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现货市场从试点逐步走向常态化运行。对于用电大户企业而言,这既是机遇 —— 可通过灵活调整用电策略享受电价波动红利,也是挑战 —— 传统用电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电价机制,往往面临用电成本高企、节能效果不佳的困境。而 MyEMS(智能能源管理系统)的出现,不仅能帮助企业实现精细化节能,更能凭借对电力市场的精准把控,辅助企业在现货市场中 “生钱”,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工具。
一、MyEMS:不止于 “节能” 的智能能源管家
MyEMS 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单一节能设备,而是一套融合了数据采集、负荷预测、策略优化、实时调控与交易辅助的综合性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其核心功能围绕企业 “用电全生命周期” 展开:
1.全域数据感知: 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对接企业配电系统与电力交易平台,实时采集企业生产负荷、设备能耗、电网电价(日前电价、实时电价)、气象数据等关键信息,构建全域用电数据库;
2.精准负荷预测: 基于 AI 算法(如 LSTM 长短期记忆网络),结合企业生产计划、历史能耗数据、电价趋势与气象因素,实现未来 24 小时、15 分钟级的用电负荷精准预测,准确率可达 95% 以上;
3.动态策略优化: 根据现货市场电价波动规律(如高峰电价、低谷电价、平段电价),结合企业生产工艺弹性(如可调整的生产线、储能设备容量),自动生成 “错峰用电 + 储能充放 + 现货交易” 的最优策略;
4.实时闭环调控: 通过工业互联网对接企业生产设备与储能系统,按照优化策略自动调整负荷(如低谷时段启动储能充电、高峰时段减少高耗能设备运行),同时同步推送交易指令至电力交易平台;
5.交易收益核算: 实时统计现货市场交易收益(如低谷购电节省成本、高峰售电收益)与节能收益,生成可视化报表,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二、实操案例: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 “节能 + 生钱” 实践
(一)企业背景与初始痛点
某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是当地重点用电大户,月均用电量约 50 万 kWh,主要用电设备包括冲压生产线、焊接机器人、热处理炉等,其中热处理炉、冲压生产线可在一定范围内调整运行时间(工艺弹性负荷占比约 30%)。在参与电力现货市场前,企业面临两大核心问题:
1.用电成本高: 采用 “目录电价 + 基本电费” 模式,高峰时段(10:00-15:00、18:00-22:00)电价高达 1.2 元 /kWh,占月均用电量的 40%,仅高峰时段电费每月就超 24 万元;
2.节能效果有限: 依赖人工经验调整设备运行,无法精准匹配负荷与电价,2024 年上半年单位产品能耗较行业先进水平高 8%,且未参与现货市场交易,错失电价红利。
(二)MyEMS 实施步骤:从 “数据对接” 到 “交易落地”
1. 数据层搭建:打通 “用电 - 电价 - 生产” 数据链路
- 对接企业配电系统:安装智能电表、电流传感器,实时采集各车间、设备的用- 电负荷(采样频率 1 分钟 / 次),并上传至 MyEMS 云平台;
- 接入电力交易平台:通过 API 接口获取当地电力现货市场的 “日前电价”(每日 12 点发布次日电价)、“实时电价”(每 15 分钟更新一次),以及需求响应补贴政策;
- 关联生产计划:将企业 ERP 系统中的生产排程数据(如冲压线开工时间、订单交付周期)导入 MyEMS,明确负荷调整的 “工艺边界”(如热处理炉不可中断运行时长≤4 小时)。
2. 模型训练:构建高精准负荷预测与策略优化模型
- 负荷预测模型:基于企业过去 12 个月的历史用电数据(含工作日、节假日、旺季 / 淡季),结合气象数据(温度、湿度影响空调负荷),通过 LSTM 算法训练预测模型,最终实现次日 15 分钟级负荷预测准确率达 96.2%;
- 策略优化模型:以 “综合收益最大化”(即 “电费节省 + 交易收益 - 负荷调整成本” 最高)为目标,设置约束条件(如设备启停次数≤2 次 / 天、储能充放电效率≥85%),自动生成最优用电与交易策略。例如:
