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下小米汽车
1、车的马力太大高达220-1100kW,家用车性能错配,时速70码以上时极易打滑甩尾漂移,ESP车身稳定系统提供不了足够的稳定控制,容易出事故,网上有很多这样子的视频。公安部+银保监综合口径,2024年小米SU7年度出险率15%,全国平均0.058%,是平均事故率的258倍!
2、隐藏式门把手采用电控开关,断电即失效,出事故时外部人员难以打开,没有安全冗余,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安徽铜陵、成都、台州SU7/YU7碰撞起火案例显示:12V断电后电动内翻门把手无法弹出,外部人员2-3min内打不开车门,延误救援。
3、号称创新的电芯倒置技术,底部磕碰热失控概率升高。泄压阀位于最下方,托底时最先被路面或石块撞击,一旦阀体变形破裂,电解液外泄即可能触发热失控,“火点”反而更早出现。长期重力方向与注液方向相反,极片上端易出现干涸区,相同循环工况下容量衰减比正置快。极柱朝下更容易被腐蚀,一旦腐蚀,只能整体更换电池包。
4、电池车身一体化CTB技术导致更换电池包费用极大。底盘被石头磕碰凹陷深度>1毫米即整包报废,更换动力电池包,就要16万元。
5、辅助驾驶实际功能与宣传功能完全名不符实,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辅助驾驶可以概括为“硬件堆满、体验流畅,但安全冗余和极限场景明显掉队”,极限场景识别失败率高,AEB可靠性低,触发阈值偏保守。城市 NOA 覆盖率与效率低仅开放 10 城;无保护左转平均等待 4.2 s;复杂路口出现“画龙”横向修正。极端天气感知下降,系统主动降级别(NOA→LCC)。
安徽铜陵“3·29”事故(SU7 标准版 116 km/h 撞击水泥隔离桩,3 名女大学生死于非命)是小米 NOA 辅助驾驶第一次公开暴露致命缺陷的完整案例。暴露出小米汽车对“异形静态障碍物”零响应,纯视觉方案夜间置信度骤降,施工改道场景训练样本不足,NOA 系统碰撞前2秒“甩锅式”交接,无“减速+转向”复合规避策略等问题。
2025-09-19日官方召回2024-02-06 至 2025-08-30 生产的 SU7 标准版,共 116887 台,缺陷原因是L2 高速领航辅助在极端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不足,若驾驶员未接管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6、泊车辅助功能有缺陷,会导致事故发生。2025-01-24官方宣布召回2024-02-06 至 2024-11-26 生产的 SU7 标准版共 30931 台,缺陷原因是软件授时同步异常,可能导致智能泊车辅助系统对静态障碍物探测不足,存在剐蹭或碰撞风险。
7、各部件制造和安装工艺精度偏差较大,品控较差。车主投诉车门、尾门间隙左右差 1.2-1.5 mm;大灯-翼子板热胀冷缩翘边;仪表台塑料卡扣因温差膨胀产生松动,导致异响。有的车主车灯内部进水。居然还有多余的零件遗忘在汽车底板以下导致底板鼓包的现象。布雷博四活塞卡钳与刹车片匹配公差导致 20% 车主低速金属摩擦声。
8、创始版及 2024-05 前下线的非激光除膜车辆,宣传的前挡风玻璃镀银层对车内导航及通信信号造成一定程度干扰。多地创始版车主集中投诉:车机导航定位“卡死”或漂移、箭头不动、ETC 抬杆失败;上海车主甚至出现“车已开到浦东,导航仍显示在车库”。小米 SU7 前三层镀银前挡未做信号窗口,导致导航/ETC 大面积失效,官方已承认干扰并给出“免费换玻璃(带激光除膜)”或“加信号放大器”。
9、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虚标
4.2万元选装件内部无风道、不导风,刹车散热效率实测0%;车主集体维权,小米仅补偿2万积分,被诉“误导宣传”。
综上所述,小米把“极致性价比”复制到汽车,把颜值放在第一位忽视安全重要性,用各种忽悠式营销打开市场,结果是“硬件堆料+软件快跑+售后慢爬”——设计端追求颜值和空间利用率,却牺牲信号、安全逃生与热胀冷缩冗余;制造端自动化程度很高,但算法宽容和公差控制让交付质量两极分化;智驾端用纯视觉降低成本,导致异形障碍物和极端场景连续失分。没有造车经验,却一味地想搞创新,把客户当小白鼠,导致客户付出金钱甚至生命的惨痛代价,车企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社会担当与责任感有严重问题。
你们真的想好了买小米汽车了吗?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zph.cn/news/940284.s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email: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