成任务” 为目标,很容易陷入 “重复劳动” 的陷阱:每年都在写相似的 CRUD 接口,技术能力却没有本质提升;遇到复杂问题时,习惯性依赖他人经验,而非主动钻研解决方案。而专业人士会把每一个项目都当作 “成长的契机”:从重构旧代码中总结设计模式的应用场景,从排查线上问题中积累故障处理经验,从学习新技术中拓宽技术边界。就像书中所说:“你的职业生涯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一时的效率远不如长期的成长重要。”
读完这部分内容,我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不再把 “写代码” 当作谋生的手段,而是当作需要深耕的 “专业领域”;不再满足于 “完成需求”,而是追求 “做出高质量的产品”。这种身份的觉醒,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每一次代码编写、每一次问题排查、每一次团队协作中 ——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 “小工” 走向 “专家”,在技术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