低谷时段(00:00-06:00,电价 0.35 元 /kWh):启动储能系统充电(储能容量 500kWh),同时增加冲压线运行时长(从原 8 小时增至 10 小时);
高峰时段(10:00-15:00,电价 1.2 元 /kWh):停止储能充电,释放储能电量(约 425kWh,扣除损耗),同时减少热处理炉运行台数(从 3 台减至 1 台),避免高峰购电; - 平段时段(06:00-10:00、15:00-18:00,电价 0.7 元 /kWh):按常规生产计划运行,剩余储能电量根据实时电价波动灵活调整。
3. 落地执行:实时调控与交易协同
自动调控: MyEMS 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企业 PLC 控制系统发送指令,实现设备负荷与储能充放的自动调整,无需人工干预;
交易辅助: 每日 12 点获取次日日前电价后,MyEMS 自动生成 “次日购电计划”,推送至企业电力交易员,交易员确认后即可提交至电力交易平台;若实时电价出现异常波动(如突发高电价),系统会触发预警并推荐临时交易策略(如出售闲置负荷)。
(三)应用效果:节能与 “生钱” 双重收益凸显
自 2024 年 7 月 MyEMS 上线运行至 12 月,该企业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收益与节能效果:
节能效果: 通过精准匹配负荷与生产需求,单位产品能耗从 0.85kWh / 件降至 0.78kWh / 件,降幅 8.2%,月均节省用电量约 4.1 万 kWh,按平段电价 0.7 元 /kWh 计算,每月节能收益约 2.87 万元;
现货市场 “生钱” 收益:
低谷购电节省: 低谷时段多购电约 8 万 kWh / 月,较高峰时段购电节省成本(1.2-0.35)×8=6.8 万元 / 月;
储能放电替代购电: 高峰时段释放储能电量约 1.7 万 kWh / 月(425kWh / 天 ×40 天),替代高峰购电,节省成本(1.2-0.35)×1.7≈1.45 万元 / 月;
需求响应补贴: 参与电网公司需求响应(高峰时段削减负荷 500kW),每月获得补贴约 0.8 万元;
综上,企业每月从电力现货市场获得的额外收益达 6.8+1.45+0.8=9.05 万元,叠加节能收益 2.87 万元,每月总收益超 11.9 万元,半年内即收回 MyEMS 系统的投资成本(约 60 万元)。
三、MyEMS 的核心技术支撑:让 “生钱” 更稳定、更可持续
MyEMS 之所以能实现 “节能 + 生钱” 的双重价值,核心在于三大技术支撑:
1.AI 驱动的精准预测: 区别于传统的 “经验预测”,MyEMS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持续优化预测模型,即使面对极端天气(如高温导致空调负荷激增)、生产计划调整等突发情况,仍能保持高预测准确率,为策略优化奠定基础;
2.实时闭环调控能力: 系统响应延迟≤10 秒,可快速应对现货市场电价的实时波动(如某时段电价突然上涨 50%),避免因调控不及时导致的成本增加;
3.灵活的交易对接能力: MyEMS 已适配国内多个省级电力交易平台(如广东、浙江、山东),支持日前交易、实时交易、需求响应等多种交易模式,未来还可拓展至绿电交易、碳交易等领域,为企业开辟更多收益渠道。
四、总结与展望:MyEMS 成为企业应对电力市场化的 “必备工具”
在电力现货市场常态化运行的背景下,“被动用电” 的企业将逐渐失去成本优势,而 MyEMS 通过 “数据驱动决策、智能优化策略、实时调控执行”,不仅解决了企业 “节能难” 的老问题,更开辟了 “参与电力市场赚钱” 的新路径。
从上述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案例可见,MyEMS 并非 “高投入低回报” 的技术设备,而是能快速产生经济效益的 “降本增效利器”。未来,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辅助服务市场、容量电价机制的完善),MyEMS 的功能将进一步拓展 —— 例如辅助企业参与调频、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获得更多收益;同时,针对不同行业(如化工、冶金、数据中心)的用电特性,MyEMS 还将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让更多企业享受到电力市场化改革的红利。
对于企业而言,引入 MyEMS 已不再是 “选择题”,而是适应电力市场化趋势、提升核心竞争力的 “必答题”。