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来自 P&KU3(上) 第二日《时空花园》一题。
顺带一提,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并没有找到百度百科花钟对应 list 的一个 reference,最后在 wikipedia 里有 reference 的里面选了一些写,如果有知道的朋友可以评论一下!
脚注表的比较随意,见谅(
失败的时钟:林奈花钟的魅力与局限
引言 从小学课本说起
小学三年级有一篇名为《花钟》的课文,里面有这样一段,“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除去背诵的任务外,优雅而精确的花钟的确给知识面限于《走近科学》《我爱发明》的我带来了格外的震撼。
“花钟”这一概念简洁易懂且富有启发性,但它在现实中是否可行?本文将从科学史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简要探讨林奈花钟这一著名科学设想。
一、林奈与林奈花钟
“花钟”这一设想的提出者,是 18 世纪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 Carl von Linné,他被公认为“现代生物分类学之父” (百度百科:林奈。https://baike.baidu.com/item/卡尔·冯·林奈/4181819 )。
林奈出生于有“北欧花园”之称的罗斯胡尔特,在当时地理大发现后物种信息爆炸的背景下,他创立了沿用至今的生物命名系统——双名法。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生物都有一个由属名和种加词组成的标准学名,简洁而准确。
不止于双名法,作为一名博物学家,林奈也对植物形形色色的生活习性有浓厚的兴趣。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中,林奈发现许多植物的花朵会在固定的时刻开放与闭合,并且这种节律并非完全由外界阳光决定。他在著作《植物哲学》Philosophia Botanica 中提到,植物的开花模式分为三类(Linnaeus, C. (1751). Philosophia botanica, in qua explicantur fundamenta botanica cum definitionibus partium, exemplis terminorum, observationibus rariorum, adjectis figuris aeneis. Kiesewetter, Stockholm, 7.) :气象型,即开花受天气影响显著的花卉;昼夜型,即总在一天中特定时间开合的花卉;其它花卉则被称为不规律型。
林奈据此也提出了他的花钟设想——挑选出数十种“昼夜型”植物,根据它们精确的开花时间布置到一个圆形花坛中,使用者便可以根据盛开的花卉来大致判定时间。
二、林奈花钟的具体构成

(Linnaeus's Flower Clock: Keeping Time With Flowers. In AmusingPlanet, by Kaushik Patowary. https://www.amusingplanet.com/2019/07/linnaeuss-flower-clock-keeping-time.html )
林奈本人列出了一份非常详尽的植物名单(Gardiner, B. G. (2007). The Linnean Tercentenary. THE LINNEAN, 3, 2.),但限于本文长度,我们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花卉来阐述林奈花钟的构成,并对这些花卉进行简要的描述(此段内所有描述大部分参照自植物智iPlant.cn)。同时,在每个植物小标题后,我也备注了林奈在原文中对应的开放时刻。
- 牵牛 Ipomoea nil (L.) Roth 开花时间 5 a.m.
牵牛是旋花科牵牛属的草本植物,以早起闻名,故其又被称为“朝颜”。每当黎明破晓,在第一缕阳光洒落大地之前,牵牛花那喇叭状的花朵便会悄然绽放,仿佛吹响了新一天的号角。它们对光线极为敏感,到了中午,牵牛花为了防止蒸散过度,水分流失,就会闭合。
注:在林奈的原文中记录的实际上是三色旋花 Convolvulus tricolor L.,别名“三色朝颜”,是一种与牵牛极为相似的花。
- 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 开花时间 5 a.m.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是菊科蒲公英属的草本植物,遍布田野乡间。蒲公英的花朵在凌晨开放,开花以后会逐渐形成白色绒毛状的“蒲公英伞”,每颗种子带有一个白色冠毛,便于风力传播其瘦果。
蒲公英不仅是常见的野花,也是一种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的植物,其嫩叶可做野菜,味微苦,可清热解毒,也被用于制作许多中成药,比如蒲地蓝消炎片、蒲公英颗粒。

(图为我在清华园紫十二附近拍摄的野生蒲公英。)
- 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L. 开花时间 5 a.m.
苦苣菜是菊科苦苣菜属的草本植物,通常也作为野草广泛分布,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被列为4级入侵物种。类似蒲公英,苦苣菜的花朵呈鲜黄色,全部由舌状花组成,种子同样有白色冠毛随风传播。不过区别是,苦苣菜的花相较蒲公英更加紧凑,且叶片边缘常有刺状齿。
苦苣菜不仅是田野里的常见植物,也可药用。它的叶子可以治疗厌食、改善消化不良,也可明目,古有“小满食苦菜”的习俗,吃的便是苦苣菜。
- 睡莲 Nymphaea tetragona Georgi 开花时间 7 a.m.
睡莲是睡莲科睡莲属的水生植物,广泛栽培于园林水景中。其根状茎粗壮,匍匐生长于水底泥中。其花朵硕大而美丽,其开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通常在凌晨开放,傍晚闭合,故得名“睡莲”。睡莲的果实椭圆形,为浆果,在水下成熟,不规则开裂。
睡莲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叶片会有一个V字型的缺口,这个缺口处于叶片的最低处。这么设计可以使得下雨时水快速地从缺口排出,以保护睡莲的叶片。
注:在林奈的原文中记录的实际上是白睡莲Nymphaea alba L.,关于这一区别,大家可以参见《套娃开始:白睡莲是白色的睡莲,但白色的睡莲不是白睡莲》 (天冬:《套娃开始:白睡莲是白色的睡莲,但白色的睡莲不是白睡莲》,《果壳自然》2020年7月10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jMzOTY4Mw==&mid=2653012306&idx=1&sn=b8459f51ce428c00fcf28c62f481d414 )。
- 莴苣 Lactuca sativa L. 开花时间 7 a.m.
莴苣是菊科莴苣属的草本植物,它和它的栽培变种生菜、油麦菜、莴笋都是日常餐桌上常见的蔬菜,我们一般食用其肥美的叶片或茎秆。莴苣一般会在直立的茎秆顶端分枝形成圆锥状花序,花序上开放着小巧的头状花朵,每朵花都由约15枚黄色舌状小花组成。
有趣的是,莴苣的学名中 Lactuca 一词源于拉丁语的lac,意为“乳汁”。这指的是当莴苣茎秆折断时,会流出一种白色的乳状液体,内含莴苣素。

