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重组蛋白表达(Recombinant Protein Expression) 是分子生物学与蛋白质工程中的核心技术。通过将目标基因导入特定宿主系统,可以在细胞内合成外源蛋白。不同的表达类型反映了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方式、折叠状态及与宿主环境的相互作用。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对于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至关重要。
二、按表达定位划分:胞内表达与分泌表达
从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来看,重组蛋白表达主要分为胞内表达(Intracellular Expression)与分泌表达(Secretory Expression)两种。
|
类型 |
主要特征 |
优点 |
局限性 |
|---|---|---|---|
|
胞内表达 |
目的蛋白在宿主细胞质或胞浆中合成 |
表达量高,工艺成熟 |
蛋白可能错误折叠,形成包涵体 |
|
分泌表达 |
目的蛋白通过信号肽引导分泌至胞外或周质空间 |
便于纯化,利于形成天然构象 |
表达量较低,对信号肽依赖性强 |
胞内表达在原核系统(如 E. coli)中最常用,适合快速筛选与高产表达;而分泌表达通常用于获得具有正确构象、含二硫键或需要折叠辅助的蛋白。
三、按产物状态划分:可溶性表达与包涵体表达
根据表达产物的可溶性特征,重组蛋白可分为两种形式:可溶性表达(Soluble Expression)与包涵体表达(Inclusion Body Expression)。
|
表达形式 |
典型特征 |
优点 |
不足 |
纯化策略 |
|---|---|---|---|---|
|
可溶性蛋白 |
蛋白在胞质中正确折叠,具有活性 |
可直接纯化使用,结构完整 |
表达量可能较低 |
亲和层析、离子交换层析 |
|
包涵体蛋白 |
蛋白聚集形成不溶颗粒,失去活性 |
表达量高,易于分离 |
需变性复性步骤,复性成功率受限 |
变性溶解 → 复性透析 → 层析纯化 |
包涵体的形成往往与过快的翻译速率或缺乏分子伴侣有关。通过降低诱导温度、调节IPTG浓度或共表达折叠辅助蛋白,可一定程度减少包涵体形成。
四、按表达策略划分:融合表达与非融合表达
从基因构建与翻译策略角度,重组蛋白可分为融合表达(Fusion Expression)与非融合表达(Native Expression)两种。
|
表达类型 |
定义 |
特点 |
应用场景 |
|---|---|---|---|
|
融合表达 |
目的蛋白与标签蛋白(如 His、GST、MBP、SUMO)共同表达 |
提高可溶性、便于纯化与检测 |
多用于结构研究、可溶性提升 |
|
非融合表达 |
仅表达目的蛋白,不含额外标签 |
保留天然结构与活性 |
多用于功能验证或药物开发 |
融合表达能有效提升难溶蛋白的正确折叠率,但在某些应用中需通过酶切去除标签,以恢复蛋白的天然构象。
五、优化与选择策略
在实际研究或生产中,选择合适的表达类型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蛋白性质:是否含有二硫键、膜区段或信号肽;
目的用途:结构研究、活性分析或工业生产;
宿主系统:原核表达系统或真核表达系统;
下游工艺:纯化、复性与质量检测方法。
通常建议先采用高效的胞内融合表达方式进行探索,若蛋白不具活性或形成包涵体,再尝试分泌表达或真核系统表达以获得功能性产物。
重组蛋白表达的形式多样,既反映了细胞内蛋白折叠与转运机制,也决定了下游纯化与应用的策略。通过合理选择表达定位、产物形态与基因设计方式,可在效率与活性之间取得平衡,为科研与生物制药提供稳定可靠的蛋白制备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