(图为莴苣,来自花卉鉴赏《植物学基础》课上PPT第33页。)
- 冰叶日中花 Mesembryanthemum crystallinum L. 开花时间 9~10 a.m.
冰叶日中花是番杏科日中花属的草本植物,因其叶片和茎上覆盖着晶莹剔透、状似冰珠的泡状细胞而得名“冰花”、“冰菜”、“水晶冰菜”。它的花单个腋生,呈雏菊状,花瓣线性。另外,冰叶日中花所在的科番杏科是叶多肉植物的代表,故其叶片也呈现肉质化特征。
冰叶日中花叶表的泡状细胞里充满着液体,细胞囊里包含盐分。这是因为它多在盐碱地生长,需要排出多余的盐,故冰叶日中花也可用于改善土地盐渍化。同时,冰叶日中花还可以食用,因其上述特点,它口感清脆爽口且天然带有微咸味,可以作为沙拉生吃,也可以清炒。冰叶日中花不仅低热量、低碳水化合物,也富含氨基酸和植物纤维,属于近年来备受推崇的健康蔬菜(广东科技报:《营养健康 | 这款小众蔬菜很多人都没吃过》,《澎湃新闻》。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30546053 )。
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林奈花钟的构想如此迷人,以至于后世的无数园艺师和植物学家都想将其真正实现,但每一次尝试都证明了——这座时钟注定走不准。(当然,在上面对花的描述中我们就能发现,林奈原始记载中的开花时间,和在我国的测量结果已有些许偏差。)
首先是环境因子的影响,林奈所有的观察数据都基于他所在的北纬接近六十度的乌普萨拉,光照时长与低纬度地区有明显差异,而植物的开花,恰恰是对光周期变化最敏感的表型之一 (肖鸿赖、秋圳、吕天晓等:《植物主要光周期成花调控途径及其纬度适应性的研究进展》,《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录用定稿)。因此如果直接把林奈在乌普萨拉记录的时刻,原封不动地搬到其它纬度或气候带,往往会出现偏差。比如,林奈记录的凌晨五点(Linnaeus's flower clock. In Wikipe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nnaeus's_flower_clock )开放的蒲公英,在我国开放就稍微晚一些,甚至开花持续时间也有改变。更甚者,地域差异带来的温度、降水、土壤等差异也会对植物的生理活动产生连锁反应,影响植物的开花时间。换而言之,林奈花钟实际上是高度地方化的,无法成为一个全球通用的计时标准。
再者,生命不是标准件。钟表的每一个齿轮都经过精密计算,大小与形状几乎一致,但植物是有机体,个体的变异让开花节律之间的差异在所难免。这种个体差异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是生命适应和进化的基础,但对于时钟而说就成了致命的缺陷。
最后加上花期的限制,这座花钟的实用性就更加有限了。林奈花钟里的每一种植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开花季节,这意味着即使在最理想的地区这座花钟也无法全年无休地工作。因此即使解决了上述的难题,林奈花钟终归无法摆脱其观赏性和概念性的本质。
四、花钟对现代技术的影响
虽然林奈花钟难以真正完美实现,但它蕴含的思想却延续至今。
如今,对生物钟的研究也已成为前沿科学领域,杰弗理·霍尔等三人因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研究于 2017 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农业科学家们也发现,通过调整作物的生物钟,可以提高产量、增强作物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科学研究之外,花钟也成为现代园艺艺术“时间性景观设计”的灵感。在瑞典乌普萨拉、瑞士日内瓦等地,人们使用电力驱动指针同样建立了许多大型“花钟”景观。这些时钟的计时并非依靠花卉,它们更像是一份对林奈那份浪漫愿景的致敬。

(该图同样来自脚注十一对应的Wikipedia,图注“an example of a linnaeus's flower clock”。)
结语
在今天这个被原子钟精确统治的时代,我们随着科技的潮流,似乎离自然的节律越来越远。我们熬夜工作,打乱了自身的生物钟;我们用温室和灯光,让作物不再分辨季节……然而,即使城市灯火通明、昼夜难辨,在钢铁丛林的缝隙里,花的生物钟仍在默默运转。或许我们现在不再需要花朵来辨别时辰,但当我们重新去理解植物的节律时,可能会发现时间不只存在于钟表中,也在一朵花的开合中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